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摄。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对下列各项中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登上

B.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

C. 秦王还柱而走             走:跑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垂手拿着

2.下列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策》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如画蛇添足、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等。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B.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C. 《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其文章的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

D. 《战国策》是中国文学史上古期的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混合的状态成为上古期文学的一大景观。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易水诀别,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怒发冲冠。各种表现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

B. 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 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C. 见秦王时,秦武阳变了脸色,害怕得发抖,“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做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这些对话,刻画了荆轲的精细、沉着以及心中的害怕。

D. 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廷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2)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