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8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情景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2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小作文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8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及字形无误的是

    A.倔强 juè     悱恻  fěi   上溯     舞谢歌台

    B.什刹海 shà    菜圃  pǔ    浩渺    卷轶浩繁

    C.祈祷 qí     瘦削  xiāo   滑稽    唉声叹气

    D.尽管 jǐn     孤僻  pì    干燥    精疲力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与“遂见用于小邑”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将有事于西畴 B.复驾言兮焉求

    C.既自心为形役 D.载欣载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抢榆枋而止             抢:触,碰

    B.我决起而飞             决:快速的样子

    C.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相继 B.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确定,断定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是故事修而谤兴

    B.士之处此世            而望名誉之光、道徳之行

    C.其国家可几而理欸        其孰能讥之乎

    D.强者必说于言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害怕变革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的形象——别里科夫。

    B.《华威先生》是现代作家张天翼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浮夸、傲慢、权欲熏天,“包办抗日”的国民党官僚形象。

    C.《铸剑》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题作《眉间尺》,后收入小说集《彷徨》。

    D.《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卡夫卡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变成甲虫事件”进行艺术再造,使作品呈现出荒诞、不可思议的基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语句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

    ①文起八代之衰

    ②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

    ③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

    ④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A.韩愈    荀子  陶渊明  李白 B.韩愈    庄子  陶渊明  杜甫

    C.欧阳修   荀子  柳宗元  杜甫 D.欧阳修   庄子  柳宗元  李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对鲁迅小说中的“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事件的亲历者。作品以“我”为陪衬,歌颂人力车夫的正直无私和勇于承担责任,也体现了对自己的严格解剖。

    B.《祝福》中的“我”是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我”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我”的所思所想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彷徨。

    C.《狂人日记》中的“我”是一个“迫害妄想症”患者。长期处于既担心被人吃,又忍不住要吃人的矛盾中,作品借此控诉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D.《孔乙己>中的“我"是酒店伙计,也是孔乙己周围的看客之一。作品通过“我”的眼,展现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也反映出看客们的麻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师说》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②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敦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③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书之书而习其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以贻之。

    注: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受:通“授”,传授。③年:出生的年岁④众人:普通般人。⑤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面须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⑥不断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道理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里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下面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学于余

    D.惑而不从师。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3.下列各组人物中都有“向老师学习”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②李蟠③童子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君子⑥今之众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做法,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不论家里有钱还是没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B.文章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以向别人学习为耻的恶劣习气。

    C.文章第三段,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四人拜孔子为师的实例,阐释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D.《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_。

    (2)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也。

    (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灵动的水,往往触发或见证着古人的诗情,各有意趣。它有时清幽宁静,“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 ”陪伴着李白瑰奇的梦境;有时浩荡汹涌,“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引起杜甫韶光易逝的悲感:有时惊心动魄,“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起苏轼怀想古代英雄人物的豪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呐喊》中的精彩语句总能给我们以启发,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启发我们空有希望不去奋斗,那希望也就“无所谓有”,如果人们能够为了希望去奋斗,那么就能实现自己的希望,迎来美好幸福的新生活;再如:“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发我们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从下面两幅插图中选择一幅,简述所选插图表现的故事情节。要求写出关键人物情节事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①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②,棋未收,叹新丰孤 馆③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只做过“嘉兴路吏”,创作此曲时,他旅居江湖,已十年 不归。②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③新丰孤馆:《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 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受尽店家冷遇。

    1.下列对本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声梧叶一声秋”一句,写秋雨绵绵,梧叶声声,烘托出秋天萧瑟的氛围。

    B.“三更归梦三更后”一句,写作者半夜才回到故乡,更显出漂泊江湖的凄苦。

    C.“一声”、“一点”、“三更”的反复咏叹,更使人感到长夜难捱的凄凉和寂寞。

    D.末句“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令人回味之功。

    2.“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三句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把自己的思念抒发得更加深婉动人。下列诗句中使用了类似手法的一项是:

    A.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B.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江汉》)

    C.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除夜作》)

    D.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

    3.“落灯花”一句源自南宋赵师秀的《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 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请分析本曲与赵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秋风穿过老戏台

    ①巷子深处,忽然开阔起来。一座老戏台,在秋日阳光下,慵懒地晒着太阳。四周空旷无人。农作物都已经收割完毕,空气里弥漫着腐草的气味。一根根冰草摔打着长长的身子,在秋风下瑟瑟摇曳着从季节的指缝里漏下的枝枝金黄。

    ②三面厚厚的黄土墙和很少的青砖就支撑起了戏台。戏台两边的墙上,挂着一副红底黄字的打印体对联,上联牢牢地抓着墙壁,“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尚依稀可见,下联却已被风撕裂开来,随风舞蹈着,呼啦啦地大声喊叫,见到远方的客人,似乎显得很欢快。戏台四周的杂草也摆动着身姿,兴奋地对戏台说:“看,来人了!”戏台仍然是无声的,依然没有激起内心尘封的涟漪,也没有为之一振。那些热闹的人和声音,还有繁闹的场景,只不过是遥远的记忆罢了。泥质的看戏椅子,悄悄围成半圆,远远站着,支起耳朵听着久违而熟悉的声音。戏台前,没有了锣鼓的喧闹,更没有往日真假戏迷的聚集。戏台似一位垂暮的老人,苍老而孤独,虚构着过往的动人之处:一幕精心演绎的折子戏,一句情到深处的对白,一个默契的眼神,一袭美艳的戏袍……孤独的戏台、寂寞的老巷,还有旁边几乎变成废墟的旧磨房和已经成为废墟的黄土屋,在一起聊着天,叙述着沧桑和变迁。

