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6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____________,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____________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____________,绵延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家风。家风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好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教化”的方式包括多种:宗法制度的熏陶和约束、官方倡导鼓励以至于全民崇尚的读书、良风美俗中的礼仪习得等。而家教,是“教化”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形式,直言之,没读过儒家经典的人在古代中国____________,但是,完全没有接受过家教的人几乎没有。(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式的“家教”。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家风是一个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好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B. 家风即便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C. 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D. 家风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很多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又无宗教信仰的人,道德信念极深,为人极其诚悫敦厚,甚至其基本价值观并无悖谬

    B. 很多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又无宗教信仰的人,其基本价值观并无悖谬,甚至道德信念极深,为人极其诚悫敦厚

    C. 很多基本价值观并无悖谬,甚至道德信念极深,为人极其诚悫敦厚的人,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又无宗教信仰

    D. 很多道德信念极深,为人极其诚悫敦厚,甚至其基本价值观并无悖谬的人,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又无宗教信仰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深孚众望  怀瑾握瑜  风流云散  俯拾皆是

    B. 不孚众望  怀瑾握瑜  流风余韵  比比皆是

    C. 深孚众望  懿行嘉言  流风余韵  比比皆是

    D. 不孚众望  懿行嘉言  风流云散  俯拾皆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摄。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对下列各项中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登上

    B.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

    C. 秦王还柱而走             走:跑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垂手拿着

    2.下列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策》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如画蛇添足、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等。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B.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C. 《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其文章的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

    D. 《战国策》是中国文学史上古期的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混合的状态成为上古期文学的一大景观。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易水诀别,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怒发冲冠。各种表现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

    B. 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 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C. 见秦王时,秦武阳变了脸色,害怕得发抖,“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做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这些对话,刻画了荆轲的精细、沉着以及心中的害怕。

    D. 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廷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2)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注]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 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阕的景物描写,虚实相生、视听结合、以动衬静,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无论虚实景物都富含情感。

    B. “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C. “眉来眼去”指眼前山水的美好,诗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以乐写哀,表达了浓重的离别愁绪。

    D. “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写离别,倦客,当指陈季陵,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有着共同的悲凉情怀。

    E. 诗歌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在叙事时使用了抒情手法,有时甚至以议论代替抒情,行文中又略见跌宕起伏,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诗歌的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分别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 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世,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还从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在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的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体现了他失去父亲的不习惯,这也是为后文红苗的出场张本。

    B. 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的变化与生活的转变。

    C. 进山后的红苗被深山感染,融入青山绿水中,“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凋敝的思索。

    D. “远山”这个特定形象其实隐喻的是传统的文化观、价值观与社会观;作者极力渲染山间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喜爱。

    2.小说用拟人手法描写“老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命中总有一些人给你留下许多特别的印象,其中必然有伴随你成长的老师。你为什么总会想起某个老师呢?他(她)一定有许多特别之处,请你以“为什么我总是想起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