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7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采桑子.重阳①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②黄花③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九二九年十月

    (注)①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因“九”是阳数,两阳相重,故名。②战地:指战场。③黄花:指野菊花。《礼•脍》:“鞠有黄华。”鞠,古“菊”字。黄华,即黄花。后人称菊花为黄花。

    1.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本词情感基调是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 。

    B.本词艺术手法之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信念坚定、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诗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易老”“难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2.词的上片写了什么?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论散文(节选)

    梁实秋

    与“散文”对应的名词,严格地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诗”时常可以用各种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包含着诗,所以有人说过,“图画就是无音的诗”,“建筑就是冻凝的诗”。柏拉图的对话录,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篇也就是一首诗。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限,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有适当的区别。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音律。

    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比韵文更为密切。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散文家。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象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话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也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在韵文里,格式是固定的,韵法也是有准则的,无论你有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只消按照规律填凑起来,看的时候行列整齐,读的时候声调铿锵,至少在外表上比较容易遮丑。散文便不然,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Carlyle)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伯风(Buffon)说:“文调就是那个人。”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断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譬如说《左传》的文字好,好在哪里?司马迁的文笔妙,妙在哪里?这真是很难解说的。

    1.根据文意,下列对于“散文”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和我们人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天天说的话、写的文章都是散文。

    B. 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限制,是最自由的,因此驾驭起来相对容易些。

    C. 散文是一种翻译,它能够把我们头脑里的思想、情绪、想象译成语言文字呈现出来,最能显现作者真实的个性。

    D. 散文的妙处很多,气象万千,变化无穷,它比其他文体更有艺术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和散文相对的文体严格地讲应当是“韵文”,而“韵文”和“诗”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

    B. 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包含着诗,而号称为诗的,里面的材料却仍然是散文。

    C. 在韵文里,格式是固定的,韵法是相同的,即使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读起来也会感到声调铿锵。

    D. 散文和韵文的区别在于节奏和韵律这些形式要素上的不同。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散文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所以,我们鉴赏散文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对于散文那流动的情感,更是无法把握。

    B. “诗”时常可以用各种媒介物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观看体操比赛、欣赏交响乐等也能体会到一种诗意。

    C. 要写出好的散文,富于感情、思路清晰都是作者需要把握的重要因素。

    D. 伯风说:“文调就是那个人。”因此,提升人品,也有助于提高文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一: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生产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摘自光明网)

    材料二: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性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摘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三: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摘自新浪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我国制笔企业有3000多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局面。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2.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段叫父爱的距离

    远方

    在我老家,管“父亲”叫“爹爹”,小时候,我觉得这个称呼特别的土,和它一样土的还有我那寡言少语的爹爹。

    我那个起早贪黑在刀具厂干活的爹爹,常年穿一身破旧的衣服,趿拉着两只四处开裂的鞋,稀疏花白的头发常蒙着灰尘,黝黑的脸上有几处被烫伤的斑痕。

    1999年夏天,我考上县一中,要去40公里外的县城读书,离家的前一晚,昏黄的灯下,爹爹单腿跪地使尽全身力气在为我捆扎行李。正值盛夏,他额头上的汗混着灰尘往下滴,滴在了他的衣服上,滴到了我崭新的被子上。我心里一阵嫌弃,说了句让我悔恨终生的话:“明天你还是别去送我了,你要是去了,别人还以为你是我爷爷呢。”爹爹一怔,手上的动作停了一下,接着又忙活起来,他没有抬头看我,只是淡淡地说了句:  “我家丫头大喽,知道要面子嘞。”

    第二天,因为行李太多,爹爹还是去送我了。他换了身新衣服,穿了双新布鞋,但在我那时的眼里,他沧桑的脸上依然写满了“土气”。那天爹爹没怎么说话,只是弯腰弓背默默地扛着东西,始终和我保持着一段距离。到了宿舍,他放下东西就默默地退了出去。中午我们在校门口的小店里吃饺子,老板娘热情而饶舌地搭讪:  “这小姑娘和爸爸长得真像!”一直没开口的爹爹赶忙说道:“我家丫头长得好看,像她妈,不像我。”爹爹说这话时,看我的眼神是幸福的,又是怯怯的。

