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诗歌鉴赏 1 题,选择题 1 题,现代文阅读 4 题,情景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注)(1)蓟中:指蓟城,在今河北大兴西南。(2)翻:同“反”,反叛。(3)安边书:安定边疆的策略。(4)诸将:指安禄山等人。(5)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吴起,战国时卫国人,曾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以“沙漠”、“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边塞图画。“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B.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由远及近地描绘了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的“萧条”荒凉景象。一个“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C.第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一到”、“每愁”两个词对举,突显边患的程度之深和时间延续之久。

    D.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抨击,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信心。

    2.全诗最后一联写到“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作者“惆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句话说得极好:“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_________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地表现生活。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由于“全”,才能做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美与表现。但“全”和“粹”是______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似乎就不应“拔萃”,(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______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所正确______的那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类比         相互冲突       浪漫主义      提出

    B. 运用         相互冲突       形式主义      指出

    C. 运用         相反相成       浪漫主义      指出

    D. 类比         相反相成       形式主义      提出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矛盾之中,很难又全又粹。 B. 又全又粹,那就必然陷入矛盾之中了。

    C. 矛盾之中,哪能做到又全又粹呢? D. 又全又粹,这不矛盾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B. “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形成艺术的表现,完成艺术的美。

    C. “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美,形成艺术的表现。

    D. “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与艺术的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4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元前16世纪至前3世纪,中国各地区文化逐渐融合。商周以后,中国北部已有强大的文明,将其他族群、阶层纳入同一政治、文化秩序。春秋战国接续已经发轫的动力,扩大了这一秩序的领域中国文化的特色,此时也呈现出来,此后又有两千余年成长。同时,中东地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个文明,则由盛转衰,后被边陲的波斯与希腊取代。两河、尼罗河流域本是颇有活力的文化核心区但没能走向庞大持久的文化圈,却从此以下,分分合合,终于淡出历史。

    先从地理形势讨论。中国北方黄土高原、黄土平原、渤海湾平原三者一体,虽有山地,却非天险南方则河川湖泊处处有之,偶有山岭,不成障碍。南北之间彼此密接,只有四川盆地等地自成格局长江黄河两河中下游代表的南方与北方,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又因彼此密迩而交流频繁。南北两个文化系统,经常接触,又不断抗衡,最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融合为一。

    中东两大文明则不同。两河地区北有高山,南有沙漠,难以逾越;其它方向通路狭窄埃及在尼罗河谷地,两侧皆山,外面不是荒漠就是石碛山地。两河与埃及之间还隔了一个大沙漠是以两个古代文明虽有接触,却不能密集交流。此间之征服者,只能马上取天下,而不能有文化的涵化力,将不同文化系统融为一个可大可久的核心。

    中东地区各地方文化,各自发展了独特的文字系统。两河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像文字,造字原则完全不同,始终无融合的可能。中国地区只出现了一套文字系统。它在新石器时代即已肇瑞,于商周时代一系相承南方文化与北方交会时,南方可能并无文字,于是接受了北方的文字。战国列国出土的文书,虽有歧异,大体相同,属于一系中国地区单一的书写系统,实与其文化的融合关系密切。

    从思想方式而言,两河流域的文献,显示出二元对立的观念:淡水与苦水、山雨与干风,皆难以调和。埃及古代的宇宙观,则为定于一尊的多元系统:法老是主宰,地方神祇各有职司。新王国时代,埃及向外扩张,接触异地文化,这套封闭的观念便难以自圆其说。

    中国古代文化则逐渐形成二元融合的观念阴阳、动静都对立而互补。《周易》以相对二元彼此调和作为事物的本质,这套观念迥异于中东两大文明。也许因周人秉持此想法,故其主宰北方时,能吸纳旧商人族群,并与各地土著共存,体现出很大的包容性。

    春秋时孔子提出“仁”,将人性与宇宙的道,结合为以人间秩序为主轴的思想体系,此即雅斯贝尔斯所谓“文化大突破”。而亚述与埃及于轴心时代却未有足够的大突破。中国的情形,综合言之,广大地区的古代族群,在接触的过程中,有同一文字为载具,观念包容调和,遂能合为一系,源远流长大突破后,人间的关怀,二元的动态及互补,成为中国文化系统主要的思想特点。

    (摘编自许云《万古江河·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东两大古文明土地贫瘠,资源稀少,而缺乏文化交流、融合的能力

