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单选题 32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29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32 题
  1. 公元前1世纪时,罗马法学家的主要工作是解释市民法,可西塞罗并不像他们那样“周旋于细枝末节”,而是“从哲学深处汲取法的原理”来“解释法的本质问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公民法与自然法精神相违背

    B. 自然法的发展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践

    C. 理性引领着法学发展的方向

    D. 法学家的分歧折射出尖锐的社会矛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表明古代雅典

    A. 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

    B. 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

    C. 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

    D. 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17年俄国革命从二月到十月,列宁多次提出和放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1917年9月6日列宁强调“尽一切可能使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不放弃最后一次机会。”直到9月12日列宁提出“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由此可见

    A. 俄国十月革命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

    B. 暴力革命始终是俄国的必然选择

    C. 布尔什维克并未掌握局势的领导权

    D. 列宁更倾向于革命的和平发展取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

    A. 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B. 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

    C.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6世纪,法国政治家博丹认为,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政府可以更换,主权永远存在。这一思想

    A. 不利于欧洲社会进步

    B. 强化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C.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D. 有助于欧洲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这说明

    A. 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

    B. 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

    C. 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

    D. 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苏联在1991年的状况与沙皇俄国在1917年时的情形很相似……1917年8月的科尔尼洛夫起义,它使临时政府陷入混乱状态,并增强了人民群众进行根本改革的意识……1991年“国家紧急委员会”的叛乱起到了科尔尼洛夫起义的作用,叶利钦担当了列宁的角色。材料中“列宁的角色”主要指(  )

    A. 夺取国家政权的号召者   B. 进行武装革命的倡导者

    C. 组织国家联盟的倡导者   D. 资产阶级政权的仇视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唐书》记载:唐代830多名进土中,士族子弟约588人,小姓约109人,寒素家庭子弟约132人,对这一结构的出现解读合理的是唐代

    A. 科举制是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的

    B. 士族子弟有优厚的家庭文化素养

    C. 科举制是对九品中正制的継承

    D. 科举制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它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开展边境地区加强军事信任和相互裁军谈判的某一机制,……它选择的发展道路与合作路径体现并保障了全体成员国的共同利益,推动各领域互利合作,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的主流。它的诞生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之一,下列选项中体现其“突出”含义的是

    A. 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B. 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C. 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关系

    D. 经济政治逐渐一体化关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31年,中共中央在干部任用上提出“坚决提拔新的工人干部来参加指导机关工作”,派遣大批工人干部担任红军的指挥员与政治委员。同时要求各地“洗刷党内富农、小地主”的成分。中共中央的上述做法

    A. 确保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B. 表明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C. 带有一定的“左”倾色彩   D. 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A. 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B. 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

    C. 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

    D. 美国电影不断摆脱政府控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这种官制的设置导致

    A. 宗法制度强化

    B. 宰相总揽庶政

    C. 君主专制加强

    D. 外戚宦官专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

    A. 传承了商朝的统治体系

    B. 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

    C. 形成三类不同等级地位的诸侯国

    D. 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社委员会,公社委员会同时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实行普遍的直接选举,公社的一切管理人员直接向选民负责,接受选民的监督,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经验。这里的“经验”是指

    A. 为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借鉴

    B. 为民主共和制度开辟了道路

    C. 为直接民主制积累了经验

    D. 丰富了三权分立理论的内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中世纪的基督教自然神学认为:凭靠人的理性可以从各种自然现象的类比,推知上帝的存在及其某些属性。包括牛顿在内的科学家都坚信这种中世纪的神学观。据此推断

    A. 神学并不必然阻碍近代科学的发展

    B. 近代科学立注重采用实验的研究方法

    C. 近代科学建立的途径是神学启示

    D. 近代科学强化了天主教的权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李泽厚先生对中国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如下评述:“启蒙性的文化运动”与“救亡性的政治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一拍即合”、“彼此支援”、“相碰撞而又同步”。遗憾的是,这种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严峻的危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据此判断作者评述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13年10月的《大总统选举法》尽管是在袁世凯授意下由国会制定的,但国会制定时执意对元首宣誓做出明文规定,要求总统就职时必须举行宣誓典礼,“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而“宪法未公布施行以前,前项誓词须声明遵守约法”。这一规定目的在于

    A. 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B. 保障宪法的权威与威严

    C. 维护北洋政府的统治

    D. 增进总统选举的合法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D.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A. 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 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 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 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主要宣扬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颓废思想和复辟倒退的反动主张。到30年代前后,浪漫主义文学则注重宣扬个性解放,歌颂民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材料表明该文学流派