    ③那些无所顾忌的看戏日子,就像一幅写意画,成为一个人成年后的梦想,只能出现在时光的童话里。

    ④太阳西下,秋风习习。我们一起,随着大家去看那个叫做《李慧娘》的秦腔。我们听不懂,就贴在奶奶耳边问个不停。奶奶说:“冤魂厉鬼,伸冤报仇的戏。可不敢做坏事,会有报应呢。”奶奶囫囵地解释着,旁边的人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们也渐渐看出个眉目来了。忽然,激愤的乐曲中,急速跑出一个白衣女子,似一缕幽风飘然而来。她翻着全身,抛甩着斗篷,似影随风。复仇的厉鬼不是青面獠牙,面貌可怖,而是衣袂飘飘,美丽飘忽。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妹妹紧紧抓住我的手,我紧紧贴在奶奶的身边。全场静悄悄的,看着台上那个鬼魂大开大合,一张一弛的动作。“怨气腾腾三千丈,屈死的冤魂怒满腔”,鬼魂在荒郊旷野哭泣、控诉、奋争,高高低低的声音在空中飘荡,怨与愤,悲与恨,借冤魂之身,诉人之衷肠。“鬼要喷火了!”奶奶紧张地说。那个女鬼口里,忽地喷出火来,大口喷,小口喷,长火喷,短火喷,反正喷得天昏地暗,一片混沌。印象中的那个二花脸,被火喷得抱头逃窜,跌打翻扑,辗转腾挪,媸妍了然。人们欣慰地笑着,快意地看着,惩奸除恶的情绪随火苗喷涌而出。我们被吓得浑身是汗,瑟瑟发抖,也终于明白了奶奶常常讲的道理:头顶三尺有神灵。这样的印象使得鬼魂的概念,镌刻在我心底,凡是有违背善良和道义的时候,一个白衣的样子就姗姗而至,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最基本的标准。

    ⑤老戏台从此就是最恐怖的梦魇。好多年后,我才敢抬起头,从从容容地看那个不太宽敞的台面,才知晓喜、怒、哀、乐、爱、恶、欲都被打扮成生、旦、净、丑,在破旧却高大的戏台上给予人们最朴素的真善美的教化。常常想起,我们童年的笑声,就像家里挂着的风铃一样,清亮、明澈,穿越戏台、风和树林,甚至天上的云彩都被这种笑声感染成记忆的色彩。乡下人看戏,其实也不分文戏武戏,更没有朝代的历史概念。反正所有的戏在他们看来,也就是个唱和打。少年时,亲耳听见一个红脸汉子大声说:“那个唐朝的包文正啊,可真是个清官。”即使这样的一知半解,却让人们在田间地头,哼唱之间,就明晓了是非,分辨了黑白,懂得了言而有信,有善有爱,忠于信仰,忠于人格的为人之理。

    ⑥如今,传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孩子们最惬意的时光是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荧屏上、网络里,世界何其精彩!我只有想象,或许有一天,后辈儿孙的耳边,也会响起哇呀呀的唱腔,虽然他们听不懂在唱什么,但是那些敲锣打鼓的声音却一直敲打到记忆深处,不会轻易抹去。让他们越是在播放悠扬舒缓的交响乐曲的时节,越能把那些粗犷的声音牵引出来;让他们也知晓红忠黑勇、白脸奸臣;让他们眼前也会跳动着那些戏曲故事里鲜活的形象……

    ⑦远处,农人拿着木锨翻弄着属于自己的收获,闲聊时总能提起老戏台上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透着一种惬意。戏台的旁边,总有几位老人闲坐着,乘凉或者晒太阳。一个村子,总有这么几位老人,如戏台一样,苍老,神秘。村庄里,灰色的柴草和灰色的戏台,像是一对伴侣,携手告别了夕阳的辉煌灿烂,只留下曾经的美丽。

    ⑧红红的浆果,兀立似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结束。一场场秋风吹过,年华也被吹得暮气苍茫。沧桑之中,戏台孤零零的,终于在秋风过后画上了句号。

    ⑨老戏台,这个乡村里的景致,只有在乡村里才能够完成使命。它应该如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神态安然地走向生命的终结?还是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演出环境,让它多少不会觉得太寂寞?

    ⑩秋风袅袅,穿过老戏台……

    (取材于高丽君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涟漪:比喻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B.囫囵:含糊地解释。

    C.镌刻:形容印象深刻、教益深远。

    D.兀立:写出了浆果挺立枝头的鲜明形象。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撕裂”的“打印体”对联这一细节描写,透露出作者对传统逐渐消逝的遗憾。

    B.儿时的戏台是梦魇,多年后作者才领悟到戏剧是借角色来传达思想和情感的。

    C.乡下人看戏常常是一知半解,把历史和戏剧混为一谈,这引发了作者的不满。

    D.作者巧妙地用老戏台这一载体,表达了对传统戏剧的现状及未来走向的忧思。

    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老戏台。请从第②段中举一例加以赏析。

    4.比较本文第④段与下面鲁迅的《社戏》选段写到的看戏感受,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5.文章第⑨段,作者对老戏台的命运做了两种设想。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请根据本文内容并结合现实生活阐述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小作文 共 1 题
  1. 微写作

    请从下面道题中任选道,按照要求完成。

    高二分班了,请给你的高同学写一段临别赠言,不少于150字。要求:恰当引用下面的两则《论语》,语意连贯,感情真挚。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呐喊》描绘了从辛发革命到五四运动的中国社会,塑造了革命者、知识分子、农民、帮闲等形形色色的人物,请任选一类人物进行评论。 要求:结合作品,观点明确,不少于15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脊骨为全身骨骼的主要支架,如屋之有梁,故称“脊梁”。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习近平说,“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是因为英雄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国家、民族、社会、集体、家庭、个人都需要脊梁。

    请以“说脊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