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中等难度 1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老子认为,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器的存在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措施,而这些有为的措施又体现了统治者的雄心、私欲、智慧等,从而成为产生争战、贫富、盗贼等祸害缘由的因素,往往滋扰人民按自然之道来生活。这一思想

    A. 发展了儒家“仁政”的思想主张

    B. 体现其上下相安益国利民的理念

    C. 渗透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D. 反映整个旧贵族阶层的政治诉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表为史籍中有关汉代经济的相关论述。据此可知,当时

    A. 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得到加强

    B. 商品经济以城市为中心得到了发展

    C. 社会风气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

    D. 工商业发展为城市产生提供了前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在谈到唐朝政治时说:“唐武德年间,中书省、门下省将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唐高宗永淳年间,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将其纳人中书门下进行管理,并先后引入吏部、兵部、户部、刑部、礼部等机构。”据此可知,唐代

    A.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在削弱

    B. 三省制下相权反弹威胁到皇权

    C. 门下省有草拟和审核诏令的大权

    D. 积极进行机构调整以加强皇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朝冯梦龙给自己的小说命名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李赞评点《水浒传》,认为这是一部张扬“忠.义”的好书,有益社会。明朝书评家修髯子认为,《三国演义》“裨益风教,广且大焉”。清朝学者闲斋老人称赞《儒林外史》“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由此可知,中国古典小说名著

    A. 具有较强的社会教化功能

    B. 体现出儒学的正统地位

    C. 真实再现了明清社会风貌

    D. 提高了民众的鉴赏能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鸦片战争后中外条约的订立,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中外交涉的“方式”,这种方式说得简单点,就是炮舰出条约,而条约代表胜者的意志,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而往往是中外交往应奉行怎样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反映出

    A. 中外矛盾主要是基于条约权益

    B. 弱国的对外交往缺乏主权意识

    C. 中外交涉存在着文化观念竞争

    D. 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世纪60年代,“以西法为可行者,不过二三人,以西法为不可行、不必行者,几乎盈廷皆是”,而早期维新思想家几乎一致认为,“今日之时务,洋务而已矣”。他们纷纷打着“洋务”的旗号提出自己的变法自强主张,有的直接投身于洋务运动的实际活动。这反映出,早期维新派

    A. 开启了国人学习西方的热潮

    B. 与洋务派的根本目的一致

    C. 在思想和实践上出现了错位

    D. 与洋务思想存在渊源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17年4月,北京政府税务处规定,旧式土布,为织布生计攸关,并应量予维持。1928年l月,南京政府工商部规定,凡属行销国内至土布,所有50里内外常关税及附征之内地税并内地征收之税厘概予免征。这些规定

    A. 加速了民族工业近代化进程

    B. 表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C. 增强了国货土布市场竞争力

    D. 旨在改善对外贸易不利境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图是1954年画家杨之光创作的《一辈子第一回》。这一作品

    A. 表达中国基层民主逐渐扩大的主题

    B. 反映了农民走合作化道路时的喜悦

    C. 借农妇的形象宣传了新的国家文化

    D. 受“双百”方针繁荣文艺事业的鼓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十二铜表法》在条文中明确“禁止无限制的自由报复”,以“仅在双方不能达成和解的情况下”对‘“同态复仇”加以限制,在很多情形中用“罚金和赔偿”替代“同态复仇”和“死刑”。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A. 法律体系已经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B. 对生命权的尊重和执法的灵活性

    C. 体现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精神

    D. 是对贵族法律解释权的完全否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感伤主义文学,主要颂扬中世纪和远古,悼惜已成落花逝水的英雄时代,其风格舒展自由、凄切哀婉。据此可知,这一文学流派

    A. 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发展

    B. 与现实主义有许多相近之处

    C. 是浪漫主义在英国的先驱

    D. 对理性主义予以大胆的否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学者在谈到罗斯福新政时说:“在新政初期,在总统的推动下,国会特别会议在短短100天时间内就通过了70项法案,其中包括15项重要法案,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全国工业复兴法》与《农业调整法》被以‘侵犯州权’‘征税补农’的名义宣判违宪。”该学者意在表明,罗斯福新政初期

    A. 冲击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B. 全面维护了民众根本利益

    C. 放弃了传统的自由贸易政策

    D. 分权制衡与行政扩张并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是发表于2018年05月15日的《中国日报》,罗杰创作的《视而不见》,反映了美国搬迁大使馆至耶路撒冷的情况。该漫画的寓意是

