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3 题,null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3 题
  1. 15-16世纪,西欧专制国家可以调动社会上一切力量——经济活力、技术进步、新教徒进取精神等等,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这说明西欧专制制度

    A. 在早期发展中推动了社会进步

    B. 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强有力后盾

    C. 支持了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

    D.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南宋辛弃疾《最高楼》云:“千年田换八百主”,晚宋罗琦《田蛙歌》谓:古田千年八百主,  今一年一换家”,这表明当时(    )

    A. 政府抑制土地兼并   B. 土地买卖频繁

    C. 租佃关系迅速发展   D. 小农经济破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某同学在搜集研究性学习材料时发现了一幅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上面有“老母鸡,真稀奇,生只蛋儿一斤几”等字样。此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B. 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C. 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

    D. 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奏乾隆皇帝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据此可知,当时

    A. 政府极力阻挠农产品的商品化

    B. 各地的农民弃农经商现象严重

    C. 统治者鼓励民间开展海外贸易活动

    D. 国外市场的扩大推动了桑蚕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辛亥革命发展到高潮时,不少地区的商人支持革命与共和。当革命党人组织的国民党与以袁世凯支持的进步党进行斗争时,商人担心党争的白热化导致战事再起,重演辛亥年间的动荡局面。由此看出当时的商人

    A. 饱含着救亡图存的动机

    B. 对政治变革态度相对保守

    C. 求稳与求变的复杂心态

    D. 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保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泾县志》等载,明初服尚简朴,“衣不过细布土缣,仕非宦达官员,领不得辄用芝丝”,“士人之妻,非受封,不得长衫束带”。到明朝中后期,则“男女衣文绣,女子服五彩,衣珠翠,金银满饰,务华靡,喜夸诈”,“冠嫁娶用长衫束带,赀装缇帷竞道”。这一变化说明了

    A. 进步思想影响妇女地位变化

    B. 理学衰落导致奢靡风气盛行

    C. 经济发展引发思想观念冲突

    D. 市民壮大瓦解传统伦理道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14年1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公司保息条例》,对于棉丝业、制铁业、制糖业等资本在20万元以上的新设企业,自开机制造之日起的三年内,政府按实缴资本给予保息5厘或6厘。这一措施旨在

    A. 鼓励私人投资实业

    B. 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C. 打压中小工商企业

    D. 扩张官僚资本势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清朝鼓励朝贡贸易

    C. 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

    D. 清朝海军装备落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统计,到1600年,全西欧的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300%,其中西班牙上涨幅度最高,平均达到4倍。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社会阶层固化严重

    C. 贵重金属大量流入

    D. 封建经济关系破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面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则史料能够说明的是

    A. 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 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

    C. 新型的雇佣关系出现

    D. 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材料反映洋务运动

    A. 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B.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C. 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D.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出现这历史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B. 欧洲列强放缓对华经济侵略

    C. 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D. 东南沿海通商口岸逐步开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80年,位于广东、福建两省的四个经济特区相继开发建设。这些特区的经济活动以

    A. 国家计划为主

    B. 内地支持为主

    C. 外商资助为主

    D. 市场调节为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 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

    C. 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D. 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 农用工具

    B. 祭祀礼器

    C. 食具

    D. 货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唐前期的户籍内容十分详细,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还记载了占有的土地数量和土地位置,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唐代中后期,户籍内容趋于简化、松弛,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家伦理对统治者影响增强

    B. 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C. 安史之乱后人口的大量减少

    D.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白居易的诗句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商业发展

    B. 科技繁荣

    C. 男耕女织

    D. 政治清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列图片可以直接用来印证我国古代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 经济结构的变化

    D.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武则天时代,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这说明当时

    A. 官营丝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

    B. 私营丝织作坊开始兴起

    C. 纺织作坊中已有众多雇工

    D. 纺织业在手工业中的地位最为重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士布土棉……不能出口”。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的商业开始凋敝

    B. 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 中国的手工业开始破产

    D. 中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图是我国1952年和1956年的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示意图。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

    B.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A. 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C. 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D. 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20世纪90年代,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己与户口脱钩,农村进城务工人数剧增。发生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 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B.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C. 实行包产到户政策

    D. 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看到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企业的资料,你会联想到的历史现象是

    A. 列强开始在中国投资办厂

    B. 农工商总局的成立

    C.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D.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图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图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图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湖州太湖漤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源于在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因为有了太湖漤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孕育出“苏湖热、天下足”的杭嘉湖平原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

    ——摘编自陈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

    材料二  自尧舜追溯农业发达之时,亦必在千年左右。我国农业发达,总在距今(2019年)五千年之前了。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一言以蔽之,曰:自粗耕进于精耕。总而言之:农业有大农制和小农制。大农制的长处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用机械,以及人工的分配得宜。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是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这都是长时间自然的进化。

    ——摘编自吕思勉著《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逐渐向近现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73年一个叫继昌隆的缫丝厂开始,新式缫丝工业在珠江三角洲发展得十分迅速……这种发展使广东部分地区的经济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世纪80年代以来,距离丝厂地区较远的潮阳、普宁、揭阳、庵埠、澄海、嘉应州等地,农民植桑养蚕者也大为增加,以致大片稻田变成了桑园,蚕业收益在农民的总收入中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在继昌隆缫丝厂出现的70年代,日本开始角逐世界生丝市场……正是在土丝(当时华丝出口仍以土丝为主)与日丝竞争相形见绌的状况下,广东厂丝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出口数量连年上升,成为与日丝顽强相抗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继昌隆缫丝厂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60—家,投资额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又创办采矿业20家,投资额约261万元,以上两项合计,不过721.5万元。民族工业又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民族工业也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

    ——摘编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它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中国军事经济全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和作用。

    材料四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估算,1920年,旧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三种资本所占的比重,外国资本70.4%,官僚资本1.14%,民族资本18.2%,1936年,外国资本78.3%,官僚资本5.4%,民族资本16.3%,1949年,外国资本10%,官僚资本72%,民族资本18%。也就是说,民族资本始终只占18%左右,未能超过1/5的水平。l956年1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民族资本家荣民企业继承人荣毅仁说:“通过我经过的道路,我自己认识到,走这个(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出路。”

    ——摘编自姜铎《资本主义此路不通——旧中国民族资本发展中的历史教训》

    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