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筷子漫谈

    ①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③可以想像,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④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⑤筷子古名曰“箸”。《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⑥箸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以“幡布”为“抹布”。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字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于是“筷子”乃应运而生。    

    ⑦筷子的种类甚多,制材五花八门。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筷子的种类造型更是层出不穷,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可以说,筷子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⑧我国是礼仪之邦,行为举止讲求合情入理,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是一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上端,另外三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且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要做到彬彬有礼,雍容大方,使用筷子就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关于筷子的特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外观粗朴简陋,但国人对其情有独钟。  

    B.筷子因其取材为木材和竹子,价廉物美。  

    C.筷子经国人巧手掌控,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堪称使用方便。  

    D.筷子的种类造型众多,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古名为“箸”,其历史可追溯到商纣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B.筷子虽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筷子也是举止文明的表现。  

    C.筷子因其制材、造型、色彩、图案等种类众多、五彩纷呈,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还带来审美享受。  

    D.“筷子”一词的由来有成说。据叫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的记载可知,吴中民间船家讳言“住”字,故更名为“筷子”。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筷子比考究而繁琐的刀、叉、匙一餐三器并用使用起来简易、便捷,比以手抓食礼貌、文明,由此可以看出东方智慧的独特之处。  

    B.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生活中人们使用物品均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这是一种礼仪文化。  

    C.《韩非子·喻老》篇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因为筷子只应该“大朴胜华”。  

    D.作家郭永秀有诗云“五指微拢/轻轻夹起五千年的芬芳”,在这里,筷子已不只是一种器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中任何一件物品探究起来都和文化有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清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前往茶站交茶。大叶茶装在竹篓,一元一斤;芽茶装塑料袋里,二十元一斤。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她丈夫以唱代说,脱口成秀,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家卖到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工作组长了解到那一情况愕然,继而肃然。亲自送其丈夫回家,还对当年的阿婆好言安抚……  

    我问:“现在她家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失语!  

    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可……这……难道就没有人认为应该告诉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样做吗?”  

    “许多人都这么劝过的,可老人家她听不进去啊。”  

    不待我再说什么,子诚接下来的话,使我顿时又失语了。  

    他说:“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我心愀然。进而,怆然。  

    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傍晚,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 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原来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那一刻我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小说开篇有关茶村的一段景物描写,再现了山区茶村青翠多姿的自然美景,也为徐阿婆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C.小说塑造工作组长与副县长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表明社会在整体进步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阴影。  

    D.小说中徐阿婆这一人物的塑造完全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子诚之口讲述,增加了可信度,同时也便于“我”在与子诚的对话中抒情。  

    E.小说以“清名”为题,一方面是对徐阿婆两次清名情节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 

    (2) 徐阿婆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

    (3)文中多次写到“我失语”,“说不出话来”等,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4) 文中的“我”由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的形象,联想到了“朝圣者”与“独行侠”。对此,有人认为自然合理,也有人认为矫情做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真实的沃伦·巴菲特

    [美]詹姆斯·奥洛克林

    ①资本市场为“股神”沃伦·巴菲特呈现了一个博大精深的舞台,在他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37年里,公司市值以每年超过25%的复合增长率上升,目前他的个人财富已达370亿美元,在美国仅次于首富比尔·盖茨。很难想象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复合增长率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巴菲特创造这等成就,并非因为他是股票推荐人,而是因为他是首席执行官,领导民众,管理资本。 

    ②他决不是天生就具备如此杰出的才能,他也得学习,他不是一个没有失误的神,而是一个有着弱点的凡人,不过,这也告诉经理人,错误不一定会成为墓石,而可以成为改进决策的垫脚石。他早年曾犯过错误--相当多的错误,他现在仍然犯错误,同时资本市场也提供了无数犯错误的机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巴菲特都能明辨机会,规避多数决策失误,从那些他确确实实犯下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将这些做法融于一种能让他尽情施展天赋的领导形式。  

    ③巴菲特喜欢这样的挑战: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的经理人,却试图像一名所有者那样行事。他曾发现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雇用的经理人也像所有者那样行事很困难,他懂得同那些精神状态正常的人共事的必要性,他揭示了什么是正常的精神状态,以及如何发现正常精神状态,重要的是,他发现了如何吸引一个人加盟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又如何劝阻另一个人加盟。他还探索出如何在那些为他工作的人中间培养永久的忠诚,让他们服从于他为公司制定的目标,并让他的经理人恪守他作为领导人所信奉的原则。

    ④巴菲特发现领导的手段就存在于他自己的个性中,包括他的信仰、诚实、公正、高远的理想,这些都已经成为公司理想的一种诠释。最重要的是,巴菲特懂得,当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靠内心养成而非自上而下制定时,那么人员管理便升华为个人动机,当这些规范与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那个告诉我们如何行为处世的小小声音相符时,遵从和勤勉便达到最大程度。 

