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中等难度 1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1964年1月9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声明:“十分明显,我们认为,法国如果承认(中国),将不利于我们或其他自由国家,我们已经一再清楚地表明,美国反对承认共产党中国。”1月27日,法国不顾美国意见,与中国正式签署建交公报。中法建交

    A. 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彻底分化

    B. 极大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

    C. 是中法意识形态差异缓和的产物

    D. 表明两国在两极格局中有相似处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这反映出韩非子

    A. 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

    B. 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

    C. 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D. 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

    A. 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

    B. 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

    C. 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

    D. 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

    A. 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

    B. 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

    D. 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

    A. 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

    B. 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C. 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

    D. 对全国性市场的依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马克思在1850年指出,英国的入侵将中国“带到一场必将对文明产生极其重要结果的社会变革的前夕。”“当我们的欧洲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在亚洲逃难,最后到达万里长城……他们说不定会看见上面写着‘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由此可知

    A. 马克思准确预见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马克思认为中国的工业革命不可避免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必然性

    D.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23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13号通告:“吾党在此次国民党全国大会代表中,希望每省至少当选一人,望各区会与地方会预商当选之同志,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共中央

    A. 注重国共合作中党的独立性问题

    B. 触及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问题

    C. 强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紧迫性

    D. 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的领导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为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据此可知

    企业类别

    国企%

    民企%

    企业类别

    国企%

    民企%

    水电

    89

    11

    木材/建筑

    4

    96

    冶炼

    90

    10

    化学

    75

    25

    机械制造

    73

    27

    饮食

    23

    77

    电器制造

    89

    11

    纺织

    49

    51

    A. 日本侵华导致中国后方轻工业衰退

    B. 抗战时期后方工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C. 国家资本服务于长期抗战的需要

    D. 抗战时期私营企业遭到空前打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的实施

    A. 提供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B. 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C. 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D.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模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古罗马曾设置专门法官处理民事纠纷,罗马法学家的著述和活动也着重于民法方面。罗马法关于经济交往中的契约,如商业贸易、借贷、租赁、财产转让、遗嘱继承等,强调以双方意愿一致为契约基础。这说明,罗马法

    A. 在法官学者推动下不断革新

    B. 在当时的世界处于先进水平

    C. 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D. 罗马法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主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840年,英国议会发生一场辩论。布罗克赫斯特认为,“印度现在是一个农业国,而不是一个制造业国家。”罗伯特-马丁回应道:“印度既是农业国,也是制造业国家……自古以来,印度一直善于制造各类产品,在公平竞争的情况下,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抗衡。”根据史实可知

    A. 英国对印度制造业采取了不正当竞争

    B. 布罗克赫斯特的观点符合印度的现实

    C. 马丁指出了印度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

    D. 印度制造业此时仍然对英国拥有优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的,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的。1952年,斯大林指出,“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这一观点的转变

    A. 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认识的深入

    B. 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

    C. 导致西方对苏联的孤立与遏制

    D. 不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20年代,英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降低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40年代又取消了几百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上千种商品的进口税率,1854年英国取消垄断海运的《航海条例》,成了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通过与各国的多轮谈判,到1875年,英国已经将制造品的平均进口关税率下调为零,主要欧洲国家的关税都大幅度下调。

    ——摘编自韩青、高先民、张凯华《贸易战争》

    材料二  在我国古代,关税征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满足皇室财政的需要,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无论是税率的制定,还是租税范围的划定,都随统治者的意志而定……19世纪下半叶中国保护关税思想的出现,则是迫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外部压力,当时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对外贸易中,清政府已无任何主动权可言。于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关税思想,提出了轻出口、重进口的保护关税政策,以抵抗西方列强对中国市场的摧残,保护民族工商业,改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地位。

    ——摘编自栗小芳《中西关税思想的演进与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关税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至近代关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关税和贸易政策的演变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5年,慈禧派了载泽、端方、戴鸿慈等五人出洋考察各国政治。1906年,载泽考察归来,向慈禧进了一道《奏请宣布立宪密折》。载泽认为,“在外各督抚,在内诸大臣”当中,有不少人以立宪会损害君主大权为由,不遗余力阻挠立宪;殊不知,君主立宪的核心是“尊崇国体,巩固君权,并无损之可言”。督抚大臣们之所以频频阻挠,是因为他们很清楚,立宪后,“其权必不如往日之重,其利必不如往日之优”。载泽还以日本宪法为例,列举了17条立宪后将由君主完全掌控的统治大权,进而得出结论:立宪后,“国之内政外交,军备财政,赏罚黜陟,生杀予夺,以及操纵议会,君主皆有权以统治之”,君权不减反增,如此,可使皇位永固,君位万世不改。载泽1906年8月23日进呈密折,慈禧9月1日即宣布“预备立宪”,立宪的实性内容由此开启。载泽也一度被称颂为立宪的开幕元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立宪的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欧洲,苏联是和美英一起对付德国的盟友。在亚洲,却和美英的敌人保持和平与友好关系。这种关系得到了美英的谅解。就像美国历史学家威廉·哈代·麦克尼尔说的那样:“俄国竞然能够在远东享有两个世界中最为有利的地位。同日本签订的条约,至少在纸上保卫了西伯利亚;而日本军队卷入同英美作战并拖在中国境内,事实上保卫了西伯利亚……斯大林却能够同中国人相当友好,并且说服了美国人和英国人……俄国人加入对日战争是不切实际的。这是出色的成就,而且对于战争的总的进程具有无法估计的重要性”。

    ——摘编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在二战中“享有两个世界中最为有利的地位”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取得有利的外交地位的原因及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当时,美国处于独立战争期间。英国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对新生的美国进行了打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建国者讨论的焦点。1789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被任命为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部长,面对空空的国库,1790年,汉密尔顿向国会提出了《关于国家银行的报告》,希望国会建立国家银行,增加发行国家的纸币,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不受各州货币流通的限制。多年之前,汉密尔顿就广泛阅读关于英国制度和国力变化之间关系的文献,认为金融体制对于英国崛起和国力保持起到了重要作用。1791年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著名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他指出,美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绝对不能走小农经济之路、执行重农主义政策,一定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建成一个工业国。而且美国当时的工业属于“幼稚工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所以必须采取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编自唐逸如《美国制造业的崛起之路》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汉密尔顿担任美国财政部部长时所面临的形势。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密尔顿的立国方案,并加以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甲午战争——引者注)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这样一来,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户自己也制造自己使用的工业品),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千百万人将被迫离乡背井,移居国外。他们甚至会移居到欧洲,而且是大批的。而中国人的竞争一旦规模大起来,就会给你们那里和我们这里迅速地造成极端尖锐的形势,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征服中国的同时也将促进欧洲和美洲资本主义的崩溃。

    ——恩格斯,1894年11月10日

    请根据甲午战争之后的史实,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