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22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1933年2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直接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材料可用来印证美国

    A. 危机期间失业问题的严重   B. 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

    C. 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   D. 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为“史上最糟糕的贸易协定”,把近年来美国制造业工作的流失全部归咎于以其为代表的双边或多边自贸协定。这现象反映了

    A. 美国抵制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

    B. 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上的互补

    C. 发达国家难以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区域集团

    D. 发达国家在经济区域集团中处于不利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2 题
  1. 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 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

    C. 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D. 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文)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发给华盛顿一封“八千字电报”,认为苏联在最大限度地发展武装力量,并以此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对此,美国应当联合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一起对付苏联。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战后苏联积极扩充势力范围

    B. 电文主张对苏联实行“遏制战略”

    C. 美苏“冷战”促使世界分裂

    D. 美苏开始进入“冷战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西方近现代文化史上,英国某文学家从写印度的故事和关于英国的诗歌转而写作儿童文学,后来又转向描写野生动物、社会讽刺和关于船舶机器以及想象的越洋空中旅行的故事。时人评价这一文学现象说:“只有艺术家才能使成人读者对关于动物行为和机器的书读得津津有味。”这一评价反映了当时

    A.西方社会精神信仰面临危机

    B.进化论促进了人类思想解放

    C.社会大众对工业文明的赞美

    D.现实主义文学引发社会共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据此可知

    A. 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

    B. 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

    C. 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

    D. 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他强调格物致知以

    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 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A. 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 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理念

    C. 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 英国政策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复辟”。可见,当时世界史研究

    A. 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

    B. 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 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

    D. 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国古代推行嫡长子继承制,但从西周到明代,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最高统治者所占的比例很小,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其他皇子参与到皇位继承的争夺中来

    B. 嫡长子缺乏竞争,才干不足

    C. 专制皇权的独断性与排他性

    D. 嫡长子继承制不公平公正,不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春秋》载,公元前651年,因周王力不能及,齐桓公乃召集诸侯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流通;《孟子》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其中有一段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德行为。这些史实反映了

    A. 王权衰微分封制被破坏

    B. 建立统一国家的必要性

    C. 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D. 儒家学者高度关注民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A. 地方缺乏自主,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B. 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C. 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中国学者倪学勇解读雅典民主时说:“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度,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碾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作者强调雅典民主政治

    A. 广泛影响社会生活

    B. 利于集中力量办事

    C. 代表着绝对的真理

    D. 容易形成集体暴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62年,美国针对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的行为,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这反映了

    A. 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

    B. 战争和冲突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

    C. 冷战格局下美苏双方构成了战略制约

    D. 美苏从局部的地区争夺走向全球争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史籍记载,周朝在其867年的统治中,较大的自然灾害只有89次,发生次数较少;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在440年中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375次,平均1.4年就发生一次。这说明(   )

    A. 土地大量开垦不利于生态的平衡   B. 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下降

    C. 粗放式农业经营不利于环境保护   D. 秦汉时期不重视天人关系的探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在浙江宁波等地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河南、河北、安徽、湖南等地的东汉墓葬中都曾发现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发现的为多。据此不能判断

    A. 瓷器的发明最迟不会晚于东汉

    B. 汉代我国南北方可能都已能烧制瓷器

    C. 汉代瓷器常作为冥器使用

    D. 汉代南北方形成青白两个瓷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苏联农村从1922年到1946、1947年,大饥荒大约平均每隔十一、十二年出现一次,连续发生了三次,造成人口非正常死亡无以计数。这种现象的出现

    A. 削弱了苏联政权的群众基础

    B. 主要由于恶劣的气侯条件和自然环境

    C. 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

    D. 与西方大国封锁苏联的政策关系较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至1923年秋,(苏联)谷物生产已基本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进而在私有制农业复兴的基础上,商贩们迅速活跃起来,据估计,私营商贩控制了全国商品零售额的75%。材料中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

    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 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 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 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 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美国……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要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美元)。”材料中作者认为“美元偷取黄金的生命”,原因最有可能是

    A. 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B. 西欧、日本的崛起

    C. 美元的强势地位

    D.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 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道路

    C. 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D. 当时的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A.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8月中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如下:1.两方约定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数国家,对于彼此为任何侵略。2.倘两缔约国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内,对于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协助,并不得为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得以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

    ——梁琪《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材料二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同盟互助条约》,主要内容如下:1.军事方面,“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者措施。”2.政治方面,“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3.经济文化方面,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守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潘正祥《从同盟到对抗—20世纪50、60年代的中苏关系》

    材料三  2001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为期20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将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马辉《中苏、中俄关系对国家关系的启示作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国际形势以及中苏双方分析1937年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以中国角度,从国际环境、经济发展、外交政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方面,说明促成中国与苏联结成同盟的因素与目的。

    (3)综合三则材料,简述影响国家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统一全国后,在南北之间建设一条运输通道成为迫切任务。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19世纪中期大运河开始衰落,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西方列强掀起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高潮,随着铁路的兴起和区域交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货物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使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淮阴、嘉定等逐渐衰落。

    ——据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法国加紧在埃及扩张势力,与埃及签订条约,开凿苏伊士运河。条约规定埃及无偿提供劳动力,运河通航后出租99年,每年可收取运河收益的15%。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国等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要把它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它把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从印度洋、太平洋西岸到西欧、北欧的距离,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

    ——摘编自赵军秀《评英法改造苏伊士运河的矛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发展状态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  1901年冬,清政府派罗振玉赴日本考察学务。罗振玉在日本参观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搜集了有关日本学校教育制度的各种章程和统计数字。清末还出现了不少翻译日本学制的刊物和书籍。1901年在上海诞生的《教育世界》,是我国近代刊行最早的专业教育杂志,其内容主要是翻译介绍外国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和报道国内有关教育改革、新学制的建立等。由于大量日本学制资料在中国涌现,逐渐在教育界形成了一种效法日本、改革教育、建立新学制的社会舆论。早在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就向清廷建议:“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乡立小学,令民七岁以上皆入学,县立中学,其省府能立专门高等大学,各量其力,皆立图书仪器馆。”

    到了1902年,以模仿日本为主的新学制系统逐渐形成。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其中的“癸卯学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施行的全国统一的学制。“癸卯学制”在立学宗旨中规定:“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摘编自郭三娟《述评清末民初新学制对日本学制的模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学制模仿日本学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末的学制改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