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3 题,其中:
单选题 20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0 题
  1. 中国古代最稀少、最精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

    A. 藩属国贡品

    B. 官营作坊

    C. 民营作坊

    D. 家庭作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A.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 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交流、文化碰撞、社会形态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由此

    A. 世界开始走向联合

    B.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撰文:我前岁在北京过年,刚过新年,又过旧年,看见贺年的人,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对这则材料中的信息理解不正确是

    A. 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

    B. 社会习俗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C. 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

    D. 新的社会风尚成为社会主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敦煌出土的唐宋诗有云:“贫儿二亩地,干枯十树桑。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妇即客春持,夫即客扶梨。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这反映出

    A. 中国北方常受饥谨的威胁

    B. 中国农村耕者无其田的现象

    C. 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

    D. 耕织结构下农户贫困的情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近代有人作竹枝词描述南京富家女子结伴乘坐火车游上海的情景:“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来去也从容。”诗中反映的是

    A.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 社会剧变导致妇女地位的提升

    C. 汽车和飞机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 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或历史现场遗留下的历史材料。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史料记载:"(甲午中日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B. 孟买棉纱质优价廉

    C. 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

    A. 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 培养了一批技术和科技人员

    D.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写给北京政府的信中写道:“今则外商烟厂林立于内地,就地行贿、具无征税……敝公司烟草既纳进口征税,复纳子口半税、杂捐、附加等税,负担既重,成本加多,虽出品优美,城难与外货竞卖”。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民族工业在中国社会中发展艰难

    B. 民族工业希望得到北京政府的保护

    C. 外商企业得到不平等条约保护

    D.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材料中“政府号召组织起来”的措施是

    A. 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 成立人民公社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D. 实行公私合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如图为1952年和1957年中国工农业各自产值及其总产值的情况示意图。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中国

    A. 工农业生产出现冒进倾向

    B. 基本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

    C. 初步奠定国家工业化基础

    D. 国家实行经济调整的方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报纸的新闻报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人民日报》刊登的内容说

    A.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

    B. 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

    C. 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D.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表反映1978—1983年中国农民收入变动,带来这种变动的原因是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收入(元)

    133.6

    160.2

    191.3

    223.4

    270.1

    309.8

    指数

    100

    122.3

    138.9

    158.7

    189.4

    216.4

    比上年增长百分数(%)

    22.4

    13.6

    14.2

    19.4

    14.2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 农村人民公社运动的开展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题文)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 人民公社化时代

    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 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C. 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 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公众以战争为共同议题,呼吁变法自强,形成了推助社会变迁的舆论声浪。判断此种社会舆论声浪的形成,主要借助的传播方式是

    A. 报刊传播

    B. 驿站传播

    C. 电报传播

    D. 电视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根据1801年首次普查,该郡(英国的约克郡)只有15个城镇,人口2万多人;而到1891年,有城镇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利兹、曼彻斯特、设菲尔德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率达40%。根据你的判断,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

    B. 工业革命使农民流入城市

    C. 大量人口不断迁往殖民地

    D. 城市大量吸引外国移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革命力量的火花”是指

    A. 水力

    B. 电力

    C. 煤炭

    D. 核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世博会被称为“经济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集中展示地。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编年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完善表格

    举办时间

    举办城市

    主要展品

    1851年

    英国伦敦

    1878年

    法国巴黎

    1904年美

    国圣路易斯

    A. ①火车机车、蒸汽引擎;②电话;③汽车、飞机模型

    B. ①火车机车;②电话、汽车;③蒸汽引擎、飞机模型

    C. ①蒸汽引擎、汽车;②电话;③火车机车、飞机模型

    D. ①蒸汽引擎、飞机模型;②火车机车、电话;③汽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画像砖:

    材料二  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可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首次启动。宋代城市发展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可初见端倪。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宋代货币,几乎成为“国际货币”。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图片所描绘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有哪些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4)材料四中“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二  1896年初,张之洞派晚清状元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张謇心系实业,设立大生纱厂,他试图通过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后通过朋友将洋务企业湖北织布局搁置的官机以官股入股,1899年勉强开车生产,1901年在两江总督张坤一的支持下建成纱厂原棉基地——通海是牧公司,后又创办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等,逐步形成工业区。一战期间,张謇进一步扩大规模,注重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逐步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基地之一,张謇成为苏北著名实业家。

    ——摘编自凤凰网《重读张料》等

    材料三  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创办实业的历程并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图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这一“重要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及最早从事的国家?并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其历史意义。

    (2)观察材料二中图片,分析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3)近代以来,中国人为迎接工业文明的挑战、努力融入世界经济大潮而不懈努力。观察材料三图片,分别指出与其对应的历史事件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