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基础知识综合 1 题,句子默写 1 题,名著阅读 1 题,选择题 1 题,综合性学习 3 题,诗歌鉴赏 1 题,对比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2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基础知识综合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武夷岩茶大红袍是福建武夷山的一大特产,因早春茶芽萌 (A.ménɡ B.míng )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仿若红袍披树,故名“大红袍”。其条形壮硕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兼有红茶的甘chún (A. 醇  B.淳)、绿茶的清香。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由武夷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 (A. 精湛  B.精美)的传统制作技艺造就的。

    武夷岩茶大红袍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茶界泰斗陈椽老先生认为武夷岩茶 (A.精彩绝伦  B. 无与伦比)的传统制作技艺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值得中国人民骄傲。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为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_____________②处__________________

    (2)为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 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武夷岩茶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2)_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礼记·虽有佳肴》)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7)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卖炭翁》中用矛盾心理真实反映老翁悲惨境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填写思维导图

    A. ____________(人物)  B. ____________(情节)

    C. ____________(地点)  D. ___________(事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我们曾经读过他的代表作《基地》《三体》和《银河帝国三部曲》。

    C.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一部通俗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

    D.《虽有佳肴》选自《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魏学洢编纂的。

    E.马克·吐温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篇小说《百万英镑》、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3 题
  1.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2018年地球日的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学校举办“我的低碳我做主”综合实践活动,现邀请你参与。

    (1)在谈到如何践行“低碳生活”时,有同学提出:“什么是真正低碳?原始社会,住山洞,穿树叶,围兽皮,男耕女织,这是人类社会最环保的形态。只要进入社会化生产,低碳生活就很难实行。”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请阐述理由。

    (2)现在许多人争做“低碳族”,他们认为过“低碳生活”是非常环保时尚的事。如果你的父母也想赶这个“时髦”,向你请教该怎么做,你会怎么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字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工具,横竖撇捺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古典诗词内容凝练,语义丰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你所在班级开展了“走进汉字”和“漫步诗苑”的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汉字起源)“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义项:

    ①摘    ②开采    ③搜集    ④选取    ⑤精神;神色

    结合字形和义项,你认为“采”的本意是     ,理由是    

    (诗苑漫步)请写出一句含有“采”字的诗句,并说说诗句中的“采”字的含义,并说说包含着怎样的情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健康饮食”的主题阅读

    材料一:

    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蔬为充。”这是对健康饮食的最早认识。

    材料二:

    ①上海市儿童保健所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84名2-6岁营养不良的患儿中,粮食摄入量只占需要量的66%,严重不足的患儿粮食摄入量只占膳食总热量的40.48%。换句话说,这些营养不良的患儿中,主要原因不是膳食中少鱼、少肉,而是主食没吃够。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主食在膳食中的比例应占70%。目前,我们过分依赖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使体内碳水化合物缺失,易引起一些慢性疼痛和多发病。甚至有关专家指出,降低主食比例可能会直接影响人的寿命。

    ②上海市疾控中心的调查报告称:有24.08%—30.23%的上海市大中小学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上海市专门做了一次调查,在1305名小学生和1277名中学生中,分别约有10%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早餐不吃主食,只吃牛奶、鸡蛋。中餐、晚餐粮食摄入量也不足。作为主食的饭不够,孩子血糖水平低,大脑的工作效率自然高不了。孩子肚子虽然不饿,可是大脑缺少能量,难免出现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的现象,影响到学习质量。

    ③目前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吃饭过快的现象,尤其是早餐和午餐。营养学家认为,一般来说,孩子吃每顿饭的时间最好不要少于20分钟。进食过快不利于身心健康。吃得过快,吃饭只能起到填饱肚子的作用,既起不到激发和培养饮食乐趣的作用,也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④常有孩子以零食代替主食。他们的胃里常有食物进入,总不能被排空。这样,在吃主食时,他们就会缺乏食欲,吃得很少甚至根本不吃。由于正餐进食太少,很快又会出现饥饿,他们就要再吃零食。久而久之,人体消化系统正常的消化功能会被破坏,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⑤近二十年来,我国居民中营养膳食结构不合理的人数持续上升,米、面、粗粮等主食摄入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其中城市居民每天平均摄入量从459克下降到366克,减少了五分之一。有专家呼吁,树立平衡膳食结构的理念在我国已迫在眉睫。

    材料三:

    ①早餐应该包括以下四类食物:谷类、蔬果类、肉蛋类和奶类。同时,还要做到粗细搭配、软硬搭配。这样才能保证营养的均衡和吸收。

    (如果早餐中上述四类食物都有,则早餐营养充足,质量很好;如果仅有其中三类,则早餐质量较好;如果只有两类或两类以下则早餐质量较差。)

    ②午餐在一天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长期对午餐不重视,就会影响肠胃功能,导致早衰、胆固醇增高、肥胖,并易患消化道压痛、心肌梗死和中风等。

    ③晚餐吃得过饱过好都是不健康的。吃得过饱,会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易使胰腺功能衰竭,诱发糖尿病。并且,晚餐后人通常活动量小,会有一部分蛋白质不能被消化吸收,就会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产生有毒物质,容易诱发大肠癌。同样,晚餐吃得过好,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剩,造成脂肪堆积,引发肥胖和高脂血症等。

    (选文有删改)

    1.对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长期不重视午餐,就会影响肠胃功能,导致早衰、胆固醇增高等,并易患消化道疾病、中风等。