    ⑤巴菲特发现,只有大胆放手,才能实现管理上的机制--他在资本管理上同样遵守这一理念。巴菲特认为他所处的这个世界并不为他的意志所左右,而只听命于那些为抓住必定会出现但只是难以预料的机遇而提前做好准备的人。 

    ⑥他从来不告诉你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按照他的做事方法,如果有一个经理来找他寻求帮助,巴菲特就会说出他对事情的分析,然后让他自己来决定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他只要求他们“在管理公司的时候要把公司看成是自己家唯一的财富”。如果他们的确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做的,他就会向他们保证“不会要求他们来总部做项目演示,更不需要让总部来批准预算,也不需要总部就费用开支提供建议”。 

    ⑦他说:“作为主人,我们的基本目标是我们希望老板如何对待自己,我们就如何对待手下的经理,”因此,从股东们那里得到自由的他同样把自由赋予了手下的管理者。这样做令管理者树立了自尊,而且他们的自主权也扩大了。因此他们有机会证明,他们干这份工作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是出于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而不是因为巴菲特在监视。 

    ⑧相反,压制自身动力的指挥系统会形成恶性循环,下属的顺从程度不断下降,控制却不断加强。例如在通用电气公司,不肯顺从的经理会被解雇,时间一长,公司自动筛选出来的是那些能适应高压、高控环境的人。但这种系统要求高级管理层进行很多的管理工作。而巴菲特废除了常见的管理手段,唯一留下的控制方式是建立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的,但恰恰是这种方式令经理们对他忠心耿耿并服从他的意愿。

    ⑨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与沃伦·巴菲特相似的人了,让我们赶紧向他学习吧。

                (选自《沃伦·巴菲特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市值在巴菲特担任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37年里以每年超过25%的复合增长率上升,主要原因是巴菲特善于领导民众,管理资本。 

    B.资本市场提供了无数犯错误的机会,因此巴菲特也经常犯错误,不过他很善于明辨机会,规避多数决策失误,并从中吸取教训正确决策。 

    C.巴菲特充分信任属下,赋予了手下的管理者以充分的自由,因此无需管理,公司的每个人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公司忠诚尽力。 

    D.文中写通用电气公司对属下采用高压、高控管理,使得高级管理层不得不做很多的管理工作,这与巴菲特的管理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论证了后者的正确性。 

    E.本文围绕“真实的沃伦·巴菲特”这一中心,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巴菲特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人带领企业在现代资本市场成功发展壮大的历程和原因。

    (2)本文题目为什么在“沃伦·巴菲特”前加上“真实的”一词来修饰?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3)作者在结尾句中说:“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与沃伦·巴菲特相似的人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理由。

    (4)巴菲特成功的原因有很多,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就你最认同的一个主要原因谈谈你的看法。(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光,字景武,江夏钟武人也。少为郡吏,以牙门将伐吴有功,迁江夏西部都尉,转北地都尉。   

    初,赵王伦为关中都督,氐、羌反叛,太守张损战没,郡县吏士少有全者。光以百余人戍马兰山北,贼围之百余日。光抚厉将士,屡出奇兵击贼,破之。光以兵少路远,自分败没。会梁王肜遣司马索靖将兵迎光,举军悲泣,遂还长安。肜表光“处绝围之地,有耿恭之忠,宜加甄赏,以明奖劝”。于是擢授新平太守,加鼓吹。  

    陈敏作乱,除光顺阳太守,加陵江将军,率步骑五千诣荆州讨之。刺史刘弘雅敬重光,称为南楚之秀。时江夏太守陶侃与敏大将钱端相距于长岐,将战,襄阳太守皮初为步军,使光设伏以待之,武陵太守苗光为水军,藏舟舰于沔水。皮初等与贼交战,光发伏兵应之,水陆同奋,贼众大败。弘表光有殊勋,迁材官将军,梁州刺史。  

    先是,秦州人邓定等二千余家,饥饿流入汉中,保于成固,渐为抄盗,梁州刺史张殷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之。定窘急,伪乞降于燕,并馈燕金银,燕喜,为之缓师。定密结李雄,雄遣众救定,燕退,定遂进逼汉中。太守杜正冲东奔魏兴,殷亦弃官而遁。光不得赴州,止于魏兴,乃结诸郡守共谋进取。燕唱言曰:“汉中荒败,迫近大贼,克复之事,当俟英雄。”正冲曰:“张燕受贼金银,不时进讨,阻兵缓寇,致丧汉中,实燕之罪也。”光于是发怒,呵燕令出,斩之以徇。绥抚荒残,百姓悦服。  

    时逆贼王如余党李运、杨武等,自襄阳将三千余家入汉中,光遣参军晋邈率众于黄金距之。邈受运重赂,劝光纳运。光从邈言,使居成固。既而邈以运多珍货,又欲夺之,复言于光曰:“运之徒属不事佃农,但营器杖,意在难测,可掩而取之。”光又信焉。遣邈众讨运,不克,贼遂大盛。光婴城固守,自夏迄冬,愤激成疾。佐吏及百姓咸劝光退据魏兴,光按剑曰:“吾受国厚恩,不能翦除寇贼,今得自死,便如登仙,何得退还也!”声绝而卒,时年五十五。百姓悲泣,远近伤惜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以兵少路远,自败没   分:料想     B.率步骑五千荆州讨之   诣:到 

