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5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9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其实是对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地减少了。

    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月则以为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功。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正意义,何况这制度确立还遥遥无期。

    现在有一种情形,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在各级学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皱眉头痛,认为是不大好办的事情。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段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生长。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形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不必出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论语》《孟子》,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说,北自东北,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中国始终只有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北京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而于风雨飘摇中始终屹立不失者,上面已表过是先民血汗的成绩,而在民族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支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如卧游,不出门就可以对山川了如指掌,能用来替代行万里路的辛苦游历。

    B.在以名利至上为价值取向的社会里,读书的真意义很难追求,读书种子也很少。

    C.方块字和音标文字相比,过于艰深,妨碍了文化知识的普及。此缺点急需改进。

    D.“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从全文来看,还是读书人缺乏正确的读书动机造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提出问题:当今社会中,读书的人日见其少,读书空气稀薄。

    B.作者提出解决读书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只有读书才能获利的制度。

    C.文章举例论证了文字教育在维护国家统一与永久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D.文章结尾处从文字教育和国家前途的关系出发呼吁全民族要重视读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看,当时的社会存在着不读书者也可获得功名富贵的特殊现象。

    B.不读书的社会风气的蔓延,读书种子的日渐稀少互为不良的因果循环。

    C.纪晓岚答乾隆的故事巧妙说明了知识渊博能使人灵活应变的读书意义。

    D.作者最后指出了读书学习是民族复兴、国运昌盛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古代典籍启发,屠呦呦团队将一味药草“变成”挽救生命的现代良药。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成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全民服药方案纳入疟疾防治指南。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对其贡献最大的认可。

    “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以青蒿素为代表,中医药这个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在为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与非洲岛国科摩罗合作开展复方青蒿素控制疟疾项目,让这个国家疟疾发病率下降超98%,实现疟疾零死亡,其中该国的两个岛屿连续4年无本地原发疟疾病例;中国中医科学院承担的中国、坦桑尼亚中医药试治艾滋病项目,在过去30年间为许多患者缓解了病情,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存质量。

    (摘编自《让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宝贵礼物》,新华时评,2019年6月19日)

    材料二:

    从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到《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千金方》等等,这些中医学大家、中医药名著我们耳熟能详。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我们拥有的巨大财富,需要我们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从中医药中汲取灵感,发现青蒿素造福了世界人民。

    天人合一、阴阳调和、辨症施治、治未病等等,几千年的中医药史蕴含着丰富的健康理念和实践经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当前中国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振兴中医药发展,中医药迎来发展的最好时机。一方面,中医药需要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有效融合,守正创新,把古往今来的中医药精华传承好、利用好。另一方面,中医药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与西医药融会贯通,吸收西医之所长,最大化地提高中医药疗效。中国正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让中医药走出国门,为更多病患服务。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神奇魅力。

    (摘编自《传承创新中医药,让世界共享“中国处方”》,明珠新闻,2019年10月28日)

    材料三: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已近三周时间,新药品管理法对于假、劣药品“严惩不贷”,进一步提高了药农和药师们在采药、用药环节的标准。而用药标准的提高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什么呢?

    “新药品管理法的实施,直接带动了近期中药材价格上涨。”西北某中药企业人士说得直截了当。

    例如,蛤蚧(规格:中)从12月初的18元/对,涨到了目前23元/对至25元/对;资源稀少的天然牛黄,则从11月底50万元/公斤的价格,涨到了现在接近60万元/公斤;板蓝根、黄芩等价格也随收购价的走高而上升。

    中药材天地网综合200价格指数显示,12月1日至21日,该综合指数从2245.54点一路上涨至2261.98点。在单品方面,山东阿胶、辽宁鹿鞭应季走俏;板蓝根、黄芩走动顺畅,价格随收购价走高而上升;海风藤、锦灯笼产新,价格上涨;云南续断、安徽鳖甲、江苏水蛭走动较快;西南两广地区的白豆蔻、僵蚕、地龙、龙胆、公丁香由于货少,价格坚挺。

    (摘编自《中药材价格太“刚猛”,“新药法”助中药材优质优价》,新浪财经,2019年12月2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核,是中国古代科学的智慧结晶。

    B.屠呦呦获奖,为西方架起认识中医药的桥梁,能提升西方医学界的兴趣。

    C.中医药发展需要兼容并蓄,应借鉴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实行西医管理模式。

    D.近期中药材价格的上涨,显示了新药品管理法对中药材市场的巨大影响。

    2.对中药材涨价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材质量的提升必然要有逐步趋高的价格作以保障,这也是当前中药材价格快速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

    B.近期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药企收购成本有所增加,为提高销量,市场上流通的产品质量总体会降低。

    C.中药材价格上涨,采购商要求的产品质量也会随之提高,短期内中药材市场在购销方面存在较大压力。

    D.收购价格和质量对等,有利于逐步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格局,明显改善低价竞争的不良社会现象。

    3.在新时期,要大力发展中医药行业,该怎么做?请结合文本说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丽中文

