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3 题,null 1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3 题
  1. 1972年7月,日本成立了以田中角荣为首相的新内阁。同月,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会见中方代表孙平化等人时表示:“当前日本政府首脑访华、解决邦交正常化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一时机是指

    A.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 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C. 中美苏三国关系走向缓和

    D. 美国因越战无力控制日本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49年,美国总统社鲁门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开发落后区域计划”,并在国会咨文中指出,不发达地区必须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就无从满足这些地区人民的种种希望,倘若他们遭到挫折,希望破灭,就会转而追求那些鼓吹通过专制取得发展的“异端邪说”。这表明

    A. 美苏战略争夺的重点转移到中间地带

    B. 马歇尔计划受援国扩大到亚非拉地区

    C. 美国积极促进战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D. 美国将经济援助作为冷战的重要手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

    A. 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

    B. 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 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

    D. 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虽然其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但其运行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材料描述的运动:

    A. 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 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 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 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 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 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D. 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 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 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英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运行,尽管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也忽视了这种境况的某些重要方面,在我看来……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这表明

    A.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持肯定态度

    B.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

    C. 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

    D.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 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 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 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 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民国十二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保持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国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此后国共两党

    A.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

    B. 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

    C. 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国内和平建国

    D.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建立联合政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 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 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 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指出:“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以及分别给予两者的重视程度。无论合法性还是权力都不是为了阻止变革,两者相结合是为了确保以演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是

    A. 主张按冷战思维来维持世界秩序

    B. 注重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

    C. 仅靠软实力和价值观即可维持世界秩序

    D. 强调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正义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11年4月,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国签署了《三亚宣言》,形成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这两次外交活动共同表明中国

    A. 注重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B.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C. 一直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D. 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战略中心曾发生过多次的转移,其中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 北伐战争的胜利

    B. 红军长征的胜利

    C.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解放战争的胜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 杜鲁门主义

    B. 北约组织

    C. 马歇尔计划

    D.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某条约第十款规定:“上谕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以永禁或设或人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该规定反映出

    A. 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B.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左图和右图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之意)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这说明新中国

    A. 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 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个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这表明

    A. 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 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C. 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D. 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 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 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 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 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 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党内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

    A.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 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

    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近代列强侵华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阅读以下有关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道光二十一二年(1841~1842年),夷船入长江,而全局始震。咸丰十年(1860年),夷兵犯津通,而根本遂危。彼族实能觇我要害,制我命脉;而我所以失事者,由于散漫设防,东援西调,未将全力聚于紧要数处。”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说,条约“总是制定者从外国立场出发强迫签订的,因此,极端重视的首先是要求外部(国)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发挥(中国)内部的潜在能力”。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材料二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主要指哪三次战争?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3)阅读材料三,结合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是如何被迫满足外国贸易发展要求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是反腐敗最直接、有效的机体,只有社会才能直接收回国家权力,防止国家为祸。恩格斯对巴黎公社在反腐敗方面的作用欢欣鼓舞。他认为,巴黎公社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所引起的腐败,“采取了两个正确的办法。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

    ——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材料二  1879年的8月29日.恩格斯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恩格斯指出:“在各类好虚荣的分子与腐朽分子能够毫无顾忌地大出风头的时候,就需要抛弃调和及掩饰的政策.如果必要,发生吵闹及争论也不怕。如果一个政党不敢公开承认、拒绝某些人肆意的作威作福的行为,而是采取一味忍让的态度,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前途。”

    ——摘编自何潇《马克思主义的反腐败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1)根据材料,恩格斯推崇的巴黎公社反腐败主要有哪两个方面的举措?

    (2)针对腐败问题,恩格斯强调的措施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材料一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中国政府与蒙古、尼泊尔、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五国圆满地解决了边界问题。其中,中蒙有四千多公里的边界从未划定,地形复杂,再加上两国间的历史糾葛,蒙古对中国的戒心较重。为此,中方确定了以下谈判原则:基本维持现状,稍作调整;争议地区,按目前管辖情况,照顾双方边民利益和感情,通过友好协商,进行适当调整.求得公平解决。

    ——摘编自《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三  过去14年,上合组织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之路,始终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构建和谐地区,以协商一致原则处理国家间关系和上合组织事务,始终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以及对外开放原则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共同促进本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平与繁荣。

    ——李克强在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上的致辞(2015年12月14日)

    (1)分析归纳材料一反映的外交政策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立场。

    (3)根据材料三,上合组织14年的经验对我国今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有何借鉴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二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严重影响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冷战”中美苏双方往往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来看待对方,把对方视为敌人……美苏的意识形态斗争同它们争夺战略优势与利益结合起来,从而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和欺骗性……共同的战斗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美国谴责苏联的帝国野心和俄罗斯扩张主义情结,苏联指责美国在世界扮演宪兵、行使霸权。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不结盟运动于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成立,25个国家参加了其第一次会议,但是到了第二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时,参与国家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贝尔格莱德会议的关键政治内容是强调成员国的团结,警告超级大国不要把“冷战”带入第三世界当中,并呼吁所有的国家不要将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到20世纪60年代末,国内政治的不稳定使得不结盟运动履行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承诺的工作陷入困境。

    ——文安立《全球冷战》

    材料三  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间内,欧洲仍然是两个联盟共存的欧洲。

    ——姜宪明何苗《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不结盟运动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两个联盟”分别指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