    B. 晚餐吃得过饱也是不健康的,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剩,造成脂肪堆积,引发肥胖和高脂血症等。

    C. 供应面包、豆浆、小米粥、牛奶及水果的早餐,是品种丰富、营养充足、质量很好的早餐。

    D. 有关专家指出,降低主食比例会直接影响人的寿命。

    2.(材料二)谈谈我们在“吃饭”上存在哪些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3.你身边有一位佳佳同学在午餐时不喜欢吃饭而喜欢到小店买零食吃。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对佳佳同学进行规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山”“白水”描绘了色泽明丽的送别场景。

    B. 借“浮云”“落日”,抒发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C. 借写“班马”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不舍之意。

    D.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千古名句,请分析“浮云”“落日”这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对比阅读 共 1 题
  1.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为文中加“    ”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B.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D.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怒而飞   怒:

    (2)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

    (3)志怪者也   志:

    (4)此亦飞之至也  至:

    3.翻译下列句子。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庄子笔下的“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请根据原文,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成语。

    5.结合(乙)文简要分析斥鴳的形象。并说说比起(甲)文中的鹏,你更欣赏哪一种形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现代文阅读,回答各题。

    柔软的父亲

    ①清晨,经过小区的池塘边时,见到一个穿着黑西装的中年壮汉,趴在雨后潮湿的木栏杆上,拿着一根简易的木勺费力地在水面上舀些什么。

    ②原以为是小区的清洁工,走近一看,不是。不会有清洁工穿一身休闲西装来工作的。这人约莫40岁,面孔和身材都带有北方人的轮廓,显得很硬朗。他另一只手上提着东西——那是一次性塑料袋,灌了点水,里面游弋着一只黑蝌蚪。

    ③这时,另一位好奇的老头儿也背着手凑了过来,开始给他提意见:“这哪有蝌蚪哟,还早哩……”男子唯唯听着,也不辩解,仍旧兢兢业业地沿着栏杆逡巡。

    ④其实我很想告诉他,在小区隔壁的西南政法大学,有一块大水塘,那里已经是蝌蚪成群了。上周我就带着孩子去过,孩子第一回见到那么多黑溜溜的蝌蚪,欢喜得不得了。但由于天生不善与陌生人搭讪,我并没说。

    ⑤出了小区很久,我还在想,这个粗粝的男人适才捕捉蝌蚪时的那种神情,看起来竟是如此“柔软”,我当然也猜得出未,这位显然并不擅长捕捉蝌蚪的男人,之所以出现在池塘边,必然是为了某个孩子,准确地说,是为了孩子的愿望而来。没有喧哗,没有铺张,甚至有些笨拙,但这就是父亲啊。父亲大多就是这样的。

    ⑥他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

    ⑦我读初中一年级时,有一位十分要好的同学,我经常去他家玩,很恣肆,但只要他父亲一回家,我就不自觉地收敛了。他父亲是一位拳师,满脸横肉,彪悍异常,我心底十分怕他,从不敢正眼看。然而,有一天,这种感觉被彻底改变了。那是在初夏,我在同学家耍到很晚,干脆留宿。至半夜酣然大睡时,一只手——那是一只非常粗糙强壮的手掌——把我跟同学从蚊帐里轻轻摇醒,我们半睡半醒睁开眼睛,一只手朝我们眼前伸了过来。就像变魔术那样,一个透明的玻璃瓶被放进了漆黑的蚊帐里,亮晶晶的,闪闪烁烁的——里面全是飞舞的萤火虫。

    ⑧从此,我知道了,拳师跟我所见过的另一些父亲并无区别,在那令人畏惧的外貌下面,其实也藏有一颗慈爱而且浪漫的心,那是父亲的柔软之处。

    ⑨年少时,当我们提起父亲,总觉得这是一个坚硬的词,抑或是一个沉默的形象,因为他总是话不多,总是让你惧怕,让你觉得难以接近。

    ⑩我跟父亲就是如此,从不交流。记得十岁那年的一个黄昏,父亲在后门口为我洗澡,他的手搓在我身上,就像砂纸摩擦在我皮肤上,我极力地压抑着,才没让自己叫出声,没让眼泪流出来。

    ⑪很多年来,我总认为自己没有享受过“父爱”。然而,当他离世,当我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的父亲,我终于明白,原来我不是没有得到过爱,而是那时的我根本理解不了——父亲的表达总是很隐晦,隐晦得让你无从察觉。

    ⑫就像那个让我难忘的黄昏,他可能早已预知,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给我洗澡,所以他把全部的不知来处的酸楚和爱怜都积聚在了手掌里。

    ⑬那一种疼痛,现在想来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柔软。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三位父亲“柔软”的具体表现。

    2.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本文也是这么写的吗?本文的写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3.文中结尾写到“那一种疼痛,现在想来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柔软。”作者为什么认为“疼痛”是一种“柔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说明文回答各题。

    大自然的语言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阅读第一段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画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2.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

    3.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

    4.结合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

    作用:

    5.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2 题
  1. 文题一:

    生活的五彩缤纷,让我们的双眸泛光;生活的挫折磨难,让我们的精神坚韧;亲人的细心呵护,让我们感恩无限;朋友的热情扶持,让我们如沐春风……生活给予了我们很多,甜蜜的、美好的、怅惘的、悔恨的……

    许多东西都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烙下深深的印痕。请以“印痕”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字数在600字以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文题二:

    历经几个月的战“疫”,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回顾过往,疫情发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单位到个人,14亿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履职尽责的奉献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精神。除此之外,中国制度、中国速度、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制造等,均让中国人民为之骄傲,并赢得世界舆论的高度评价。

    作为一名初中生,中国的哪一面或中国精神的哪一点,让你在疫情期间感触最深?对你未来规划影响最大?请你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以“点赞中国,未来有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阐述你的行动与规划。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字数在600字以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