    龚静

    ①那天,我把熊秉明的诗打印了发给学生,并且朗读,比如《的》:翻出来一件/隔着冬雾的/隔着雪原的/隔着山隔着海的/隔着十万里路的/别离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母亲亲手/为孩子织的/沾着箱底的樟脑香的/旧毛衣

    ②比如《静夜思变调》之四: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明明月/低头思故思故思故乡/床前光/地上霜/望明月/思故乡/月光/是霜/望月/思乡/月/霜/望/乡

    ③都是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诗,这些来自文理各科的学生刚拿到时觉得有点好笑,这也算是诗吗?我读完后,不说话,感觉教室里的静寂,是那种空气里蕴涵意味的停顿。

    ④他们后来都说,没想到简单的文字竟是有这样的魅力的。我说,因为简单的文字背后是感情。提炼至简的文字,绚烂归于平淡,是最大的丰富。

    ⑤一个“的”字,形容的是一件隔着万水千山的旧毛衣,针脚编织的是时间和亲情,以及流逝在时空里许多的无法言语。在这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融合。好比熊秉明的那首《珍珠》:我每天说中国话/每天说:/这是黑板/那是窗户/这是书/如果舌头是唱片/大概螺纹早已磨平了/如果这几句话是几粒小沙/大概已经滚成珍珠了

    ⑥余也寡陋,接触熊秉明的诗尚于近年,之前倒是看过一些他的雕塑和《看蒙娜丽莎看》等论艺术之文,知道他长期生活工作在法国,已于2002年去世。生前长年在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教外国人汉语,一部《教中文》的诗集就得自教授之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无意作诗,而是诗找上门来的。看了20多首如此素朴的诗,我感觉到中文的纯粹,如同吟读唐诗宋词之所感,常见常用的字词,放在一起,却是语情丰沛,别生意境,反观当下不少文学作品,似乎已不大讲究文字的魅力了,有了快感先喊了再说。是否一个长年旅居异国的人,因为隔着高山大海,反而从容体悟到了中文之魅呢?而身在此山中的我们,好比左手握着右手的婚姻,熟视无睹,没了感觉?还是原本感情就不深,只不过基因决定了要说用中文,是根本不需要相思、追求、热恋的,朝夕相处,也不过生来如此罢?

    ……

    ⑦还是熊秉明,看他《论三联句———关于余光中<莲的联想>》,《一首现代诗的分析———林亨泰<风景>(其二)》等诗论,是现代分析理性的剔透,但也不乏古典诗话的灵性体悟,且不大而无当,情理皆于诗句出发,从词汇,从句法,从旋律,从诗的动静态势和音乐性,以拓展延伸,个体的情感已然化在了分析表达的过程中,真是久违了这种具体细致而灵动飞扬的评论了,既非天马行空式的浑沌汪茫,也无社会学着迷于外部评价的兜圈子,真正是从文学的本原出发的体察分析和评论,而非仅仅内容的阐释和生殖。中文于此连着古代,挽着未来,接纳着论说者当下的欣喜,如余光中的诗《莲的联想》:诺,叶何田田,莲何田田/你可能想象/美在其中,神在其上。

    ⑧在图像爆炸的今天,时常想,文学较之影像绘图等视觉媒介,其特立独行之处究在何处?是甘心委身影视,还是可着劲儿与图像眉来眼去,倒把自己抛了?文学依赖的终是文字,组合、腾挪、想象,端的是于平常字里生乾坤,就是“蒙太奇”或者绘画感音乐性,支点仍然是文字,否则想来阿基米德也无奈吧。弄文字的人就该“推敲”“品鉴”,无论是在月下,还是霓虹不夜天。

    ⑨关于汉语的讨论是多了起来,诸如方言与创作风格,语言与地域文化特色,外来语言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影响和意义,等等,觉得这些正是从文学内部出发的问题,故事在语言的飘扬中浮现,想象在语言的空间里闪烁或者飞升,情境也于语言的点线面流溢。或许图像有着文字作品无法传达的感觉,一只花瓶上的蔓枝纹样描绘再细致,也不及一个特写镜头直接清晰,但就像元明清许多画家皆以陶渊明和其桃源田居生活为画题,醉酒夜归也好,桃源再现也罢,情境却还是“依依墟里烟,暧暧远人村”之缭绕流长,流长的恰是中文的张力,想象的诱引。

    ⑩余光中谈散文创作时说:“……我尝试在这一类作品(指《逍遥游》《鬼雨》,笔者注)里,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并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

    ⑪熊秉明云:“我有意无意地尝试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最单纯朴素的诗。我想做一个试验,就是观察一句平常的话语在怎样的情况下突然变成一句诗,就像一粒水珠如何在气温降到零摄氏度时突然化成一片六角的雪花。

    ⑫他们对文字都充满着纯粹的感情。那是从母语开始,从《诗经》《楚辞》一路汨汨而来的感情。

    ⑬所有笔底的苍茫和烟树,都从那里开始。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会出现“空气里蕴含意味的停顿”,是因为学生们被提炼至简的文字所凸显的魅力震撼。

    B.熊秉明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说明,远离故乡、长期置身海外的人才能感受到母语的无穷魅力。

    C.谈文学创作时,余光中是从文字组合的角度而言的,熊秉明是从文字的简单朴素的角度来谈的。

    D.本文针对当下不少文学作品不大讲究文字魅力的现象,提倡在图像爆炸的今天张扬中文的美丽。

    2.文段⑤中说“在这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融合。”如何理解这句话?

