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单选题 9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9 题
  1. 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作者意在说明

    A. 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

    B. 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

    C. 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

    D. 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将此作为“效力”的方向。黄兴也曾表示“吾党……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这些主张

    A. 对民国形势的评判过于乐观

    B. 直指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

    C. 加速了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

    D. 指明了民主革命的新方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B.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

    C. 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41-1942年,中共根据当时政治局面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即“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这一变化

    A. 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 说明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的变化

    C. 反映出中国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D. 源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

    A. 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B. 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

    C. 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 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行政长官告示是古罗马万民法最重要的渊源。行政长官告示一般包括三种因素:地中海商人通用的早已存在的商法;那些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行政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据此可知,万民法

    A. 实现了公民与外邦人的平等

    B. 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

    C. 强化了传统立法成果的权威

    D. 是行政长官牟取私利的工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

    A. 专制皇权日益膨胀

    B. 群臣思想保守顽固

    C. 传统文化力量强大

    D. 改革面临政治风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A. 人民的迫切愿望

    B. 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 知识分子的共识

    D. 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

    A. 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

    B. 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

    C. 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 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代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时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徐祥民《法家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  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司法制度,就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思想越来越多受到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原则的指导。“以礼制刑,礼法合一”是对唐朝法律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今天,“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法治思想已经深入到国民的意识当中。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法律的制定修订中,把历史上的或者外国的制度拿来加以改造以为我所用。古代中国的法律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很好的古代法治理论,在选择新的治国方略中,它与领会西方法治理论对我们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

    ——整理自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的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律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