    B. 中东地区的两大古文明,其思想方式的特点是二元对立,这迥异于中国。

    C. 当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的主要思想特点业已形成,文化大突破便应运而生。

    D. 融合与分割,是中国古文明与中东两大古文明在文化发展上显著的差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的论证具有宏观的视野,经由比较推出事物特点,方法得当,结论可信。

    B. 文章选材考究,以两河、埃及古文明对比中国古文明,形成严谨的三元框架。

    C. 文章的论据服务于论点,如周易周人佐证了中国古代文化观念的包容调和。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及其成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东两大独特文明,是因地理、文字等具体条件的限制而式微的;其文化整合仍有相当大的潜力与可能。

    B. 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正与文中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些特征或表现相通。

    C. 据文章所述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脉络,倡导和谐的“和”文化或许具有更深远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D. 文章开头便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在结尾终于交代了其具体内容,使得文章首尾呼应、内容完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本市生活垃级的基本分类为: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等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锅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

    (三)湿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茶叶、果壳、食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

    (四)干垃级,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级的具体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摘编自《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材料二:本研究对杭州居民样本的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注:A:1=从不分类,2=几乎不分类,3=偶尔分类,4=经常分类,5=总是分类;

    (摘编自徐林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公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三个方面。最基础的是居民的自我监督与投入,表现在公民将家庭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按照政府和社区的规定,准确分类、投放。公民参与的第二种方式是参与垃圾回收管理过程,每一户家庭平均一年要参与垃圾回收地点相关工作三次左右,负责给每家每户投放出来的垃圾袋上蒙网罩,以保持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第三个方面指公民对他人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监督他人正确分类及投放垃圾参加地方居民团体和环保组织、参加听证会与公民会议等。

    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日本垃圾分类宣传的多样化体现为:第一,宣传主体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主体涵盖了政府、社区、居民团体、企业、家庭、学校和志愿者等。很多垃圾楚烧厂设计得非常漂亮,学生、游客和附近居民可以到焚烧厂参现旅游。第二,宣传内容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既包括了对正面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教育,也包括对不文明垃圾分类行为的宣传。第三,宣传方式多样化。日本商品外包装上会印有分类标记及材料成分,牛奶盒上甚至会提示包装盒处理的正确步骤: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等;一些超市也会设置垃圾桶,详细标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分类标志,以便消费者分类投放。

    此外,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极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捕编自吕维霞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下列关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基本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中因老旧损坏而只得被丢弃的窗户、水盆、纸箱都属于可回收物。

    B.父母照料婴儿时使用过的厕纸、尿不湿、一次性毛巾都属于干垃圾。

    C.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

    D.平时吃东西剩下的香蕉皮、瓜子壳、隔夜饭、甘蔗屑都属于湿垃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计样本中32.61%的居民常将废纸(板)分类投放,6.47%的居民从不对其分类,这在所有统计的废弃物种类中差异最极端。

    B.若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公民就会失去分类投放垃发的压力和动力,无论中国、日本,皆是如此。

    C.公民参与,是日本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的核心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全面的体系,这点在我国体现得尚不鲜明,值得借鉴。

    D.上海政府为促进垃圾分类改善城市卫生出台了相关办法条例,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供了应然层面的具体规定与指导。

    3.请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喀布尔人

    [印度]泰戈尔

    我五岁的女儿敏妮在我书桌旁,用手轻轻敲着膝盖玩。我正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敏妮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街上果然有个喀布尔人走过。他穿着宽大污秽的喀布尔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个口袋,拿着几盒葡萄干。

    女儿大声叫他:“哎!”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跑到妈妈那里躲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可没过几天,我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喀布尔人又说又笑。她小纱丽(印度妇女传统服装,丝绸制的连衣裙——编者注)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喀布尔人用这种有力的贿赂,使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玩笑。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呵,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什么?”他用山民的鼻音回答:“一头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有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那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公公家去呢?”

    敏妮对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但她不肯显露,却机灵地回答:“你到那去么?”