    我的爹爹正默默地拉开我们父女之间的距离。他在努力着不让我因他而难堪,甚或不让陌生人知道我俩有着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只是当年懵懂的我竟然一点儿都不觉得我伤害了父亲)

    从此,在外面刻意地和我保持一段距离,成了爹爹的习惯。学校开家长会,他从不参加;他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给予我最大的宽容与支持。年龄渐长,我逐渐明白了父亲的用心,随之,愧疚和悔恨也在我内心里潜滋暗长……

    以后,我一回到老家,即使明知道爹爹出去干活了,却还是在第一时间找他。总是问: “妈,我爹爹呢?妈,我爹爹什么时候回来?”因为我害怕,我害怕他又再刻意地拉开和我的距离。

    2012年2月,我的女儿出生了,大家都说孩子长得像外公。爹爹听到这话时,悄悄地瞥了我一眼,那眼神是怯怯的,却又是幸福的。

    我试图通过我的女儿来消弥我对爹爹的愧疚和悔恨,我时常抱着孩子骄傲地对别人说: “我家宝宝像极了外公。”爹爹也把这个外孙女疼到了骨子里,任我女儿在他身上撒野疯闹。我总是找各种借口拖着爹爹一起散步,他抱着孩子,我挽着他……

    幸福的时光总是流转得很快!转眼,女儿两岁半了,爹爹也一天天地老去,爹爹他还在老去!那天,带着一身辛劳汗味的爹爹刚进院子,就被我女儿扑了个满怀。我在旁边幸福地看着他俩,突然,女儿皱着眉头说:“外公,你身上怎么臭臭的?放我下来!”我抬手给了女儿一耳光,那是我第一次打她,女儿哇哇大哭起来,爹爹第一次冲我大吼:“你干什么!”他放下孩子,一边哄她,一边尽量弓着身体,使自己和孩子保持着一段距离。

    两岁半的女儿一定不知道,她的话一下子击溃了我内心伪装的忘却。那天,我固执地逼女儿向爹爹道歉,女儿含着泪似懂非懂地向外公说了声“对不起”。

    其实那句“对不起”是替十五年前的我说的。原以为借女儿之口说出来,我心里会好受一些.可内心却明确地告诉我: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弥补,更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由别人替代!

    在一次与妈妈的聊天中,我才知道:当年县一中每次家长会后,爹爹都会拉着她问东问西,会一遍又一遍地看我的成绩单;那些年里,每当我放假回家,晚上一个人出门时,爹爹都会悄悄地跟在后面;最近这几年来,爹爹经常向他的老哥们炫耀我给他买的小礼物,甚至是我发给他的每一条短信。

    而这些都是我不知道的!

    父亲就像子女人生路上指引方向的明灯。很多名人都说过类似的话,而我却要说,我的爹爹更像我身后的那盏灯,不耀眼,不炫目,但却给了我最温馨的守护!

    也许在以后的时光中,我的爹爹还是习惯与我保持一段距离,但我知道,维系这段距离的是爹爹力所能及的爱。幸好,他从未走远;幸好,他还未走远!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中细节描写逼真传神,如“悄悄地瞥了我一眼,那眼神是怯怯的,却又是幸福的”中,“瞥”字将“爹爹”的欣喜忐忑刻画得淋漓尽致。

    B. 文章构思极为精巧,作者娴熟地运用了倒叙、插叙、对比等方法,将普通的家庭亲情演绎得波澜壮阔,读后令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C. 文章标题“一段叫父爱的距离”含义丰富,既指“爹爹”在外面怕自己的样子丢了孩子的脸面,也指心理上因“我”而受到的伤害。

    D. 爹爹还是习惯与我保持一段距离”,而这段不远又不近的距离既维护了“我”的尊严,也是父亲对“我”最温馨的守护和深沉的爱。

    2.文中作者对父亲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简析“一段叫父爱的距离”中“一段距离”的具体含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字季。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B.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C.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D.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高祖常徭咸阳         徭:服徭役