    A. 摒弃了以想象为其特征

    B. 其优秀元素逐渐丧失

    C. 更侧重如实反映现实生活

    D. 逐渐与社会发展趋势一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考证了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清朝顶级人物的战后反应:琦善等6人几乎没有反应;耆英、黄恩彤主张柔夷顺夷;刘韵珂主张“阳示德意,阴加钳制”;林则徐主张对抗;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 推卸战败责任

    B. 谋求制敌之道

    C. 缺乏理性反思

    D. 改进外交策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876年,中日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对答1

    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特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对答2

    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A. 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 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C. 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D. 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旋置春、夏、秋、冬四辅官,这些四辅官都是征自民间的老儒,没有政治背景和经验。任职者于一月内分旬轮流值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朱元璋这一举措

    A. 未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B. 为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

    C. 解决了宰相制度的弊端

    D. 改变了中枢权力机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表为17、18世纪英国议会集会期和立法效率统计表。据此可知

    A. 社会转型条件渐趋成熟

    B. 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日益激化

    C. 中央行政体系不断调整

    D. 国王授权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789年,杰斐逊向华盛顿抱怨采用了两院制,华盛顿于是问他为何要把咖啡倒在小碟子中,杰斐逊说为了让咖啡凉下来,华盛顿于是告诉他,两院制也是为了让立法凉下来。两院制可以避免人民受到煽动而陷入狂热,让共和国获得一个安全的锚。据此对美国采用两院制分析正确的是

    A. 延续了英国议会至上的政治模式

    B. 提高了国会立法的科学性、高效性

    C. 参议院的权力高于众议院的权力

    D. 两院制有利于立法权的相互制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有与两院一样的法律创制权,还执掌国防、外交事务,拥有任命文武官员权力。但合约及商约须经两院通过后才可定案;未经两院同意,总统不得宣战。除第一年外,总统再也没有行使解散议会的权力。可见,当时法国实际上

    A. 建立了三权分立政治架构

    B. 发展了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C. 已确立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D. 解决了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俾斯麦致力于巩固新生政权。有人绘制了以下漫画来展示他与各邦选出的议员之间的微妙关系。这表明在德意志帝国

    A. 中央集权体制尚未真正形成

    B. 国会通过选举组建政府

    C. 君主立宪制政体已完全确立

    D. 首相俾斯麦对议会负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有关平型关战斗的史料非常匮乏,中国学者对其有诸多争议。许多学者指出八路军直接与日军战斗部队作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另有学者根据八路军的严重伤亡情况,推测日军为战斗部队应占较大比例,认为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还有学者引用日方资料得出参战日军部队主要是非战斗部队,“平型关大捷”完全是演绎出来的。这说明

    A.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得出历史真实

    B. 历史考证深刻影响着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C. 历史逻辑推理不能直接用于描述具体的史实

    D. 国外史料的中立性提升了历史叙述的准确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以下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B. 1954年宪法的颁布,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 “文革”期间虽然全国处于大动乱,但法制建设还是取得很大成就

    D. 我国现行的宪法是1999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都

    A. 以“一个中国”为前提

    B. 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

    C. 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

    D. 说明了国共两党对抗激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下图是1953年美国某刊物刊登的一幅有关当时美国对苏联政策的漫画。此漫画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 美苏争霸的态势进一步加强

    B. 美国的冷战言论受到抨击

    C. 苏联对美国已放弃军事对抗

    D. 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对下表内容解读准确的是

    A. 丝绸之路战略推动了中亚及周边地区能源产业的发展

    B. 各大区域性经济集团把发展重点转向中亚及周边地区

    C. 中亚及周边地区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成为发展的障碍

    D.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抬升了中亚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地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时段)

    “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

    1907年

    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

    1910年

    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

    辛亥革命时期

    《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提到:“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

    五四运动前后

    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

    1921年后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货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在西方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权贵的既得利益,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语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

    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时政治参与主体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以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社会转型时近代中西方调整政治参与方式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1世纪伊始,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2009年欧盟教育委员会发表的《教育与培训2020》战略报告明确提出:教育对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求加大对教育的培训和投资;印度在教育发展规划中也强调,把教育放在“最高度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俄罗斯为增强大国优势,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优先发展项目”,各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12年12月,英国商业创新技能部发布了《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报告,确保低收入家庭学生接受大学教育。2013年韩国政府也明确提出确保所有学生接受优质大学教育的机会。……新世纪初,在发达国家,各级教育机构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学习。韩国推出“智慧教育战略”,投资20亿美元用于电子教科书开发、教师再培训以及云网络建立。法国提出了“数字教育服务”的概念……新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呈现出的新趋向,为我国当前及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方面和思考的问题。

    ——整理于徐辉《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趋向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