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单选题 25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5 题
  1. 《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主要反映出

    A. 冶铁业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B.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强

    C. 统治者必须重视发展农业

    D. 铁器是农业发展的根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朝农学家、文学家陆龟蒙在《象耕鸟耘辨》一文中对传说中的“象耕鸟耘”进行了自己的诠释。他认为所谓的“耕如象行”,即要求耕田必须像大象行走一样“既端且深”(深,即深耕;端,则是要求平直)。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A. 生产规范

    B. 自给自足

    C. 精耕细作

    D. 粗放经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朝诗人张籍《送南客》诗云:“夜市连铜柱,巢居属象州。”(注:象州在今天广西)《送郑尚书出镶南海》诗又云:“蛮声喧夜市,海色浸潮台。”这说明当时

    A. 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 唐朝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 南方商品经济超过了北方

    D. 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限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据记载,(明)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此规定主要

    A. 表明了社会经济贫困

    B. 有利于杜绝奢侈浪费

    C. 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D. 是为了宣扬节俭之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下面的1865—1894年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据此,下列各项对民族工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行业之间的分布相对平衡

    B. 选址受经济环境影响明显

    C. 企业大都实现了自主发展

    D. 生产主要为国内民生服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估计,到1913年,洋(机)纱已占土布用纱总量的70%强,洋(机)布也已大量销往农村,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洋(机)布占1/3强。上述现象

    A.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 表明中国已经被列强控制

    C. 意味农村自然经济趋于瓦解

    D. 造成了中国国内市场萎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法规等达80多项,包括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筹办国货展览会和组织参加外国博览会等,以上材料不能反映北京政府

    A. 优化经济投资环境

    B. 努力扩充官僚资本

    C.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D. 重视振兴民族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毛泽东在1935年指出:“人民共和国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并不废除非帝国主义的、非封建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没收民族资产阶级的工商业,而且还鼓励这些工商业的发展。任何民族资本家,只要他不赞助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卖国贼,我们就要保护他。”这可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A. 符合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潮流

    B. 未起到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C. 对外国经济具有严重依赖性

    D. 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与1936年相比,1949年中国工业产值下降了50%,农业产值约下降25%。国民政府倒台前的12年间,通货增发达到1400多亿倍,物价上涨36807亿倍。1949年城市中有400万失业人口,农村有4000万灾民需要救济。这种状况表明

    A. 新中国的成立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状况

    B. 新中国面临严峻的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C. 建国后必须尽快消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D. 国民政府未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救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中共八大指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八大提出了

    A. 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B. “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C.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专家表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在中国兴起了“下海潮”,大量公职人员辞去公职经商。这种现象反映了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完善

    B. 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为中共指导思想

    C. 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D. 国有企业开始进入现代企业试点阶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35年8月,《东方杂志》针对当时的交通运输状况指出t“一面是人力与牲畜运输竞争的结果,一面又在抵抗机械运输的应用之中挣扎着。”材料说明

    A. 人力车的效率高于其他运输工具

    B. 当时尚未出现近代的交通工具

    C. 机械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无法共存

    D. 当时的中国新旧运输工具并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表中的数据变化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器统计表(台/百户)

    A. 改革开放改变了我国城乡经济面貌

    B. 我国电器制造业居世界首位

    C. “入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D. 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马克坦岛纪念碑(在菲律宾)的正面写道:“……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侵略者的第一位菲律宾人。”材料反映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A. 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

    B. 带有一定的殖民主义色彩

    C. 推动了各地之间的交流

    D. 受到所经地区的普遍抵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已形成了许多大型的商品交易所,不少地方举办的博览会把世界各地的客商及产品汇集到一起。世界各地的同类产品的价格有趋于一致的倾向,形成了许多产品的世界市场行情。由此可见,当时

    A. 国际贸易争端频繁

    B. 各国商品同质化严重

    C. 世界市场得到扩展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29年至1933年,美国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当时“市场不干预主义”占垄断地位,美联储面对股灾袖手旁观,造成了股市崩溃和大萧条。“市场不干预主义”

    A. 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B. 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 使美国经济逐步走出困境

    D. 是指经济自由放任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33年6月l6日,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罗斯福称这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罗斯福这一评价的依据是该法有助于

    A. 恢复银行信用

    B. 扩大出口

    C. 防止盲目竞争

    D. 保障就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福利国家这种措施的实施

    A. 调动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B. 对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C. 表明北欧国家税率最高

    D. 消除了贫富差距,实现了社会公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列宁曾指出:“不怕采取过激办法,我们可以忍受半饥饿、甚至比饥饿更坏的生活。但我们无论如何要捍卫住工农政权,尽管有些空前未闻的经济破坏和缺乏流转……”。列宁的方法实际是指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发动武装起义

    D. 农业集体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文章《光荣与混乱并行》中指出:赫鲁晓夫作为斯大林时代的人……对集权化的领导体制缺乏分析,其更多的是批判斯大林个人品德的过错,而使其批判不彻底。这种做法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该文指出了赫鲁晓夫

