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9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2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逐步放弃了“父兄故臣”的做法,通过“好用远人”、“弃亲用羁”而产生了一批“新臣"。这反映出

    A. 统治秩序出现了严重混乱   B. 新兴地主控制了封国政权

    C. 诸侯国内部争权斗争激烈   D. 血缘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9 题
  1. 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戶”“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彔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札仅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

    A. 中国古代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

    B. 皇权旁落,相权加强

    C. 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

    D. 机构精简,职能专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周代主要靠宗法式贵族政治来维系。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士人与贵族争权的局面。后经秦并六国及楚汉争雄两大战事,没落贵族已难幸存。汉武帝正式确立察举之法策试以尽其才,天下士人受此鼓舞而竞相趋骛。由此可见,察举制

    A. 开创了士人政治的新局面

    B. 消除了门阀世族的根基

    C. 是士人入朝为官的唯一途径

    D. 赋予中正官极大的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摩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A. 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 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 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别头

    考生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

    弥封

    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

    誊录

    重新誊写考生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

    锁院

    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直至考试结束。

    A. 参考人员多元

    B. 考试规定渐趋严密

    C. 选拔方式多样

    D. 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秦汉爵号等级的开放性

    B.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 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 社会制度转型对阶层流动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题文)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确立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到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A. 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B. 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C.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 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A. 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B. 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C. 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D. 宰相权力的大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 官员特权遭到否定

    B. 地方权力得到强化

    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表明

    A. 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

    B. 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

    C. 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

    D. 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元史·百官志》记载:“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记载“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世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外……后名军机处……。”材料所述两个对应机构

    A. 起初都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

    B. 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

    C. 后者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

    D. 都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②龙生龙,凤生凤

    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②①④③

    D. ①④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

    A. 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

    B.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D. 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基本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习近平在《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的讲话》强调“郡县治,天下安。我多次讲过,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下列关于秦“郡县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基于分封制的某些教训而实行

    B. 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

    C.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

    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康熙帝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宰相制度的重建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南书房的制约

    D. 军机处的设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汉、唐时期行政区划的设置大多是固定区域、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比较集中,而宋朝则创建了“路”这种行政区划,它以交通线为主干来划分区域,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统治范围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密切经济交流

    D. 加强对地方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汉武帝通过一系列诏令和措施,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下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举荐贤良方正立言极谏之士”。此举

    A. 使士家大族担任官职的越来越多

    B.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 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D. 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明太祖曾写诗发出这样的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到了明成祖时

    A. 分割丞相的相权

    B. 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C. 废除丞相

    D.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C.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但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在主椁室还发掘出了一扇绘有孔子像的屏风。这说明

    A. 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B. 历史事实需要不同史料互证

    C. 文献资料不能还原历史事实

    D. 实物史料可弥补文献史料的局限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C.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C.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D.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C.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 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 丞相掌握大权

    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仅仅是围绕着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汉初只实行分封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防止因武官拥兵自重,导致割据恶果;明朝实行内阁制,内阁首辅拥有决策权。以上表述中的历史性错误有

    A. 一处

    B. 两处

    C. 三处

    D. 四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元、清

    D. 秦、唐、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鹏《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兵志》

    材料四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的。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之前的科举,有所谓的“行卷”之说,即应试举子将自认为自创的最优秀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投呈给当时的名公世卿及文坛上有名望地位的人,求得他们的赏识,冀图通过这种考前的人标交往和运作,影响知举官的阅卷取舍。一旦被录取,双方就有了座主、门生的师生关系……宋太祖在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即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开宝六年(973年)更开创科举的殿试制度,把科举名次的最后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及第进士皆“天子门生”。后来宋廷又对科举实行“封弥、誊录”诸法,加上朝廷重典的宸慑,知举官徇私舞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止。

    ——摘编自同礼《宋代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留学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时期,鸿胪寺是管理外国留学生的机构。留学生同中国学生一样享受较优厚的待遇,可以与中国同学、亲戚、朋友、师长有广泛、自由、公开的交往,甚至做官。各国留学生除了在国子监学习经学、史学、文学、法律、书法、算术等学科外,还可以选择专门学校,学习专门的学问。留学生当中数日本和新罗的最多。

    ——据赵克尧《唐太宗传》等

    材料二  清廷留学章程规定留美幼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以及国朝律例等书”。其中的西学主要是指:机械、枪炮、造船、铁路和电报。詹天佑来美国的几年,正是美国大规模修筑铁路和电器等工业有重大突破的时期。他认识到,只有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修筑铁路,建设工厂,开发矿藏,才能使祖国富强起来。1878年,詹天佑考入耶鲁大学铁路工程专业学习。

    ——周远廉,龚书铎《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时期留学生制度的特征。结合所学分析留学生制度实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詹天佑选择“铁路工程”专业的主要原因,试举出19世纪末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所做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