    B.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与……交好

    C. 从之客,因家焉       家:安家

    D.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坐:坐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

    B. 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

    C. 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

    D. 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2)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向广阔无垠的大地发问谁是主宰你消长兴衰的真正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写诗人悄悄别离康桥时的苍凉与无奈,静思默想的用无声把这种心情推向极致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发尽上指冠。”

    (4)《论语》中孔子用“_____,______”回答了子贡提出的“孔文子何以谓之文”的问题。

    (5)真的猛士,_____,_____。

    (6)在《陋室铭》中,刘禹锡描写了陋室的雅致环境和闲适生活,并以“___,___”为例,证明这样的陋室一点儿也不简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7 题
  1.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光,没有温情……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有的是烂熟了的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这种体制忠实服务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1.画横线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希望,没有热,没有光,没有温情

    B.没有热,没有光,没有希望,没有温情

    C.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

    D.没有温情,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光

    2.对加下划线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B.这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C.这有的是烂熟了的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D.这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务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 最恰当的一组是

    诞生于西方的歌剧传入中国在其生根生长的过程中面临着“     ”的困境。编剧在对作品 进行本土化       时,既尊重汉语四声规律, 依字行腔, 又追水抒情性和音乐性的和谐统一,从而 使得作品      地展现了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

    A. 橘生淮北则为枳   创造    酣畅淋漓

    B. 东方不亮西方亮   创造    淋漓尽致

    C. 东方不亮西方亮   改造    酣畅淋漓

    D. 橘生淮北则为枳   改造    淋漓尽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材的难易程度是评判教材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和民族整体素质。

    B.打击和防范暴恐活动,必须标本兼治:一方面要全面加强社会的整体防控,打一场反暴恐的人民战争;另一方面要高举法治旗帜,保持严打高压的态势。

    C.在组织今年科技周活动的过程中,在展览内容、活动形式和宣传推广等方面都力求出新出彩,以充分体现科技创新对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推力。

    D.某人才招聘网近日发布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以上的用人企业不会优先录用“海归”。成本太高、容易跳槽是用人者拒绝“海归”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迷迷蒙蒙的雨,使得雨巷宛如一位蒙上面纱的少女。

    ②他肚里有墨水儿,脑瓜又活,看个文件什么的,都比别人理解快。

    ③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④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内热气腾腾。

    A.比喻 借代 反复 比拟 B.拟人 借代 排比 比拟

    C.比喻 借喻 反复 拟人 D.拟人 借喻 排比 拟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近日拜读了你的大作,我心中顿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

    B.您大驾光临,顿使寒舍蓬荜生辉。

    C.仁兄初次惠临舍下,小弟招待多有不周,还望海涵。

    D.家母最近身体有点贵恙,希望你们不要叨扰她老人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     ▲     ▲     ▲  

       ▲   。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心目中很神圣

    A. ③②④⑤① B. ④③②⑤① C. ③①②⑤④ D. ④①③②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起于隋唐,盛于宋,又叫诗余、曲子词。按照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B.夏衍,优秀剧作家,杰出的新闻记者。主要作品:剧本《法西斯细菌》《赛金花》《上海屋檐下》。

    C.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人尊称其荀卿,先秦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作品《荀子》,为荀子与其门人所著。主张性恶论,认为“人定胜天”。

    D.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谥“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三个人流落到一个荒岛上,突然天降大雨。

    甲说:“荒岛之上,没有地方可以躲雨,何必奔逃,徒劳无功。”便泰然处之,静静地呆在原地。

    乙说:“荒岛这么大,也许其他地方并没有下雨,依我看,不如四处找找。”于是,不辞辛劳,到处寻找没有下雨的地方。

    丙说:“静坐无聊,奔走无益,何不雨中漫步,享受自然妙趣。”便慢悠悠地在雨中行走。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情况。这三个人的言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议论文,谈你的观点。要求:立意自定,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