    A. 没有批判斯大林体制

    B. 对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C. 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D. 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继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继续进行改革。然而,从1971年起不准用“改革”一词,只准用“完善”一词,并提出“稳定”的口号,悄悄地重新斯大林化。这里的“稳定”的实质是

    A. 重视市场作用

    B. 改革趋于保守

    C. 改革任务完成

    D. 社会安定和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和各国间激烈的贸易战,促使各国努力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1945年,各国成立专门组织以保持国际汇率的稳定、多边贸易和货币的可兑换性。可见该组织的成立

    A. 把世界划为了东西两大阵营

    B. 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C. 长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的复兴

    D. 阻碍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成员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以加工贸易或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发展战略。这样的发展战略所形成的贸易格局使这一地区对区外经济的依赖程度非常大……”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

    A. 削弱了各国的经济自主权

    B. 加速了国际经济格局的改变

    C. 使各国间的联系更趋密切

    D. 对经济全球化只起推动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潘启雯在《“中国故事”与世界话题》中曾写道:“一个哈佛商学院的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中国上海说:这里,我的理想在这里。”这说明

    A. 经济全球化促进人才的流动

    B. 世界格局多极化已形成

    C. 中美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D.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的比例,1960年是30:1,1990年增加到60:1。目前已扩大到74:1。这说明

    A.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B. 发展中国家正在改变当前国际经济秩序

    C. “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D.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害无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从服饰方面对商人进行羞辱,如汉律规定:“贾人不得衣丝乘车。”“贾人毋得衣锦绣……乘、骑马。”《晋律》记载:“侩卖者皆当着巾白贴额,题所侩卖者及姓名,一足着白履,一足着黑履。”

    ——摘编自《小农经济与中华法传统的特征》

    料料二  苏轼主张“凶丰相济,农末皆利,纵有水早,无大饥荒”。南宋袁甫亦提倡“农末相资”,叶适指出“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厚本抑末,非正论也”。

    ——摘编自赵克尧《重农抑商辩》

    材料三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在明清两代基本上依然推行传统的抑商政策,而在封建社会后期的西欧国家却执行了促进商业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西欧由此加速了封建经济瓦解的过程,顺利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经济,而中国封建社会却长期延续下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才开始结束在封建经济瓦解道路上踯躅的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整理自《封建社会后期中西专制主义国家商业政策的比较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相关规定的目的。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并指出他们的局限性。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重农抑商政策做一简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吴承明的研究,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国内市场的发展还很慢。90年代起开始显著发展,“而迅速扩大是在20世纪,尤其是二三十年代”。根据韩启桐的统计,1936年不包括东北在内的四十个海关输出总值(指输往国内各关者,故等于各关输入总值) “为十一亿八千四百七十余万元”,但这仅仅是通过轮船运输的贸易值。铁路、公路和木帆船的货运量无统计。在30年代,铁路、公路和木帆船的货运量大约是轮船运输量的三倍,如果就“以三倍计,粗估1936年的全部埠际贸易额约达四十七亿点三元,比之鸦片战争前的长距离贸易约增长四十三倍”。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蝎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国内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建国后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市场又是怎样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00—1800年间英国和荷兰两国商船数量的变化

    材料二  英国政府继两次《航海条例》之后,1663年又颁布了《主要产物法令》。法令严格规定,凡在欧洲各地出产或制造的物品,都必须先输送到英国,再用英国船从英国海港启程,才可以转运到美洲殖民地。英国企图以此控制整个欧洲对美属殖民地的贸易,获取垄断性的利润。这是英国统治者采取重商主义政策的又一步措施。

    ——李景全、田士一《日不落之梦》

    材料三  蒸汽机的发明……开始了工业革命的最后的、最具有决定性的阶段。使用蒸汽并不像使用水那样必须取决于位置和当地资源等绝对条件。……工厂现在可以离开其原来孤立于水流岸边的曾在其中成长起来的溪谷了;工厂接近市场可以购买原料和出卖产品,移近人口中心可以招募人员;工厂将汇合集中起来形成一些巨大而黝黑的工业城市。

    ——(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材料一中的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二分析形成此问题的原因。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发明对工业革命进程所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艾伯特·布卢姆曾指出,“新政”以前,资方对劳工的态度,“一般说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严厉镇压工会运动;二是自己尝试改善工人处境。他们改善工人处境的原因之一,是增加工人对公司的忠诚,以便对付工会。对许多董事、总经理来说,工人是像机器一样的商品,他们对待工人也就像对待商品一样”。“对于这样的劳资关系,当时的政府由于实行自由放任政策,一般说是不管的;如果管,也是站在资方一边”。“1929-1933年,美国共发生了近3000多次罢工,罢工人数由90万增至156万”。农民的抗议活动也此起彼伏,暴力事件层出不穷。

    ——《国家在保障普通劳动者的权利中复兴——罗斯福新政劳工立法的启示》

    材料二  战后美国对一些新兴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等投入大量资金,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达175亿美元。美国还通过国家力量扩张国外市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为了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实行补贴。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了高速稳定发展期。因此,这20年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

    ——摘编自《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政”之前美国存在的社会问题。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