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8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盛极一时,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映射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地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善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节选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人民日报》2019年4月3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折射的是人们的情感,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感情越丰富的人,语言越丰富。

    B.流行的新词汇即使经过实践的考验和时间的沉淀,也很难成为语言的经典。

    C.从称谓之争、古音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碰撞。

    D.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善待语言、更好表达,其实就是善待文化、善待自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采用了例证等论证手法,意在论证语言的“钝化”现象。

    B.作者通过对比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得出语言表达贫乏的原因在于网络语言的冲击。

    C.文章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论证的,层层递进,逻辑性强。

    D.文章辩证地论述了当今层出不穷的新词汇在交际上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76.5%的国人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表达时不会使用修辞,更不会引用或者是创作诗句。

    B.虽然在表达时语言贫乏,但是从存量和增量上来看,词汇的数量都没有减少,而是增加了很多。

    C.想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不能套用流行词汇,因为现在新词汇层出不穷,不合乎表达规范。

    D.只有能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的语言,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焕发勃勃生机,经久不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到这个村后所作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

    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女画家这天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白茫茫的,让人怀疑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是有声音的,是旷野里的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来的呼呼声;这画是有温度的,让人感到一种萧萧的凉意;这画是有气味的,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风的气味。有了声音、温度和气味,这画就像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让人一看就不知不觉走进去了。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去了,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小扣子心里一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的一样东西,他总算为女画家做出了一点贡献。

    当晚,小扣子让母亲去给女画家送鸡蛋。小扣子说,女画家把他们家的黄狗画在画上了。于是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上小扣子和黄狗,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说,这些鸡蛋她先不吃,一个一个画在画上,这样小扣子家的人还会给她送鸡蛋,送到后来,她就不画画了,成贩鸡蛋的了。她的话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大家说着闲话。女画家问这里种不种荞麦,又说小时候跟着下放的父母在农村住了一段时间,见过荞麦开花。在她印象里,荞麦花不是零零星星开的,似乎是一夜之间全都开了。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此以前,她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看到了大面积白茫茫的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那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她晚间也去看过荞麦花,晚间很黑,没有月亮。不过,她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满地的白花老远就看见了。她看着前面的光明,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花地里。

    说到这里,女画家轻轻地笑了。她说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反正那样的荞麦花如今是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地洒落。

    来年,在小扣子的一再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荞麦出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得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把小扣子感动得都快要哭了。

    从荞麦开花那一刻起,小扣子天天在花地里,并不时地向远方张望。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文笔细腻,富有韵味,如写村街上弥漫的烟火味,写老人脸上的皱纹,写画上黄狗的神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B.小说开头以收秋后色彩单调的农村为背景,写女画家的取材作画和村民的反应,显示了她与村民不一样的审美取向。

    C.小说写村民对女画家的热情友好,不仅突出了乡情的淳厚质朴,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

    D.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而注重场景描绘,意在引领人们去发现乡村之美,唤醒人们心中沉睡却不能忘却的乡村诗意。

    2.“小扣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探究标题“遍地白花”的丰富意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砉然向然,奏刀骋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日:“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竅,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辄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谍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日:“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B.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D.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B.《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经首》相传为尧时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

    C.“文惠君”为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

    D.庄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叫《南华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描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的神态动作。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心满意足的神态跃然纸上。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庖丁解牛》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庖丁解牛》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异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除春花秋月之外,“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则是诗人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

    (3)《阁夜》中将视觉和听觉结合,既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又描写了壮美的三峡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建筑的走势状态和结构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作者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的句子是“_____,___”。

    (6)《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进入网络时代,听书软件、读书软件使传统阅读受到_    这影射出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过快,不断被压缩读书时间的问题。读书需要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只有纸质书可以提供。听书犹如灌书,当然可以将书中的知识和要义听进去,但是人的记忆力毕竟有限,这样的浅层次阅读,经不起反复咀嚼、消化。只有注重读书的仪式感,边读书边提笔写笔记,将自己的体会随时记录,以便将来查找时_________ ,这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精读。(   )。 读书不可以改变容颜,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抢时间、挤时间阅读,与时间赛跑是唯一的办法。比如,新年____,我们可以按当 年的计划列出书目,只要年末能读完一半,就是初步胜利。三、五年过去,自然与之前的自已有所不同,谈吐、眼界、格局一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冲击  有章可循  伊始  略胜一筹

    B.冲突  有据可依  开始  更胜一筹

    C.冲击  有据可依  伊始  更胜一筹

    D.冲突  有章可循  开始  略胜一筹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 - 项是

    A.这种传统阅读,是读书软件难以替代的

    B.这种读书软件,是难以替代传统阅读的

    C.这种读书软件,难以替代人工程序

    D.这种人工程序,是读书软件难以替代的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A.这影射出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过快,导致读书时间不断被压缩的问题。

    B.这折射出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过快,导致读书时间不断被压缩的问题。

    C.这影射出当下节奏过快的生活,不断压缩人们读书时间的问题。

    D.这折射出当下节奏过快的生活,使人们不断压缩读书时间的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下面这则招领启事存在多处问题,请找出四处并修改或删除。

    招领启事

    昨日有人在本超市二楼拾到女用手包一个,内装人民币600多元,手机一部,银行卡、信用卡、超市购物卡数张,望失主务必在今天下午五点以前前来认领。

    XX超市办公室

    2019年12月28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

    ②学者欲去昏惰之病必以立志为先。(真德秀)

    ③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清华大学校歌)

    ④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胡适)

    ⑤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