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单选题 19 题,null 1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9 题
  1. 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某时期的北京城:“在德国军队驻扎的区域里,商店更名为“德昌”“德兴”“德隆”的,比比皆是。”这一时期

    A. 洋务运动正值高潮

    B. 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C. 清廷沦为列强工具

    D. 商人开始实业救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认为,元朝皇帝的职责在于“慎择宰相,委任责成”“如欲赏一人,则当询诸省台……如欲罚一人,亦当询诸省台”。此举折射出元朝

    A. 皇帝无为而治

    B. 行中书省事务繁多

    C. 相权高于君权

    D. 中书省的权力过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题文)钱穆在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反映唐朝的政事堂

    A. 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

    B. 确保宰相掌握了决策权

    C. 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D. 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四大类别: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改善性四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A.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 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

    D. 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最有可能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皇帝制

    D. 科举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田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土地所有权归公。它一方面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另一方面作出“剩余归公“的原则规定,农民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

    A. 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契合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C. 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分配

    D. 严重脱离农民实际要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A.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 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C.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D.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描绘的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礼乐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记载,春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出奔(逃出原居住地或本国)”现象,因君位争夺导致的“出奔”总计70起,92人次,因族长争立导致的“出奔”总计4起,12人次。这一现象反映了

    A. 诸侯国间战乱不断

    B. 宗法制度走向崩溃

    C. 贵族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D. 平民势力开始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唐代杜佑《通典》云:“天生丞民(百姓),树君司牧(统治),人既庶焉,牧之理得;人既寡焉,牧之理失……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姓,损益之理,较然可知。”可见他主张

    A. 贵族政治

    B. 分封制

    C. 三省六部制

    D. 郡县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宣慰司

    D. 行中书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这表明,明代内阁

    A. 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

    B. 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

    C. 内阁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力

    D. 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 负责监察文武百官

    B. 继承了丞相的全部职责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有权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35年12月,中共领导人谈到政权性质时指出:“我们的政府不但代表了工农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民族的利益。但是现在的情况,使得我们要把这个口号改变一下,改变为人民共和国,促使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B. 中共成功实现战略转移

    C.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 国民党的国内政策转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表是1965年、2015年我国发行有关抗战胜利的一些纪念邮票(以主题形式呈现)

    时间

    1965年

    2015年

    主题

    “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等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台儿庄大战”、“滇西抗战”、“百团大战”、“延安革命”等

    这些纪念邮票主题的变化

    A. 强调了抗日战争中的国际援助

    B. 趋向关注抗日战争的全面性

    C. 凸显了抗战胜利的世界性意义

    D. 忽视了国民党抗战中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12年5月,梁启超曾提出以"非国会议员不能为内阁员","内阁必有国会下院多数党之领袖组织之,等标准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结合近代西方政体实践,下列符合梁氏强有力政府的模式

    A. 责任内阁制

    B. 总统制内阁制

    C. 开明君主制

    D. 三权分立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 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 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 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 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步行来到某会址纪念馆,习近平动情地说,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该会址是

    A. 中共一大会址

    B. 中共二大会址

    C. 八七会议会址

    D. 中共七大会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纪念章表达人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缅怀。下列按照纪念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红军十周年纪念章

    ②渡江战役纪念章

    ③解放东北纪念章

    ④百团大战纪念章

    A. ①②④③

    B. ①④③②

    C. ②①④③

    D. ④①③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有学者指出;“西方列强对中国采取直接的经济原料的掠夺和罪恶的鸦片贸易手段。除了倾销鸦片和自己的商品之外,西方列强还大量地掠夺中国的廉价农产品。”《南京条约》为列强经济侵略提供便利条件的是

    A. 割香港岛与设使馆界

    B. 开放口岸与协定关税

    C. 巨额赔款与开放口岸

    D. 协定关税与允许设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康熙和华盛顿是17、18世纪杰出的政治家,都对本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一个纷乱而残破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

    ——据《清史》等整理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为“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所做的努力。

    (2)阅读材料二,请用一句话概括康熙的贡献。后人对康熙的认识有两种:①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②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历史机遇,因循误国。请结合18世纪中西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予以说明观点②(只有认识不作分析说明者,不得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四  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考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主要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创立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据材料四,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商界及学界的人何以不起来反对军阀呢?他们在专制政权下作了几千年的顺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权,忽然要他们起来做国家的主人翁,好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在海洋的大波涛之中去游泳,势非淹死不可。

    ——《中国近代史大纲》

    材料二  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民国时期的政党在社会结构中真正起到扭转乾坤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通史》

    材料三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材料四  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共在民主革命进程中遭遇多次危机,最终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习近平建党95周年讲话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20世纪初“工商界及学界”起来进行反抗的表现是什么?是否真的被“淹死”?结果如何?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扭转乾坤”制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它的成立有何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在孙中山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政治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影响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遭遇重大危机进行长征。长征途中,中共为摆脱危机召开了什么会议?有何意义?针对一个政党在危机中的转折,你有何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1868年4月4日天皇发布《五条誓文》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列宁眼中俄国实行改革的原因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俄、日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改革在背景、目的和结果上共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影响改革成败因素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甘地留给世人一笔珍贵遗产,宛如一朵异彩纷呈的奇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地早年时代主张“神就是真理”,后来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转而主张“真理就是神”。这一转变将真理置于首要地位,把宗教崇拜的对象由神转向了真理,从而真理成为宗教的精髓和核心。不同宗教的不同信徒以及无神论者,不可能团结在同一神灵之下,但是却能够团结在真理的旗帜之下。

    ——摘编自《论甘地宗教和谐思想的实践》

    材料二  圣雄甘地动员了印度各地的村落和市集,数以百万的印度老百姓都是受了他由印度教优越性为出发点的观念的感召。同时甘地也同样注意不致失去与现代化派人士联合,并充分认识到其的必要性。此外,他极力避免与印度境内伊斯兰教民众的对立……甘地一手将政治人物塑造为圣人形象。他的这项运动,主张以集体的、消极的手段,达成革命的目的。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甘地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真理”在政治斗争中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甘地是如何实践其思想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甘地思想的双重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