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1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4 题
  1. 1949年元旦,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称:“人类历史亦翻到更光荣灿烂的新页,……整个亚洲大局,将于今年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A. 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B. 解放战争形势出现重大转折

    C.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D. 中共将取代国民党成为执政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某西方学者在评价鸦片战争时说道:“鸦片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包括英国和印度,都是合法的,单单在中国不合法。结果在中国,不但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与黑帮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也染指其中。”这一评价

    A. 掩盖了战争的实质

    B. 完全脱离了历史事实

    C. 揭示了战争的根源

    D. 肯定了战争的正义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

    A. 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   B. 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C. 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   D. 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11年12月,孙中山提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至1913年春,其又说“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我的国民,莫不主张政党内阁”。这一变化根本原因在于

    A.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

    B. 顺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 代表了社会主流的民意

    D. 受国内政局的变化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鸦片战争前,少数士大夫针对鸦片泛滥情况提出:“纹银易烟出者不可数计。必先罢例禁,听民间得自种罂粟。内产既盛,食者转利值廉,销流自广。夷至者无所得利,招亦不来,来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责商必与易货,严银买罪名。”下列选项最符合“少数士大夫”主张的是

    A. 利用市场维护经济安全

    B. 严格禁止外商走私鸦片

    C. 反对政府介入鸦片问题

    D. 官府种植与夷争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98年,如果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他能够

    ①去上海租界拜访好友

    ②在重庆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广州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

    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 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

    B. 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

    C. 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

    D. 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统计,1840年中国GDP 居世界第一,却被一支只有 4000 人的英军打败;1890年,中国 GDP 约为当时日本的五倍,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败北;1900 年中国 GDP仍居世界第三,却被八国联军攻陷。通过这些数据,分析中国近代战败的原因是

    A. 中国当时政治结构落后

    B. 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C. 中国当时经济结构落后

    D. 军事落后以及盲目自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演进序列做过三种归纳和多次论述,但从未把任何一种演进序列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他所做的演进序列的阐述,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性。这说明了马克思主义

    A. 作为历史科学的严谨性与缜密性

    B. 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具有多样性

    C. 断言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五种社会制度的变迁,不可跨越

    D. 本质上与地理环境或社会环境决定论的机械唯物主义论一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 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B. 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C.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西方主导性

    D. 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和英法美俄四国代表就《天津条约》的条款进行了谈判。四国代表认为容易达成一致的“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条款遭到清政府的极力反对,而四国代表认为可能需要进行艰苦谈判的“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条款清政府很快就同意了。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 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仍有“天朝上国”思想

    B. 四国代表和清政府在谈判中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致

    C. 清政府认为“华夷有别”,拒决外国公使进驻“天子脚下”

    D. 清政府认清了列强侵略本质,防范可能发生的侵略行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八七会议决定:“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农民”;“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会议还认为,“必须……反对已成反革命的资产阶级”。由此可知,八七会议

    A. 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未完全成熟

    B. 完全符合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C. 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

    D. 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十月革命是19世纪中期以来在俄罗斯社会内在矛盾的结果,是由这些矛盾产生的革命进程迟至一战后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保证了在全球实验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在世界政治版图上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这一表述

    A. 立足于现代化的视角解读十月革命

    B. 表明俄国人民试图恢复斯大林模式

    C. 肯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力

    D. 说明一战延缓了俄国十月革命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城市急剧扩大、人口迅速膨胀,形成了清朝县衙、外国租界、青红帮会“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同样开埠的广州却没有此类现象。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列强完全控制上海

    B. 清政府放弃了上海的行政权

    C. 太平天国占领上海

    D. 上海原有的地方机构级别过低,无法承担城市发展的职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太平军积极参加抗英斗争

    B. 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矛盾

    C. 太平天国以反侵略为主旨

    D. 鸦片战争是近代化的开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美国公使承认说:“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犯下罪行的恶棍、流氓”。美国公使庇护“恶棍、流氓”的依据是

    A. 口岸贸易权

    B. 海关管理权

    C. 洋人传教权

    D. 领事裁判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中国在振兴经济和改建军队方面的失败,必然导致西方与日俱增的渗透和控制……欧洲列强在中国各港口获取租界是它们施加经济影响的另一手段……这些租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中国的经济以往一向是自给自足、以田地为基础,但现在,它愈来愈依赖外国人控制的沿海城市,尤其是上海”。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此旨在说明

    A. 洋务运动失败导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深

    B.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 欧洲列强通过设立租界达到了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目的

    D.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这是因为

    A. 戊戌变法使君主立宪的思潮广泛传播

    B. 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思想

    C. 新文化运动广泛宣传了民主科学精神

    D. 五四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推向更高阶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林则徐提出对“正经贸易者加以优待”,以打击英国鸦片贩子,争取各国商人。他认为,“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制夷,使其相向相睽(背离)”。这表明林则徐

    A.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 为扭转对英的贸易逆差而努力

    C. 对敌斗争讲究外交策略的灵活性

    D. 注重与西方国家争夺国际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

    A.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C. 《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 拜上帝会吸收了西方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社委员会,公社委员会同时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实行普遍的直接选举,公社的一切管理人员直接向选民负责,接受选民的监督,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经验。这里的“经验”是指

    A. 为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借鉴

    B. 为民主共和制度开辟了道路

    C. 为直接民主制积累了经验

    D. 丰富了三权分立理论的内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有学者提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其依据是

    A. 民族资产阶级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B. 中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C. 民主革命对象与领导者均发生改变

    D. 第一次历史巨变的历史任务顺利完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英国人泰莱认为,“此役非中国与日本战,实李鸿章与日本战,大多数中国人于战事尚懵然无知也”。但在抗日战争时期,谁要是公开表示亲日,那必定会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表明,抗日战争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C. 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D. 推动中国走向现代民族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反映出:

    A. 普通民众缺乏国家民族的意识

    B. 普通民众早已习惯于隔岸观火

    C. 当地政府不准许下层民众参战

    D. 政府与民众尚未形成统一战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条《南京条约》中中国丧失的国家主权,并回答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曾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生活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那时的中国民族独立受到严重侵害、主权不断丧失。……他领导的辛亥革命,过去了一个世纪,它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用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来来形容,也不为过。

    ——摘自新华网

    材料三  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它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庚申圆明园之变”和“台湾既割”分别与哪两次战争有关?请列举中国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抗争与探索。(列举其中两件大事即可)

    (2)材料二评价辛亥革命的功绩是“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来”,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加以阐释。

    (3)材料三反映出与辛亥革命相比较五四运动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它“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世纪是革命与战争交织的世纪,列宁曾说,“战争引发了革命,革命制止了战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二  抗日战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保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中国革命带到一个崭新阶段。

    军事关键

    抗战开始时,红军总数3.2万人,结束时仅八路军、新四军有127万人,各解放区民兵近269万人。

    经济后盾

    抗日时期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使解放区渡过了难关,保存了革命实力。

    ——节选自《抗日战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战争”和“革命”分别指什么事件?并用史实说明两者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崭新的阶段”是指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俄国所爆发的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