    A. 中东地区冲突缘于错综复杂的矛盾

    B. 美国操纵导致了巴以冲突的升级

    C. 政治多极化是中东地区动荡的根源

    D. 美国的插手加剧了中东紧张局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圈地运动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失地农民的数量在增加。英国政府逐步认识到进城流浪农民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并不是失地农民的过错。惩罚不如疏导,要进行疏导,首先要进行救济。于是,英国政府采用了恩威并用的政策,即救济和惩罚并用的政策。

    这样英国对游民的政策,开始了从济贫政策到“济身”政策的变化。英国政府以各种方式培养游民的劳动习惯,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他们拥有某种技能,能独立谋生。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当英国和美国的农业劳动力份额已分别降至15%以下和50%以下时,日本才启动了工业化进程。当时日本的农业劳动力份额超过80%。虽然日本工业化的启动在时间上要比英国晚一个多世纪、比美国晚近半个世纪。但随着工业化的启动,日本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将其农业劳动力份额降到了54%。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快时期。1980年与1950年相比,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了2/3,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了37.4个百分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入WTO后,随着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会更加严峻。

    ——摘编自张立中《农业经济前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待农村剩余劳动力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作为临时宪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应以保障革命战争的供给,照顾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原则”。1950年6月。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要集中主要财力,保障革命战争、经济的重大开支。为了保障供给,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总支出为366.56亿元,军事国防支出为138.49亿元,占总支出的37.78%;经济建设支出为125.70亿元,占总支出的34.29%。1950年3月,国家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求节约支出,整顿收入,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1950年统一财政后,规定所有财政收入全部收归中央,只有极少数地方捐税划归大区和省政府留用;一切开支均需列入预算,地方须按月、按季报中央政府核定执行,并在年度终了报请中央审查;一切财政制度、人员编制和各项开支标准均由中央制定,达到编制有定额,供给有标准,经费有定数,各部门没有丝毫的财力空间。

    ——摘编自叶振鹏、赵云旗《新中国60年财政转型之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改革的背景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2年,日军击退了驻缅英军,从而攻占了缅甸。日军的下一个目标无疑是缅甸的西部邻国——印度。1944年3月8月,日本缅甸方面军发动英帕尔战役。日军企图夺取盟军反攻基地英帕尔,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并切断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缅甸的防御态势。3月15日,日军主力第15、第31师强渡钦敦江投入进攻。经过数月惨烈的战斗,日军的进攻遭到惨败,7月10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停止英帕尔战役。此役,日军伤亡6.5万人,英印军伤亡1.6万人。此时,中国远征军也在缅甸发起反攻。之后,日军再无能力进攻印度本土。英帕尔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西方和日本的军事史学家评价这是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日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并且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英帕尔会战后,作为日军驻缅方面军主力部队的15军,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了。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了总进攻的战略阶段。

    ——摘编自于江欣《论东南亚战场的战略转折——英帕尔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英帕尔战役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盟军取得英帕尔战役胜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邹人。父寇相,五代后晋开运(944-946)年间为魏王记室参军。寇准晚年封莱国公,故人尊称为寇莱公。少时不修小节,颇爱飞鹰走狗,在太夫人的严厉管教下,“由是折节从学”,精通《春秋》三传。19岁,举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后徒大名府成安县。初入仕途寇准就显示出才干,在理政时,不苛取百姓,以恩信为办事的准则,深得民心。征纳赋役时,官府不需出符移,只在县衙门前公布乡里姓名,百性便主动按期交纳。不久,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又召试学士,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寇准是宋朝极言直谏的名臣。他奉诏言北方边事的利与害,直披肝胆,无所顾忌,深得宋太宗的赏识,被任为枢密院直学士。史书记载,寇准曾因奏事切直,太宗不愿听下去,很生气,起身要离开。寇准竟然拉着太宗的龙袍,请皇帝再坐下来,听其陈述。事情有了结.果,皇帝才得以退朝。寇准耿直,一些臣僚为之折服,但也开罪一些同僚。浮化四年,寇准被贬知青州,这是遭受不白之冤。但是大宗知道寇准对自己忠心耿.不可能有犯上的行径。因此,次年就召回寇准,拜为参知政事。

    ——摘编自白寿弃《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寇准成为一代名臣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寇准对北宋朝政发展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

    上表为17-19世纪中西方部分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西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