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4 题,null 8 题,非选择题 5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9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4 题
  1.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教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这一流派

    A. 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

    B. 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

    C. 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D. 探寻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的明理方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 公民团体社会地位平等

    B.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 特权阶层是邦制必然产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A.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 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C. 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 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8 题
  1. 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特征

    感性发展阶段:

    实验性、探索性破坏旧体制

    理性推进阶段:

    系统性、主动性制度创新

    A. 从时间看,1984年是两大阶段的分水岭

    B. 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

    C. 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司马迁认为,下图所示地区“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秦汉时期,关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表述正确的是

    A. 该地处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突出

    B. 该地大兴水利,建设贯通南北的运河体系

    C. 该地区农业发达,均田制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D. 该地因少数民族的内迁,劳动力获得补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政的措施是

    A. 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 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

    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高不下。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人口出现急速增长

    C.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 经济作物的扩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般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甲午战后的上海总局内,“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出现这—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 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D. 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号召全党同志必须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其主要目的是

    A. 推动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

    B. 适应新形势下党的工作任务的转变

    C. 为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做准备

    D. 实现我党的性质和工作重心的转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推衍产生的社会进化学说,比生物进化学说更受读者拥戴,传播通行无阻。究其原因,社会进化学说为各类族群对自身空间定位和未来流动可能提供了想象依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扩大影响

    B. 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精神

    C. 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D. 社会进化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冷战结束后,国际事务从西方国家垫断向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方向转变,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围绕责任、权益的合作与竞争同步增长,新兴大国力图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这说明

    A.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 西方已经无力主导国际事务

    C. 旧的世界秩序已经完全崩溃   D. 国际力量对比已经完全改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王艮出生于一个世代灶户家庭。他开创的泰州学派,是明末具有强烈“异端”色彩的思想派别。泰州学派产生、形成于明中叶正德、嘉靖年间,明王朝已经走向衰落,政治腐败,赋役日增,农民起义接连不断,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日益敏烈,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这个学派基本上以陆王心学作为它的道德伦理思想和社会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从王学演变分化出来的。但是它又有别于王学;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具有明显的叛逆精神。王艮泰州学派的主要学说有二:一曰“百姓日用之学”。强调“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二曰“格物”(亦称为“淮南格物”)。他说:“格物,知本也”。“修身,立本也。立本,安身也”。他晚年过分强调孝悌,上书嘉靖皇帝,陈言“尽孝道而安天下之心”,要求通天下以孝为教。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述王艮创立泰州学派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王艮泰州学派的思想主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聘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农师”,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朝廷任命谢德权领护汴河,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宋朝与近代英国在环境保护措施方面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环保措施对各自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即现代化的过程,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两种现代化模式启动背景的比较

    项目

    西欧—内源性现代化

    东亚—外源性现代化

    1.前现代传统结构的状况

    多元型等级结构,封建庄园与自治城市并立,新生的资本主义因素从内部引起旧制度转变

    一元型专制结构,王权与小农经济牢固结合,旧制度在外来因素的冲击下逐渐解体

    2.外部环境

    面对相对稳定的分散的农业世界,国际发展差距和技术差局都不大

    面对激烈竞争不断扩大的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发展差距和技术差距愈来愈大

    3.人口背景

    人口增长出现在工业化启动之后,年平均增长率大约是5%-15%

    人口高增长出现在工业化启动之前,年平均增长率大约是20%-30%

    4.文化背景

    同质文化(犹太—基督教文化)的自我革新与扩散

    外来异质文化(现代西方文化)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渗透

    5.现代化启动的内部条件

    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引发长期的渐进性的社会内部变革

    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微弱,外来挑战造成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自我转型困难

    6.现代化启动的外部条件

    开辟海外市场,拥有通过殖民扩张进行资源掠夺,资本积累,移民等先占优势

    被西方殖民主义边缘化或半边缘化,但可利用外资、外债和外国先进技术,发挥迟发展优势

    7.现代化启动的顺序

    一般以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为先导,推动政治

    一般以政治革命或改革运动为先导,推动经济改革与技术更新,变革的总趋势是自上而下

    8.现代化的中心角色

    新兴的市民、商人、企业家、制造商等分散的社会群体扮演中心角色

    现代民族国家、改革政党等有组织的社会主导力量

    9.现代化的主流模式与战略

    自主型市场经济;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非自主型的中央统治经济或混合经济;强制性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从以上表格的“项目”中任选两个角度,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西欧和东亚的现代化启动进行说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同治初年,曾国藩上奏称:淮南盐课甲于天下,自太平天国起事以来,长江道路不通,两淮票运亦坏。两江总督怡良曾实施就场抽税,但收税极少,现在每年所征课银,较全盛时尚不及10%。现在江路肃清,运道畅行无阻,所有两湖、江西各岸自应设法运盐济售,力图整理。然整顿的困难有二:一是邻盐侵灌太久,江西口岸则食浙私、粤私及闽私;湖北口岸则食川私及潞私,引地被占将近十年。二是沿途厘卡太多。淮盐出江,抵达湖北、江西口岸前,层层设卡,处处报税。……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淮南盐务取得了一定成绩。淮南同治三年上半年共收课厘银506320余两,又收盐厘钱115400余串。而且以往商人完课之外,并不完厘;现在则是厘重于课。在盐商负担日重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尤其可贵。曾国藩颇为自得地宣称:“江西销路渐次开通,湖南新盐售销亦颇畅旺。”通过行政权力,强行规定销售价格,从而确保税收,这一做法虽深得朝廷赏识,但无疑显示出曾国藩之对于市场经济调节力量的深刻怀疑。

    ——摘编自倪玉平《曾国藩与两淮盐政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曾国藩淮南盐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曾国藩的淮南盐政改革作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在1978年4月建立起共产主义政权之后,推行了一套仿效苏联的改革政策,违背了阿富汗社会文化传统,激起国内的普遍反抗。阿富汗政府紧急请求苏联派兵帮助镇压,经反复考虑,苏联的基本态度是不直接出兵阿富汗。但1979年阿富汗发生的反共产主义起义迫使苏联政府正式讨论出兵阿富汗的问题,克里姆林宫在犹豫中否定了出兵的设想,但阿明上台后的一系列离心倾向引起了苏联的忧虑,而阿明杀死塔拉基使形势恶化了,在克格勃和国防部的推动以及冷战思维的指导下,克里姆林宫领导人担心失去阿富汗,又要维护苏联的大国地位,最终走上了出兵道路。苏军侵阿8年多,伤亡3.5万人,耗资多达400亿美元,背上了沉重包袱而狼狈不堪。同时国际舆论强烈谴责苏联侵略行为。1980年l月,联合国全体紧急特别会议通过要求苏军从阿撤军的协议。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苏联经过反复权衡利弊后,终于作出撤军的决定。

    ——摘编自李琼《从犹豫到出兵:1978~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决策探析》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苏联出兵阿富汗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最终撤军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