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单选题 8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8 题
  1.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在近代中国最早认识到这种现状的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革命派

    C.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D. 马克思主义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

    A. 宣传了实业救国思想

    B. 抨击了民主革命言论

    C. 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

    D. 提出了救亡图存要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光明日报》记载“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康南海自编年谱》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的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这体现出

    A.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带有主观色彩

    B.两部文献属于第二手史料,需要甄别、辨伪

    C.清政府方面的解释更接近历史真相

    D.两部文献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会影响历史真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认为人类社会是循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规律发展的,最终达到“政府皆由民造”,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陈独秀说:孔子之道,施于今日社会为不适于生存。康有为标榜孔子和陈独秀批判孔子所运用的共同思想武器是

    A. 民主共和说   B. 社会进化论

    C. 君主立宪论   D. 经世致用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又认为“万里一朔,莫如中华”。据此可以认为魏源(    )

    A. 推动了东方国家对西方国家的了解

    B. 引发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学习西方的热潮

    C. 开始关注西方世界的同时仍然保持文化优越感

    D. 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时不失民族气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戊戌变法后,清廷命各省学政广为刊印张之洞《劝学篇》一书,理由是该书“卫人心大有裨益”。清廷此举的目的是

    A. 宣传“中体西用”

    B. 为洋务运动张目

    C. 改良科举制度

    D. 抵制维新变法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创立了以“适者生存”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此来捍卫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了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A. 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B. 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C. 直接导致了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D. 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青人。这幅漫画反映了

    A. 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B. 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

    C.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

    D. 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人类的文明从其发生之时起,就是多元的;多元之间的接触、碰撞和相互吸收是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是各种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西方都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然而西欧的这种不发达较之中国的发达反而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西欧人却恰恰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他们渴望学习,并积极创造。他们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并将其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成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这一转变的先锋和受惠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说明“古代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简述中世纪西欧人“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的具体事例。

    材料二  “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何)必强分夷夏。”“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统属之道也。”

    ——郑观应(1842——1921)《易言公法》

    (3)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当时西方文明发展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  各个领域的许多研究者都能运用这种方法,即通过观察一种现象所产生的其他现象来认识主要的现象,但这决不表明他们都采用了相同的方法。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

    (4)用材料三中的方法分析材料二的现象在中国19世纪末所产生的其他历史现象,并指出这些历史现象体现出来的共同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上,我国走过,艰难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我则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文明的转型,在明中后期就已经开始。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皇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四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1923年)

    回答:

    (1)材料一中“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其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作者裴钰为什么认为中国的近代文明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及成因。

    (3)材料三中“科学”的含义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分析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中所说的“这三十年来”的中国历史,谈谈科学在中国社会进步中的主要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