    3.有人说熊秉明的《静夜思变调》之四是文字游戏,你同意吗?请说说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B.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C.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作亲属称谓的从子,是上古、中古时期“叙称”中常用的词汇之一,此处是指堂侄子。

    B.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西汉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形体扁方而规整。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后、高等级妃嫔或者封王的贵族等。

    D.晋朝军制,右军将军是“左右前后军将军”之一,此“四军”属于宿卫京城的禁军系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出身显贵,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周顗却对他另眼相看。等到成人后,他在书法方面造诣很高,被视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B.王羲之富有政治才能。他顾全大局,劝告殷浩处理好与桓温的关系;他见识非凡,预见了殷浩北伐的失败;他关爱百姓,常常开仓赈济灾民。

    C.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他有在浙江定居的意愿,并与当地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抒发自己的感受。

    D.王羲之为人洒脱,不重俗礼。与王羲之齐名的,他的少时好友王述的母亲去世,王羲之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等候多年,心中很遗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2)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之首诗歌,完成各题。

    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四句十六字,用语简练,内涵丰富。诗中“公”的身份、必须渡河的原因都没有具体交代,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B.诗中涉及了两个人物:想要渡河的人———“公”、劝阻“公”不要渡河的人。“竟”字表现了劝阻者激愤的质疑和不甘之情。

    C.“渡河”在诗中具有双重含义,既可以用来实指渡河这一具体事件,也可以扩展延伸开去,用来虚指“公”遇到的一切事件。

    D.“公”渡河而死的悲剧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此诗刻画了一个偏执固执的狂夫形象,意在警示人们,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2.梁实秋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选入了这首古诗。

    原文是这样表述的:“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请结合课文内容,说明选用这首古诗对刻画梁任公形象的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讲述自己嫁为人妇后的生活时说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古代女子命运大多有其相似之处,《诗经·氓》中女子在婚后多年,也是操持繁重家务不辞劳苦。表达该内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人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以反问的形式回答作者“何为其然也?”的发问,并由此引出下文叱咤风云踌躇满志的曹操形象。这个反问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3)《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认为真的猛士应当具有的品格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赫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没有人不渴望幸福,但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它不可琢磨,却又似乎无处不在。

    C.国庆期间,国内各大景区售票窗口前排起了长队,不绝如缕。

    D.失败之后,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韬光养晦,以图东山再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逆境考验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这就犹如:            

    A.山崩造成断崖,断崖却形成了壮观的瀑布。 B.遇到了暗礁,奔流的海水激起美丽的浪花。

    C.马蹄踩踏到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 D.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为此而停止耕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家》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觉慧、觉新、觉民三兄弟在爱情婚姻方面各自不同的遭遇。

    B.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了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C.读完《荷塘月色》,读者就会被文中诗歌一般的语言营造的意境感染,使读者不忍释手。

    D.我们往往通过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搜寻素材、体会风格等环节,逐步进入阅读感受阶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子解说或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悟言一室之内 (省略句)

    B.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C.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它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曾经一眨眼的功夫都不会停止。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唐代高僧慧褒当初在那里筑舍定居,死后葬在那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读图填空。

    (1)“顾”字小篆的形体由“雇”(一种候鸟)和“頁”(像突出了头部的人形,表示回头看)组成。从构词法的角度看,“顾”是__________个字。

    (2)古时农人看见雇回来即开始农耕,因此“顾”的本义为回头看、转头看。成语有“__________”,表示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

    (3)又引申指__________,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又引申指考虑、顾虑,如《鸿门宴》中__________(填人名)曾说:“大行不顾细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不超过30字的标题。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主办的2018年度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日前启动,活动将从全国各高校大学生中发现一批自强自立的优秀大学生予以表彰。

    据介绍,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自2009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9届,10余万人报名参与,寻访活动共产生了9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90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以及近900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活动旨在从全国各高校大学生中发现一批在爱国奉献、自立自强、志愿公益、科技创新、自主创业、道德弘扬、身残志坚等方面的优秀大学生,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一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自强自立典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学期伊始,振兴中学新设立了几个学生社团:

    科学谷:分享实验发明;

    记者站:报道校园新闻;

    汉服社:进行艺术表演;

    爱心连:组织志愿活动;

    足球营:开展足球训练。

    请选择上述社团中的一个,以高中学生“明华”的身份给“ ×× 社团社长”写一份入社申请书。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