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54 题,其中:
单选题 50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4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50 题
  1. 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出现了三个分属不同背景的政治派别:代表平原地带氏族贵族利益的平原派;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代表山地贫穷农牧民的山地派。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海岸派利益的是

    A. 颁布“解负令”

    B. 划分四个选区

    C. 划分公民等级

    D. 设四百人会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正如梭伦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看来,梭伦的民主改革

    A. 协调了贵族的内部矛盾

    B. 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C. 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

    D. 以缓和阶级矛盾为目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B.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C. 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D. 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世纪60年代,通过自上而下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是

    A. 日本、俄国

    B. 英国、法国

    C. 英国、西班牙

    D. 美国、法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08年,清政府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和《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此后,各省陆续成立了咨议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民间士绅阶层开始参与地方事务

    B. 清政府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C. 地方政权结构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D. 清政府积极推动代议政治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康有为力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这反映出

    A. 威权政治下知识分子的艰难抉择   B. 康有为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不满

    C. 康有为坚持君主立宪道路   D. 康有为无法原谅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身份

    B. 清朝祖制

    C. 宗法制度

    D. 性格怯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措施是 

    A. 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B. 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C. 派遣留学生

    D. 提倡私人开办工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世纪60年代,日本发生了“尊王攘夷”运动。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中下级武士是这一运动的主体

    ②“尊王”就是尊奉幕府的将军

    ③运动得到了日本新兴阶级的响应

    ④幕府的将军是运动的实际策划和领导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相比共同点 (  )

    A. 突出财产等级   B. 抑制贵族特权

    C. 化解社会矛盾   D. 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

    B.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 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趋势

    D. 顺应了从割据走向统一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的曾纪泽认同“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他还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下列史实能体现该思想的是

    A. 禁烟运动与创办军事工业

    B.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C. “体用之争”与新文化运动

    D. 预备立宪与辛亥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 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 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 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梭伦首创的民主机构,规定年满30岁的各等级公民都可以参加,是梭伦时代雅典最具有民主精神的机构。后来这一机构“成为一切公私事情的公断者”,成为平民控制国家权力和控制政府的重要工具。这个机构是

    A. 陪审法庭   B. 四百人议事会   C. 公民大会   D. 十将军委员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 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

    B. 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C.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D.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主张“轻关市之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两者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族利益不同

    B. 治国思想不同

    C. 两国传统不同

    D. 直接目的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学者指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保护民族经济、与外资作斗争和建立独立自主工业技术体系的发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则是自由贸易、在国内市场“稍分洋商之利”和依附于西方列强的发展道路。这最终决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截然不同的命运。该学者认为国家命运取决于

    A. 发展战略观的选择

    B. 所处社会形态的差异

    C. 国际大环境的优劣

    D. 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梭伦说:“许多坏人是有钱人,许多好人是贫穷的,但是我们决不舍弃我们的正直贤德而去换取财富;因为正直贤德是稳固的,至于金钱是在人们之间川流不息的。”由此可知,梭伦

    A. 同情保护弱势群体

    B. 鼓励人们追求财富

    C. 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D. 重视社会道德建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据此可知,均田制

    A. 加速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

    B.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C. 导致了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盛行

    D. 限制了官僚贵族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485年,北魏统治者颁布诏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农民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此制度的实施

    A. 以政府控制全国所有土地为前提

    B. 完善了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

    C. 使吏治逐渐好转,社会矛盾缓和

    D. 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梭伦,这位伟大的改革家,不仅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而且拔掉了竖在被抵押的土地上的债权碑,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拔掉了竖在被抵押的土地上的债权碑”的含义是

    A. 设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B. 设立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C. 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D.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的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

    A. 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

    B. 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

    C. 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D. 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881年日本内务省颁布《劝农局处务条例》规定:除本局业务外,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故称之为临时事业。为此明治政府推行的政策是

    A. 殖产兴业

    B. 废藩置县

    C. 文明开化

    D. 大兴教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898年,光绪帝发布“自开商埠”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并且着重强调“不准划分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清政府“自开商埠”反映出

    A. 近代中国自强努力的探索

    B. 商埠成功阻止了列强侵略

    C. 清末新政的经济成效有限

    D. 列强的经济侵略深入内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王安石在向宋神宗呈送的《言事书》中说:“汉之张角,三十六方同日而起,而所在郡国,未能发其谋;唐之黄巢,横行天下,而所至将吏无敢与之抗者。汉、唐之所以亡,祸自此始。”他是要说明

    A. 农民起义具有很大的威力

    B. 汉唐的灭亡是由于发生了农民起义

    C. 避免农民起义是不现实的

    D. 统治者不改革就会重蹈前朝的覆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梭伦的诗句中有:“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段话体现了梭伦在改革中坚持

