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论述题 1 题,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持续沦落,民国初期政府面临同样的外交困境,一系列屈辱的“民四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外交滑至谷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外交的缓慢崛起提供了契机。在战后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政府开始系统地提出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此后发起的修订不平等条约运动和南方政府所展开的反帝外交标志着中国外交逐渐摆脱旧格局,进入新阶段。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把修订不平等条约作为其“革命外交”的中心内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外交转而以应付由日本造成的民族危机为中心任务,努力与欧美列强调整关系。抗战爆发后,中国积极争取,在一定时期内争取了德国的中立,获得了苏联大规模援助,并促成英美政策由中立向援华制日方向发展。抗战后期,中国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不平等条约终告废除,中国名列“四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中国仍未能真正与其他强国平起平坐,雅尔塔协定的出台与中苏条约的交涉便说明了这。

    ——摘编自王建朗、荣维木主编《中华民国史·第四册——志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提炼一个观点,自拟题目,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2 题
  1. 从1973年起,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举重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等,中国体育重新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表明

    A. 邓小平全面整顿成效显著

    B. 国民素质大幅度提升

    C. 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结束

    D. 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21年,苏俄谷物播种面积为7980万俄亩,粮食征收了23300万普特;1922年,谷物播种面积为6620万俄亩,粮食征收了36100万普特。这一变化

    A. 抑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 见证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C. 推动了工农联盟政权巩固

    D. 扩大了粮食税的征收范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下表是刻石部分内容。

    内容

    刻石名称

    “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

    泰山刻石

    “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

    之罘刻石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碣石刻石

    “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絮(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会稽刻石

    据表可知,秦朝

    A. 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

    B. 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

    C. 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

    D. 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浙江姚浜村是中国第一个实行“整村土地流转”的村庄。全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后,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种、养、加工综合生产经营,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探索。此后,土地流转逐步推广开来。材料主要说明

    A. 个体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B. 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促进农业发展

    C. 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

    D. 变革土地所有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A. 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

    B. 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 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

    D. 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7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傣后,就自动失去了议员资格。这一规定

    A. 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基本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C. 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 体现了权力分立制衡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

    A. 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

    B. 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

    C. 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D. 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

    A. 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

    B. 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

    C. 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

    D. 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中体'应是对'西体'的限制,但'西用'既借'中体'为入门之阶,便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入们虽想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范围内,实际却很难如愿。”材料旨在强调“中体西用“

    A. 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

    B. 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政治保守

    C.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 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关于“对人私犯”的制裁,《十二表法》规定严重伤害保留同态复仇,较轻伤害支付固定罚金。但到查士丁尼时期,取消了同态复仇,无论是较重的或较轻的侵害,一律改为罚金制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 法律体系的形成

    B. 社会文明的进步

    C. 人文主义的传播

    D. 阶级矛盾的缓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这表明

    A. 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

    B.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

    C. 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

    D. 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二战后,“人”在美国某一流派作品中,就不再是真实生活的主体,他也不是话语的主体,人物仅仅成为“角色”(而不是主角),他随时处于生活破碎的边缘。该流派作品的特点是

    A. 再现社会风貌

    B. 强调表现理性

    C. 集中表现自我

    D. 挖掘人类情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近期,一位德国参谋军官在和我私下里聊天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正是德国的刺刀让日本征服中国变得可能,就像1935年和1936年,也是德国的刺刀让意大利征服阿比西尼亚变得可能那样。他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暗示德国批准日本或意大利的行动,而是表达了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的重新武装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平衡,这使得英国无法在亚洲反对日本的行动。

    ——摘自美国驻德国武官史密斯的《备忘录》(1938年1月)

