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说明当时世界局势的突出特点是

    A. 英、法、俄和德、奥、意的利益不同

    B. 英德矛盾尖锐,各自寻找支持者

    C.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D. 帝国主义为了各自利益相互勾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当时日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B. 只有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

    C. 尊攘派认识到盲目“攘夷”并不可取   D. 幕府镇压了“尊王攘夷”运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和深刻反思。下列事件中,意在阻止形势恶化,但客观上却加速了二战爆发的是

    A. 国际联盟的建立   B.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C. 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D. 《非战公约》的签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作为同是传导型的现代化国家,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近代化与1861年到19世纪末的沙俄近代化存在的相似问题中,说法错误的是

    A. 现代化发展不平衡

    B. 整体经济落后

    C. 仍然是一个农业国

    D. 政治上是君主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 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 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 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 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本段材料中涉及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6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天主教会,最主要的原因是

    A. 中世纪的教会和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

    B. 新兴资产阶级都是宗教信徒

    C. 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 新兴资产阶级仍坚持神学世界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A. “废藩置县”   B.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 “殖产兴业”   D. “文明开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这里的民族危机是指( )

    A. 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   B. 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C. 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   D.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 君主专制

    B. 联邦制

    C. 共和制

    D. 君主立宪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A. 社会矛盾的激化

    B. 十月革命的影响

    C. 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列强控制的放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将法西斯战犯起诉为:“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其中“违反人道罪”指战争发生前和战争期间,对任何平民的杀害,灭绝,奴役及其他不人道的行为。以下可以作为该罪行证据的史实是

    ①德国建立奥斯威辛集中营

    ②日本突袭珍珠港

    ③日本731部队进行人体实验

    ④德国对英国实施“海狮计划”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面对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处在列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局面,他首先整理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作丘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同时,公元前536年,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子产还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不许贵族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坚持实行“市不豫贾”。他不毁乡校,广开言路。对内宽猛相济的方针保持了国内政局长期稳定。对外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政策,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为郑国争取并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子产的改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郑克堂《子产评传》等

    材料二在改革第一年,有人做歌谣:“子产计算我的家产,征收财务税,丈量我的耕地,征收田税,谁杀死他,我助其一臂之力!”面对各种阻力,子产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到了三年,又有人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裁培。子产若是死了,谁来继位?”子产执政二十六年后死去,当时丁壮号哭,老人儿啼,说:“子产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怎么生活啊?”

    ——上述材料译编自《左传》《史记·循吏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历史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众对改革态度的变化并归纳其原因。

    (3)根据材料,分析子产改革的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不稳定的最后一个主要原因是存在着这样一个棘手的事实,即“德国问题”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难以处理和更加紧张了。……当巴黎和约条款带来了更多的耻辱时,大多数德国人都纷纷对这一“奴役性条约”和同意这些条款的魏玛民主政治家们进行谴责。

    ——[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如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打仗干什么?”对第一次战争的回答是“该怎样安排欧洲”;对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

    ——摘编自[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德国问题”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紧张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泰勒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是怎样被破坏,又是怎样“保持”下去的。

    (3)综上,我们可以总结或反思哪些经验教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