    A. 民主原则

    B. 财产原则

    C. 公平原则

    D. 中庸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导致这种结局出现的主要因素有

    ①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②用人不当

    ③新法有危害百姓的现象

    ④变法者态度动摇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商鞅变法时,大幅度提高酒、肉的税率,实行盐铁专卖,管制粮食贸易。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 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D. 重视官商抑制私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荆公(王安石)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然后由国家的酌盈剂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梁启超《王安石传》)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

    A.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国力有所增强

    B. 增加了国民财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D. 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端学说。这反映了

    A. 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

    B. 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

    C. 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

    D. 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出现了三个分属不同背景的政治派别:代表平原地带氏族贵族利益的平原派;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代表山地贫穷农牧民的山地派。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海岸派利益的是。

    A. 颁布“解负令”

    B. 划分四个选区

    C. 设四百人会议

    D. 财产等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其分类标准是

    A. 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 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C. 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D. 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王安石为保证新法的实施,新增官员、新设机构或充实原有机构,其结果是每月增加官俸钱一万多缗。由此可见,该措施。

    A. 整顿了吏治

    B. 祛除了官场积弊

    C. 扩大了选官途径

    D. 加剧了冗官、冗费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7月9日是“黑船来航”事件纪念日。每年这一天,位于东京湾入口处的横须贺都会举行“开国祭”,以纪念这个意义重大的日子。这一纪念活动表明“黑船事件”

    A. 开启了日本的近代史

    B. 开启了日本工业革命的进程

    C. 结束了德川幕府的统治

    D. 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自南宋开始,王安石变法遭到彻底否定,其新学也遭到批判。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

    A. 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 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C. 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

    D. 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当分遣舰队指挥官马修•培理的舰队……在江户湾停泊时……它(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但是,日本人却是唯一的以平等条件进入19世纪世界市场的民族。”这里所说的“灭亡”和“唯一”是指

    A. 亡国的命运∥确立天皇统治实现独立

    B. 被殖民命运∥脱亚入欧实现政治民主

    C. 亡国的命运∥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 被殖民命运∥摆脱民族危机跻身列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商鞅变法中,秦正式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其实质是

    A. 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B. 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 打破井田制下的土地疆界

    D. 培育了一大批新兴地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缓和了社会矛盾

    ④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C.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D. 限制地主土地兼并、保证农民和政府用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1. 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同背景是

    ①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③两国都形成了改革维新的力量

    ④两国最高统治者都支持变法维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2. 战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做法产生的影响是

    A. 士人竞相追逐功名利禄

    B. 官僚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C. 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

    D. 中央集权制得到了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3. 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 奖励努力耕织的人

    C. 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

    D. 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4. 北魏孝文帝雄才大略,提倡汉化,发展教育,洛阳再度成为书法艺术的中心,一种介于汉晋隶书和唐楷书间的独特风格的新书体―魏碑体产生。这表明

    A. 艺术繁荣推动政治改革

    B. 艺术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

    C. 魏晋书法艺术达到高峰

    D. 魏碑是种综合性强的书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5.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A. 均田制

    B. 三长制

    C. 租调制

    D. 汉化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6.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越来越大

    B.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实行

    C. 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 统治者增加国力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7. 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 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 民贵君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8.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的实质是

    A. 奴隶制经济形式

    B. 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形式

    C. 封建制经济形式

    D. 半畜牧半农业经济形形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9.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是

    A. 整顿吏治

    B. 汉化政策

    C. 实行府兵制

    D. 颁布均田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0. 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

    A.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B. 市易法、均输法

    C. 保甲法、保马法

    D. 青苗法、免役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中国的国情与日本、俄国进行改革前的国情比较相似,日俄两国通过政治改革极大地动员了国内各方面的力量,从而促使两国的经济、社会乃至军事力量等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它们的成功为中国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中国应该仿照日俄两国的政治改革尤其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所走过的道路、所采取的措施。

    ——马勇等《近代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走过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和民族危亡而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材料三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上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四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的国情与日本进行改革前的国情比较相似,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改革的相似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田归国家所有,按户按口分配。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年满七十岁,还田于官。桑田为世业,不还官。露田和桑田均不得买卖。对于奴婢和壮牛受田亦有规定。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任职高低,所给公田亦有规定。其次,又相应地制定了定额赋税制度,按户纳税。

    ——《中华文明史》卷二

    材料二  493年,孝文帝先利用卜筮制造舆论,令太常卿斋卜,筮以南伐之事,遇“革”,他立即说:“顺天应人之卦也!”群臣果被慑服,……会中,元澄稍露异见,他即厉声驳斥。会后,单独召见元澄时他又温言说:“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他与元澄坦诚相商,终于达成了共识。

    ——据朱兴和《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朝议》

    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

    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为减少迁都阻力而采取的策略。

    (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材料二  (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据此并结合上问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

    ——转自历史风云网

    材料三  (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四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三、四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