    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公公家”有双关的意思,还能指监狱。“呵,”他向幻想中的警察挥拳,“我要揍我的公公!”听到他这样说,想象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敏妮哈哈大笑。

    敏妮的母亲恳求我留心那人。她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只要一看见有人向我们的房子走来,她就立刻断定他们不外乎是盗贼、醉汉、疟疾菌。她对这个喀布尔人也充满了疑虑。我总是笑笑,辩解说拐卖一类的事多半不会发生。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亲密友谊便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有天早晨,我听见街上有吵闹声,往外一看,拉曼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我赶紧跑去问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围巾的钱,争吵中拉曼把他刺伤了。忽然间,在凉台上,敏妮出现了。她照样喊着:“呵,喀布尔人!”拉曼回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没夹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关于象的问题。她立刻问:“你到公公家去么?”拉曼笑了:“我正要到那去。"看到他的回答没有使孩子发笑,他又举起手说:“可惜我的手被铐住了,不然我就揍那老公公了!”

    拉曼被判了刑,再无消息。时间一天过去,敏妮也长大了,总和朋友们一起,不像往常那样到她爸爸的房间里来了。又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我们家的光明要到她丈夫家去,把她父亲丢到阴影里。

    我的敏妮今天要出嫁了。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婚礼的嘈杂和忙乱。我在书房查帐,有个人进来恭敬地行礼。原来是拉曼,那个喀布尔人。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了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从前的那种生气。但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我问。

    “昨晚,”他说,“我从监狱里出来了。”

    我觉得这话听起来很刺耳。碰巧他今天来,这不是个好预兆。

    “这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能不能过几天再来?”

    他迟疑地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他相信敏妮还像从前那样,会像往常那样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为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好好用纸包着。

    我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你谁也见不到。”

    这人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走近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两来,送给那小人儿。您有一个小姑娘;我在家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我不是想赚钱的。”他伸手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小心地打开,在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卖货时,自己小女儿的这个手印总在他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我忘了他是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不,我又哪比他强呢?他也是个父亲啊!

    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们面前。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他只微笑着:“小人儿,你要到公公家去么?”

    但敏妮现在懂得“公公”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回答他。她脸红了,在他面前把脸低下去。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她走后,拉曼长吁一口气坐下来。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照的阳光倾泻在周围。拉曼坐在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群山。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她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环境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所写特点鲜明、作用突出。如写敏妮婚礼时的秋阳,使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

    B.小说的详略取舍得当。泰戈尔对拉曼与“我”一家交往的言行用笔细致,面对拉曼的日常工作、狱中岁月、未来动向则留白甚多。

    C.泰戈尔长于细节描写。从塞满零食的小纱丽,到华贵的红绸衣,这变化体现了敏妮的成长,也使她与拉曼关系的变化顺理成章。

    D.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如关于“公公”的玩笑三次出现,自然而巧妙地串联了全文,也使故事读来分外动人。

    2.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你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

    3.季羡林认为:梵我合一(个体灵魂与宇宙灵魂合为一体,与中国道教“天人合一”相似)、和谐协调,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从本文的情节与情感来看,泰戈尔一方面强调和谐与温暖,一方面淡化了原本激烈的矛盾冲突,只留下淡淡的感伤。请在上述两方面中选择一种,结合小说加以解释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狗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用自然美景和险恶现实对比,反衬出物是人非的憾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请任选下面情境中的一种,把“人生如水”扩展成一段形象丰满、意境优美的话,使得前后语意连贯、衔接自然。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情境一:人生如水,___________。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挽狂澜的魄力,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气,是一种拼搏到底的耐力。

    情境二:人生如水,___________。这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孜孜不倦的活力,是一种温暖柔和的魅力,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忍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狭小封闭的岛国,使日本人善于在小范围内行动、在细节上用功。英国也是岛国,但大陆意识全球视野极强,扩张为殖民帝国,使英语普及为世界语言。而日本人接触大陆文化后,将岛国狭小的自卑,渐渐转化为自信。我们可从民间传说故事中得到印证。如《一寸法师》中的一寸法师,生来还没手指大,却战胜了巨魔,表现出“小的就是强的”这样一种心理暗示。《竹取物语》中,比拇指还要小的辉夜姬却长成无双美女,体现出“小即是美”的理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名民营企业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现象:自己刚创业时只有五六个人,什么制度也没有,但大家工作热情极高,晚上经常加班,从没有人提出过加班费的问题,奉献成为一种情怀;现在企业大了,员工多了,相应的制度也完善了,但是,奉献的情怀却消失了,甚至最早一起创业的人也开始斤斤计较了。

    情怀与制度,哪一个更重要呢?这名企业家产生了困惑。为解决这名企业家的困惑,理智中学拟举行一场辩论塞。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辩手,请你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正方四辩总结陈词”“反方一辩立论陈词”“反方四辩总结陈词”中选择一种,并以此为副标题,写一篇辩论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