    材料二  美国对日宣战后,德、意对美宣战,此时只有美国同时面对德日两个方向的敌人。美国国内民意主张对日复仇,军方高层也有将领主张先打日本,而美国仍然坚持了“先欧后亚”。从放弃“橙色”计划、制定“彩虹”系列计划开始,美国就不再抱着过去不结盟的思想不放了,而是充分考虑到英法是否可能成为盟友的问题,并借助盟友力量共同对付法西斯同盟。特别是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签订军事同盟条约之后,法西斯同盟在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意味已经十分明显。当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成为抵挡和攻打德国军队的中流砥柱。在盟友问题上,《联合国家宣言》有26个国家签字,中国则是“被遗忘的盟友”;在政策指导上,只是“保持中国在战争之中”,让中国发挥牵制日本的作用。在《租借法案》的援助物资分配中,与英国、苏联相比,中国也是获得援助数量最少的,而且经常不能及时到位。

    ——摘编自任珊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先欧后亚”战略评析》

    (1)根据材料一、二,简析美国坚持“先欧后亚”战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贯彻“先欧后亚”战略的历史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38年,宋庆龄在香港创建“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的医疗救济和儿童保健工作。她向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募集了大量资金、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物资,然后通过各种途径运往内地。她组织介绍许多国际友人、医疗队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考察和工作。斯诺、史沫特莱、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等著名记者和医生都经过她的安排进入到解放区,其中白求恩、柯棣华、哈立逊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将“保卫中国同盟”改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主要从事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1949年以后,她全力投入到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并长期主持中国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她一生热心妇女解放事业,是中国妇女界的杰出领袖之一,历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她创办的《儿童时代》杂志是新中国最早的儿童读物之一,成为了儿童们的良师益友;宋庆龄还经常撰写文章,鼓励孩子们健康成长。她去世后,被誉为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

    ——据尚明轩《宋庆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庆龄为中国民生事业进步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庆龄为民生事业进步所做努力的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的农村教育先后经历了“向工农开门”“农村全面识字运动”“半农半读”“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等阶段,既有发展,也有教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长期的社会大动乱,农村教育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迅猛发展,中央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肯定了农村教育在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从1979年开始,全国许多农村开始试办农业中学、农村职业中学,着重培养农村急需的中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作和各类农村从业人员。1980年,国家教委提出“农村教育要转到着重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通过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增强农村吸收和堆广科学技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1985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农村乡镇一般都建立起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农村教育事业真正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我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通过,国家教委确定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规划应具体至乡,各地乡镇分别进行了六年制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分阶段规划,通过省级人民政府检查验收。

    ——摘编自顾建军《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历程的回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市镇起源于宋,发达于明清,但直到1909年还并非正式的行政建置。镇是乡村市场的最高一层,市镇通常有米店、布店、百货店、竹木店、面食点心店、酒酱店、水果茶叶店、烟纸杂货店、豆腐店、水鲜行、肉铺、药店、茶馆以及各类摊贩,还有榨油坊、铁匠铺和浴堂、成衣铺等。明中叶起,丝、棉市场大开,收益较粮食生产更高,于是家家栽桑养蚕缫丝,户户植棉纺纱织布,机杼声日夜响彻乡间,甚至镇上、县城里的居民家庭也参与进来。一般市镇的寿命都很长,少数大镇如盛泽、乌镇依赖丝、棉等跨地区贸易而发达。政府的军事派出所、税务分所也设置于镇,大的繁荣市镇甚至派出通判、县丞坐镇。

    ——摘编自黄晓峰《王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材料二  15世纪前伦敦工商业并重,17世纪贸易约占全国贸易量80%的纽卡斯尔有一半的生活用煤运到伦敦,1580年至1640年,自东北三郡运往伦敦的谷物增长了14倍。17世纪中期伦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16、17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1700年,伦敦约占全国总进口的80%,这些货物从伦敦再送发到各地,有不少商品是从伦敦进口后经过加工再度出口。海外贸易商人以伦敦为基地,积累的财富也安置于此。伦敦还有面向全国市场的丝织业、钟表业和金银首饰业,以及造船、兵器制造和玻璃制造等大工业生产。

    ——摘编自刘景华《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城市经济职能的变化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在16、17世纪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