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1 题,选择题 3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20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1 题
  1.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

    A. 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

    B. 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

    C. 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

    D. 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统计,北宋载人《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

    A.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 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

    C.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D. 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记载,在1860年一1861年间,太平天国在占领区内实行“着佃交粮”的政策,即责令佃户直接把钱粮交给政府,交租数额因地而异,并无定制,受到广大占领区农民的普遍欢迎。这主要是因为它

    A. 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

    B. 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

    C. 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

    D.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先秦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信仰神灵,而统治者为巩固王权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是上天安排的,以得到民心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A. 统治较为稳定

    B.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 政权更迭频繁

    D. 各项制度尚不健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抗战时期,日军在沦陷区改革教育体制,缩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习年限,增大初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中的比重;日军这样做是便于实现其同化政策的阴谋。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材料体现的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下层民众的冷漠

    B.清朝上层不能团结一致

    C.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

    D.君主立宪脱离中国国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唐代开元年间,薛王李业的舅舅违法遭御史弹劾,并依法治罪。李业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案,旨在宽免。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这反映出在唐朝

    A.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 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C. 大臣专权现象严重

    D. 伦理道德受到挑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

    A. 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B. 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C.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孕育,夏、商二代开始形成和发展,西周渐趋完备,是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国家结构形式。这表明分封制具有

    A. 集权性

    B. 分权性

    C. 松散性

    D. 落后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A.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 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D.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

    A.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B.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C. 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

    D. 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四友斋丛说》)材料反映了内阁

    A. 地位提升,权力扩大

    B. 获得统领六部的权力

    C. 大学士拥有最终决策权

    D. 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清朝雍正皇帝初设置军机房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而雍正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

    A. 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 地位逐渐上升

    C. 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 已失去其绝密特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中国学者蒋廷黻指出:“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他所说的“世界大势”是指

    A. 工业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

    B. 英国对世界殖民帝国的追求

    C.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延伸

    D. 农民阶级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 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 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C. 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赫德说:“义和团之运动……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A. 义和团运动的巨大影响力

    B.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 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 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纪录片《大国崛起》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 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 列强在华设厂开矿

    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一度倡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然而辛亥革命后却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

    A. 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B. 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C. 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

    D. 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绥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部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A. 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B. 太原会战是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 正面战场发挥抗战主导作用

    D. 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战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41年4月,新四军在根据地创办了第一家银行,随后建立印钞厂,发行抗币,并禁止日伪货币在根据地流通。中共这一举措

    A. 加剧了沦陷区的通货膨胀

    B. 挫败了日寇对国统区的经济封锁

    C. 为持久抗战提供经济支持

    D. 使抗币成为国民政府的合法货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A. 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

    B. 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 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 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武昌起义发生后12天,湖南、陕西两省首起响应,当月内宣布独立的还有江西、山西和云南,这5个省的独立集中地发生在9天之内。这表明

    A. 革命内部潜伏巨大危机

    B. 清王朝的统治已被推翻

    C. 全国性武装暴动提上日程

    D. 武昌起义带来了示范效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说:“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徙民实边,修长城   B. 建灵渠,出兵南越

    C. 统一文字,焚诗书   D. 除谥法,废“封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并分析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中国“被动开放”的历程及不同阶层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就“政体变革”所做的尝试和努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的监察制度,经过众多思想家的引导,并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的监察体制。在地方监察体制上,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御史亦增至十五人。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唐朝的监察法以《监察六法》为代表,是“道察”体制的产物。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张晋藩《察吏是治国之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许景澄(1845-1900),字竹筠,浙江嘉兴人,同治年间进士,其从政之初,正值洋务运动勃然兴起之时,学习西方,实现近代化以自强求富成为当时的进步思潮,许景澄顺应历史潮流,广泛借鉴西方先进思想。

    中法战争期间,许景澄即上书筹言海防,得到朝廷采纳,在两次出使外洋时,他曾主持勘验“定远”“镇远”“济远”和订购“经远”“来远”等舰船,以及购买枪弹,为清朝海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他还潜心研究各国海军,编译《外国师船图表》供国内参考,并上疏条陈海军应办事宜,提出加强大沽囗防卫及在胶州海湾设海军基地等具体主张。他为了实现军事图强以建立强大的外交基础的目标,积极支持国内的改革活动,参与中国近代海军、军港的筹建,提出了整顿海军和改革兵制的具体措施,对于巩固中国海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摘编自张登德《许景澄与晚清海军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许景澄主张加强海军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许景澄对近代中国海军建设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权旁落,慎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为己有,常用近臣以压制大臣。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了大臣的职权,因之大臣乃退处于备员的地位,而近臣却渐次变为大臣。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选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

    阅读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史实,评析萨孟武先生关于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特质的观点。(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