    C.呵燕令出,斩之以      徇:示众     D.但器杖   营:军营
    2.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张光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以牙门将伐吴有功,迁江夏西部都尉   ②光抚厉将士,屡出奇兵击贼,破之  

    ③刺史刘弘雅敬重光,称为南楚之秀   ④光发伏兵应之,水陆同奋,贼众大败 

    ⑤呵燕令出,斩之以徇   ⑥光从邈言,使居成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氐族、羌族反叛,张光在太守张损战死的情况下,带百余人坚守马兰山北,孤军奋战,连续几次出奇兵打败敌人,突围而出。 

    B.讨伐陈敏乱军时,张光从水陆两面巧设伏兵,与友军密切合作,为战役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讨伐邓定时,张光斩杀了与贼人勾结的张燕,才逐步平定了战乱,安抚了百姓。

    D.抵御李运、杨武时,张光因轻信晋邈,最终固守孤城,内外交困,愤激而死,令人叹惋。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皮初等与贼交战,光发伏兵应之,水陆同奋,贼众大败。弘表光有殊勋,迁材官将军、梁州刺史。

    (2) 张燕受贼金银,不时进讨,阻兵缓寇,致丧汉中,实燕之罪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诗人“把酒不知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评价“秋风发上生”用语生新奇警,请简要分析。(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下片中“           ” 对偶工巧流利,真挚自然地表现出作者伤春惜春、感叹年华易逝的心境。

    (2)《诗经·氓》中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          ”。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的句子是“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在饮水机行业过快发展过程中,监管乏力造成了饮水机市场     的局面,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②世界杯期间,大量外国游客涌入巴西,各色人等   ,导致当地犯罪率急剧提高。

    ③对于风生水起的互联网金融,刘明康表示,不是每一家都是赢家,目前这个领域    ,谁走的更好,还需拭目以待。

    A.泥沙俱下   鱼龙混杂   鱼目混珠     B.泥沙俱下   鱼目混珠   鱼龙混杂

    C.鱼龙混杂   鱼目混珠   泥沙俱下     D.鱼目混珠   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由于柯震东、房祖名、高虎等耀眼的明星纷纷倒在毒品之前,使得人们再度关注起了毕淑敏20年前的一部“深挖毒品”的纪实作品《红处方》。

    B.不论是民间舆论,还是国家战略,都在从取消“黄金周” 转向“带薪休假”,因此,撤销“假日办”,成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是顺时应变之举。

    C.郑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主任开芸提醒广大市民,“冰桶挑战”存在健康风险,并非人人适合,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者更须禁忌莫要参与其中。

    D.“智能、低碳、绿色、环保”一直是航空港区的建设主题,此次港区的规划仅公园就有19个,主要依托老寨遗址、大寨遗址、苑陵故城等现有文保单位和小清河、梅河、黎明河、马沟等现有河流进行规划设计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生苦短,我们不能任由烦恼淹没快乐,               。只要心明净了,就会快乐起。    

    ①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学会操纵自己的内心  ②心是烦恼的根   ③让它向着有阳光、有灯光的一面  ④亦是快乐的根  ⑤不能一生都活在与烦恼的牵缠中  ⑥我们无法像佛一样除尽烦恼,了脱生死,达到涅槃  

    A.⑤②①③④⑥   B.③①⑥⑤②④  C.⑤②④⑥①③   D.⑤①④②⑥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      ,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象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     (诗句) ”的奇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概括下列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含标点符号)。(5分)  

    几乎每一个星系的中心都有一个大黑洞。迄今为止,人类仅测定了很少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因为很多黑洞不能直接被观测到。天文学家只能依靠围绕黑洞运动的恒星来估算它们的质量,他们通过比较黑洞附近恒星和远处恒星的速度的差异来推测出黑洞的质量。然而,这是一种不精确的测量方式。最近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处于低温状态,并且随机运动不显著的高密度气体,推断出了一些黑洞的质量。利用这种新方法,天文学家测定了星系 NGC4526 中心的一颗黑洞质量,后续的计算结果表明,这个黑洞的质量相当于4.5亿个太阳的质量,在超大质量黑洞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课堂上,老师要同学们就下列文字的内容进行讨论:   

    1764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一名学生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把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该学生向校长说明事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很多人表示不解,校长亮出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依章治校,这是哈佛的立校之本,当今社会应该大力推行这种理念。有的说,敬畏规则,知错就改,这是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也有的说,主动承认错误应该得到鼓励,得到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要处以开除学籍的惩罚。还有的说,读书人偷书不算偷,因为一本书开除学生,学校太绝情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