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4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4 题
  1. “翻身农民的子弟开始大量进入学校,接受文化知识教育。1952年与1949年相比,农村在校小学生数增加111.8%,中学生增加186.2%。”该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抗美援朝的胜利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中共八大的召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50年5月,中国共产党发动了执政后第一次整顿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命令主义、官僚主义的整风运动。1951年底又发动了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实行这些举措的目的是(    )

    A. 加强党的建设   B. 推进土地改革

    C. 支援抗美援朝   D. 完成“一五”计划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57年我国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数,高等学校为44.1万人,中等专业学校为86.7万人,普通中学为628.1万人,小学为6 428.3万人,比1952年分别增长130.1%、29.4%、152.2%、25.8%。1957年全国出版图书2.7万多种,报纸364种,杂志634种,分别比1952年增加101.4%、23%、79.1%。材料表明“一五”计划的实施(    )

    A. 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B. 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

    C. 促进了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D.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人起名往往追逐时代潮流,带有时代的烙印。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暴雨日,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由此判断与这段描写相关的时代背景是(    )

    A. 土地改革   B. 抗美援朝

    C. 三大改造   D. “大跃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57年11月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可以出现更高的发展速度。由此,他倡议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总路线并肯定以“跃进”代替“冒进”,干部和群众的干劲与热情被一再地激发并高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悄然兴起。这表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兴起的原因是(    )

    A. 领导人的决策失误

    B.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

    C.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D. 干部、群众急躁冒进思想的蔓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李明去承德围场旅游,当地导游介绍围场的全称是“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这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体现。“政治制度”是指(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党代会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却长期被排斥在联合国之外。主要原因是(    )

    A. 国民党集团的非法占据

    B. 美国等国家的极力阻挠

    C. 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分散

    D. 新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我国有学者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的意义不仅要从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而且必须把它放到我国伟大历史转折的大背景之下去理解。可见中美关系缓和对我国的重要影响是(    )

    A. 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B.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

    C. 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建交

    D. 维护了世界和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认为利用香港和澳门两地原来的地位,对新中国发展海外关系、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故并没有急于收回香港、澳门。这一决策有利于(    )

    A. 突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B. 推动中国重返联合国

    C. 促进中美关系的改善

    D. 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材料表明当时中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是(    )

    A. 解放思想,进行改革开放

    B. 巩固政权,建成社会主义

    C. 进行阶级斗争,打击敌对势力

    D. 惩治腐败,依法治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列关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和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同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都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B. 都解决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

    C. 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都是对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17年2月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出席香港中华总商会的年会时强调: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拓展,香港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香港一定持续保持繁荣稳定。香港经济能够保持繁荣稳定主要得益于(    )

    A. “一国两制”方针

    B. 经济特区的设立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实施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些东西”是指(    )

    A. 第一汽车制造厂   B. 籼型杂交水稻

    C. “863”计划   D. “两弹一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自1998年后我国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9%,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7.3%,全国大部分地区普及了义务教育。为上述成就取得奠定重要基础的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B. 第四部宪法的颁布

    C.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D. 世界局势的缓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读图,回答问题。

    (1)请仔细观察图中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回答它们各自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2)从图一到图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十七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材料二 十八大后我国深化改革大事记

    (1)材料一中“他”是谁?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推进改革不断深入的方式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改革在中国发展史上产生的相同作用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探究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前期)共和党保守派从各种角度陈述继续对共产党中国实行全面贸易禁运的必要性。……认为只有对共产党中国实施比对苏联更加严厉的贸易禁运,才可能分化中苏同盟。正是在上述观念指引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坚持在亚洲大陆上遏制中国……继续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在政治上策动“两个中国”。这些举措诚然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但同样重要的是这种政策也几乎同样地损害了美国自己。

    材料二 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双方把双边贸易看作另一个可以带来互利的领域,并一致认为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

    ——中美《联合公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对华采取的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中美关系改善的历史意义。

    (2)有人认为,未来中美博弈的结果可能会重蹈中美对抗的覆辙。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证你的判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