↑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4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单选题 25 题,null 1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 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 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三纲五常   D. “天人感应”学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这一主张来自于

    A. 道家学派

    B. 佛教禅宗

    C. 朱熹理学

    D. 陆九渊心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技术及天文学、数学、地图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并为部分士大夫所接受,实用之学勃兴。这一时期士大夫接受西学的主要原因是

    A. 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满

    B. 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C.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

    D. 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 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大国   B. 美国向其他国家转嫁危机

    C. 资本主义国家利害相一致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5 题
  1.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

    A. 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 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 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 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在当时,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 西方的殖民扩张

    B. 东西方的借鉴学习

    C. 正常的文化交流

    D. 宗教思想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并分析下图,其中导致英国麦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A. 国际市场对英国小麦的过度依赖   B. 英国在与荷兰的贸易竞争中获利

    C. 英国在殖民争夺中取得初步胜利   D. 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价格革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这说明殖民帝国的建立

    A. 为工业帝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B. 为工业帝国提供了技术与资金

    C. 为工业帝国提供了主要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D. 为工业帝国提供了市场和资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如图反映了西欧部分国家商船队运载量变化情况,图中折线①所代表的国家是

    A. 西班牙

    B. 荷兰

    C. 法国

    D. 英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正确的是

    A. ①段主要是由于交通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 英国在

    ②段的后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C. ③④段的过程也是工业文明向世界扩张的过程

    D. 殖民地消长与世界市场消长同步同节奏进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 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B. 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C. 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D.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美国家大多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造成这种状况的外部直接原因是

    A. 亚、非、拉美国家经济、政治制度落后

    B. 资本主义的开放和扩张的本性

    C. 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资本主义的征服能力

    D. 亚、非、拉美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到1933年3月,胡佛当政的最后一周,美国全国18600家银行大多数已没有支付能力,相继关门;财政部已发不出联邦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从法律上讲,美国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破产”从本质上表明

    A. 美国的财政金融已陷于崩溃局面   B. 美国承受经济危机的能力较差

    C. 改变自由放任政策成为当务之急   D. 美国的经济地位在迅速地下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33年美国《国家工业复兴法》: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蓝鹰标志。其意在

    A. 使产品优良价格公道

    B. 防止盲目竞争

    C. 带头赈济失业工人

    D. 使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30年3月6日,美国各大城市125万失业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是

    A.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B. 向国外输出劳动力

    C.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D. 推行“以工代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二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其弊端主要是

    A.穷人得不到实惠

    B.社会动荡加剧

    C.贫富差距扩大

    D.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近代以来,先后出现过几种占据主流的经济思想,其中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准确的是

    ①自由主义②重商主义③凯恩斯主义④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等新自由主义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②④

    D.③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按上述材料进行情况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征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落后的俄国难以建成社会主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列宁曾经这样说过,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而在一部史学著作中这样评论这一事件: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这一事件指的是

    A. 退出一战   B. 粮食税的实行

    C. 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D.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 “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 “20年建成社会主义”

    D. “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72年5月美苏条约规定:双方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水平上,苏联1 618枚,美国1054枚。苏联数量优势得益于(   )

    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

    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 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 苏联政局动荡

    C. 西方和平演变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也被称为“美金”,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

    B. 美元与马克挂钩,马克与其他货币挂钩

    C. 美元与白银挂钩,各国货币与白银挂钩

    D.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92年2月7日,荷兰首相吕贝尔斯说“对欧共体的三亿多人民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令人满意和充满希望的时刻。”“这一时刻”是指

    A. 欧共体的成立

    B. 欧盟的成立

    C.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

    D. 欧元诞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三大经济支柱”指的是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③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④布雷顿森林体系。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主要内容包括“出版前言、中国概况、文明的诞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帝国的再生……”其中“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是

    A.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 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唐代的崇儒尚佛

    D.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活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百家争鸣时代的某思想家认为,“社会的自然秩序只需要每个人恪守其本来属于的位置就能够自然的得以保持。”他的伦理建立在两个思想之上:一个是(自身)臻于完善,另外一个就是关怀他人。该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墨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 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 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 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 它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君主的权力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目前除了中国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外,APPlepay与谷歌、三星支付已经开始在全球普及。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 科技促进社会转型

    C. 大公司的相互竞争

    D.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历史上考察,经济全球化过程至少开始于14世纪末期,欧洲人在掌握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之后,率先进行了跨越大洋、联系外部世界的远航。在此后的几百年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张而不断推进,但在19世纪结束之前,由少数发达国家强行推进的全球化还是体现在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统治上。

    ——查尔斯•欧蒙《全球化和地区开发》

    (1)依据材料一,概括14世纪末至19世纪促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在1870年之后,新能源被开发出来,原已实现机械化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新式的工业涌现出来,工业开始按地理需要分布开来了。……电力已经以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进入实用阶段。在1914年之前的20年里,内燃机和柴油机的发明,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汽车、飞机和潜水艇;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的出现,使石油成为了最令人垂涎的自然资源之一。在新兴化学工业里,工业研究室正在取代个人发明家。

    在工业革命的新阶段里,机器制造业的地理分布从英国和比利时——在1870年,只有它们算得上真正的工业国家——扩展到了法国、意大利、俄国和日本,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和美国。……在1871年,德国钢的产量才是英国的五分之三,到1900年开始超过英国,到1914年已经是英国的两倍。1914年美国的钢产量比德、英、法三国的总和还要多。

    ——摘编自【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新阶段出现的新现象。

    材料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于2008年11月23日在秘鲁首都利马结束了为期两天的峰会,如何稳定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仍是会议主要议题,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的国家领导人纷纷敦促加快贸易自由化步伐以提振经济增长。

    ——中国证券网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目标。简要分析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联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探测或开发自然资源,或者去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更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

    ——《罗斯福选集》

    (1)材料一表明罗斯福认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其主要内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通过改革,英国通货膨胀率1988年降至4%.1987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

    ——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实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人类思想的演进,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阅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翦伯赞

    材料二: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经济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简要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黄宗羲:“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2)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