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9 题,其中:
选择题 36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6 题
  1.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 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 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

    C. 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D. 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州县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从以上的地方行政变化过程中,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 地方行政建制不断变化,不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伴随历史的发展

    C. 古代王朝的中央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

    B. 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

    C. 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割据隐患

    D.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秦朝建立了完备的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从实质上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 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B. 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

    C. 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 首要任务是加强管理官吏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宋朝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元丰改制后,御史台的职责是:“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谏官的职责是:“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这反映了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

    A. 御史与谏官事权分明

    B. 谏官的谏诤由大臣转向皇帝

    C. 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 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的独创性举措

    A.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 调整规范了各级官员的编制

    C. 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 使宰相成为国家实际决策者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

    A. 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 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C. 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 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A. 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

    B. 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C. 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

    D. 瓦解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嬴、姒、妘、娮、姚等。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压迫

    B. 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C. 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

    D. 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美宫室,二曰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  )

    A. 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B. 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 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

    D. 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丧服之大纲四:曰‘亲亲’,曰‘尊尊’,曰‘长长’,曰‘男女有别’。”这表明周朝

    A. 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推行

    B. 通过强化等级秩序维护中央集权

    C. 通过规范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D. 宗法制下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秦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九卿具体执行,九卿如奉常《管宗庙礼仪》、郎中令(管宫警卫)、廷尉(管司法审判)、宗正(管宗室事务)、治粟内史(管财政税收)等;而唐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六部具体执行,分为吏、兵、刑、户、礼、工六部。下列关于唐代制度与秦代制度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A. 秦代把行政工作分为九类,比唐代的六类更加严密

    B. 唐代基本革除了秦代残留的贵族政治残余

    C. 唐代的六部制相比秦代的九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D. 从九卿到六部,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加深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汉朝时廷议是皇帝临时召集的,人员和时间不固定,决定的事情仅供皇帝参考。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议决政事。宋朝宰相以外还有执政,就是副宰相,这个人数比唐朝要多。宋朝是由宰相和执政议决大政。这表明唐宋时期

    A. 中央官员职责分工更加明确

    B. 宰相权势和地位持续下降

    C. 决策群体扩大和决策制度化

    D. 政治决策的效率不断提高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开元十七年时,天下明经、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而两监(指长安、洛阳的国子监)仅一二十人,而“流外入仕(即未被编入正式官职,但任满一定年限之后,经过考试合格,授予官职)诸色人等”,则有两千人之多,又是明经、进士的二十倍。唐朝政府的这些做法

    A. 说明明经、进士是当时科举考试最重要的科目

    B. 标志着等级秩序森严的贵族政治趋于瓦解

    C. 客观上有利于封建政府吏治的状况的改善

    D. 表明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有浓厚的儒家特色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政府开始颁给州县官员格式固定的“历子”,令一一填写。其内容包括户口税收、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招诱流民、公平执法、摒除盗贼等项目。任满时携至京师,以,为年终考核及终任以后赏罚升黜之凭据,“敢有妄书功劳”者皆予除名。据此可知

    A. 完善地方考核利于中央集权

    B. 廉政与监察是强化皇权的关键

    C. 制度的创新受到时代的局限

    D. 保护小农经济是政策的出发点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 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 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明朝皇帝仁宗说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推行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 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B. 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 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

    D. 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顺治末年,和硕安亲王岳乐提出:“连年轮差御史,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糜费徒多,建议除在京各差应留外,在外各差,应行停止,其巡按事务,归并巡抚。”后来清廷接受此建议,废除沿自明朝的巡按御史,将中央监察地方的权利交给总督、巡抚。这一措施

    A. 使封疆大吏成为专职监察官员

    B. 意在缓解吏治腐败引发的社会矛盾

    C.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反映了地方行政与监察权利的平衡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了

    A. 东方社会皇权主义的盛行

    B. 小农经济封闭落后不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C. 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D. 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汉昭帝始元六年,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这表明盐铁官营

    A. 遭到知识阶层强烈反

    B. 与重农抑商政策相背离

    C. 强化了封建大一统政权

    D. 败坏了汉代的社会风气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均田令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近130年内共有五个皇帝(含大周皇帝武则天)发布九道沼书,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据此可知当时

    A. 君主专制加强

    B. 流民问题严重

    C. 土地兼并普遍

    D. 小农经济稳定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古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则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太湖平原的这一变化是由于

    A.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B.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C. 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D. 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明朝官员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材料反映丘浚

    A. 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

    B. 主张以道德教化缓解土地兼并

    C. 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

    D. 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降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腾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该谕旨反映的实质是

    A. 政府限制出口数量平抑丝织品的价格

    B. 政府希望扩大出口提高丝织品的价格

    C. 政府推行闭关政策来稳定丝织业发展

    D. 政府缩小丝织品出口满足民间的需要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周人认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天衿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主张“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这表明

    A. 周人的天命观中理性成分增加

    B. 天神崇拜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

    C. 周人对鬼神世界保持排斥态度

    D. 周人的世界观具有迷信的色彩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

    A. 以德治国,反对刑罚

    B. 以法治国,厉行赏罚

    C. 无为而治,崇尚自然

    D.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 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 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D. 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夏礼吾能言之,祀(把国是夏朝的后裔)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说明孔子

    A. 熟悉夏商礼制

    B. 重建礼法规范

    C. 感叹祀宋衰落

    D. 重视文献记载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这反映了中医

    A. 理念发生变化

    B. 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C. 具有迷信色彩

    D. 主要关注人的品行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

    A. 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

    B. 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

    C. 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

    D. 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我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

    B. 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

    C. 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D. 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主张的是

    A. 心即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D. 理是万物本原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宋代商业都市繁盛

    B. 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C. 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D.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材料一:宋朝前期常设的科举考试,有进士科,武举,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三传、明经,明法等科),……所谓“九经”,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经典,“五经”则是西汉时确定的五部儒家经典,……“明经”指全部经书的统考,“明法”是法学考试,所有举子都是每年秋季参加乡试,中乡举者冬末会集到京城,次年开春,由礼部主持国家统一会试,其中举子们最看重的是进士科,“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实务)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材料二早在16、17世纪,一些来自东方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就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所著述,到19世纪上半叶,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都认为“它是值得推崇并仿效的。”这对西方文官制度的改革起了不可无视的影响。

    中世纪的英国,官员主要由国王和权贵遴选,私人关系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1853年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包括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和法学等,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些考试制度及原则与中国古老的科举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摘编自《西方文官制度起源》、《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况宋初完善科举制度的主要成就并指出进士科的考查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19世纪中期英国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宋代科举制度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相似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对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谈谈你得到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概括“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三“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1)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2)据材料二,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

    (3)据材料三,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

    (4)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