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语言应用 2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其他题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中学生刘星写给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馆长的电子邮件,在语言、逻辑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请找出四个有问题的词或句子,写在横线上。

    尊敬的馆长:

    您好!

    今天我到贵馆读书,被其别出心裁的外部设计和炫酷的内部场景震慑,“最美图书馆”果然名不虚传。阳光透过玻璃洒满大厅,有人专注选书,有人静静阅读,这真是“书香天津”的最好写照!

    为了提升图书馆的品质,更好地服务读者,我提两点建议,请采纳。

    首当其冲,希望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读者只有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

    其次,希望在买书上继续加大投入,增大藏书量就能实现图书馆的内涵发展。

    谢谢!

    此致

    敬礼!

    刘星

    2018年3月3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0字。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1)________。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_______;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3) _______。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吟  唱

    ①屈原庙脚下集合了一山坡的秋蝉,鬼柳树、杜仲树和柑橘树上都是,仿佛全世界的蝉都团结起来,在屈原庙下嘶鸣,像骚坛诗人们的吟唱。乐平里①整个被蝉鸣覆盖了,秋天也被蝉鸣包裹。

    ②我原以为秋天村子里会安安静静,却不料吵声一片。大虫、小虫都吵,白天吵,夜里还吵。打开窗子,虫鸣涌进来,让人耳鼓齐鸣;关上窗子,村庄似被这些声音抬了起来。我枕着虫鸣睡觉,虫鸣像无数只手,抚摸着我;又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着我,让我热热乎乎。我似睡非睡,觉得整个村子都梦幻起来。虫在吟唱,骚坛的诗人们也在吟唱,恍惚中我分不清,这种吟唱究竟是痛苦呢还是快乐。

    ③实在说,虫鸣千篇一律,只有那些诗人们的吟唱像呼唤,又类似欢庆秋天的丰收。朦胧中一个个吟唱诗人开始在我的眼前浮现。李国杰,颤颤抖抖,一身朴素,面容枯干,长长的白胡子像鸟儿的羽毛,如果来一阵风,他会像鸟儿一样飞上天。他的吟唱是天籁,能让河流苏醒,沿着他的诗行,可以找到太阳的光芒。徐正端开始登台了。他也是老态龙钟,现在中气不足,哮喘不断,神韵暗淡,但他的吟唱挺有味道,只是需间隔、要停顿,把咳咳嗽嗽掺和了进来。李盛良也飘飘渺渺地来了,他不是故去多年了吗?难道他的魂儿又回归骚坛了?他有一个好看的鼻子,红红的脸庞,他在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像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他就在牛尾巴后面、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地吟唱。卢学俊亮相了,耳朵大如一只勺子,他写诗不如儿子卢琼,吟唱却是高手,声音洪亮得像村里的大喇叭……

    ④凌晨三点,我被虫鸣闹醒了。清醒过来后,忧虑却装上了心头。李国杰九十岁了,他的吟唱不会永远,会随时中断,端午诗会、中秋诗会,都不能上场了。徐正端离九十也只有一拃长的距离,病魔缠身,诗会如在庙里举行,他还可以参加,如在村外,他就只有在庙里吟唱了。李盛良已故去多年,吟唱之声还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是他飘荡的魂灵,但已不可复制,吟唱来去无踪。卢学俊已得了肾病,吟唱开始喑哑。

    ⑤关于吟唱,有人说,哼哼哈哈摇头晃脑的,是远去的古音,毫无诗意;有人说,这是最美的诗歌。

    ⑥骚坛是屈原故里一个古老的诗社,传统就是吟唱。几年的中秋诗会,年轻娃娃们的吟唱并不成功,各唱各的腔,各吹各的调,有的像山歌,有的像丧事闹夜的调子,也有的像蝉像小虫子,没有起伏,干吼,韵味都没出来,老一辈精髓的东西没有学到。庙里的守社人、骚坛社长徐正端看着着急,跟我说他要带个徒弟。培养骚坛传人,我给他推荐了聪明伶俐的明月。立秋那天,我和明月一起到了庙里。房间里暗淡,我们便把方桌抬到天井里。徐正端掏出本泛黄的书,那是他的宝贝《韵学津梁》,油渍斑斑的,老师传给他的,他从未示人。他一页页地翻,一页一页地讲,他吟唱一句,明月跟着学一句,整整一天。教明月之前,他还在不停地咳嗽,喘不上气来,奇怪的是传艺过程却很平静,他只是偶尔咳嗽那么一两下。在教明月一句一句地吟唱《橘颂》时,突然来了一阵风,庙前所有的树呼啸起来,接着撒下一阵雨。看天上,还有阳光从云雾中透射出来。那这阵雨是从哪儿来的呢了大概是屈原听到《橘颂》的吟唱之声要魂归故里吧。风雨过后,师徒俩又接着吟唱。直到天色已晚,看不清字了。他把《韵学津梁》递给了我,吩咐我把这本古旧的书多印些,在中秋诗会上发给诗友。我心里一热,以为这本书他会送给明月,送给嫡传的弟子,没想到他考虑得更多。

    ⑦这天晚上,虫儿的吟唱更加声嘶力竭,田园里,山坡上,树丛中,都在喧嚣。这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千军万马。

    ⑧为了将骚坛现状探个究竟,我和骚坛秘书长择日又去探访了卢学俊。有一次遇到卢学俊的儿子卢琼,他把诗从手机里翻出来,就像从地里翻土豆一样。不是让我看诗,而是让我听诗,那是他父亲的声音,仿佛从远古传来。我当时就对他说,你写的诗都让你父亲给吟唱出来,以后出诗集,就出吟唱版的。这次卢琼也在家,对于我们的造访,爷俩儿既吃惊又感动。现在写诗的人不多,吟唱的少之又少,更别说学吟唱了。现在竟然有人登门听他们吟唱诗歌、交流诗歌。卢学俊祖上都是读书人,也都是教书人,潜移默化,他吟唱的根便扎了下来。现在老了,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吟唱不能断根,诗歌要进行到底。卢琼有良好的文化基因,能把诗歌和吟唱的事业进行下去,我毫不怀疑卢琼已写了很多诗,吟唱也在起步。

    ⑨从卢学俊家出来,我的心特别爽快。村庄漆黑一片,空中却是满天的星星。乐平里晚上的天空和白天迥然不同,但虫鸣是一样的。卢学俊家里很弱的吟唱之声隐隐传来。虫子们是要鸣叫的,骚坛的诗人也要吟唱,这是天性。

    (取材于周凌云的同名散文)

    (注释)①乐平里:位于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至今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平里的夜晚因为虫鸣而吵声一片,作者难以人睡,感到非常苦恼。

    B. 文章写徐正端传艺时下了一阵雨,意在体现老人对屈原的深切怀念。

    C. 把卢琼找诗歌比喻成翻土豆,说明他的作品较粗糙,还需进一步打磨。

    D. 本文从虫鸣写起,引出骚坛吟唱,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关注。

    2.第⑦段文字写出了“虫鸣”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纵观全文,说说作者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因为需要,所以繁荣。走出国门的孔子学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一年大约有50所学院诞生。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目前,还有71个国家的约400所大学强烈要求办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负责人弗兰克·菲利普斯曾在8年前参加过孔子学院的会议,会上一句“让我听懂你的声音”启发了他。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面对质疑的声音,找到听众,让听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利比里亚大学副校长沃特·韦尔什说,孔子学院对大学而言意味着多样性。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的陈女士说,该院活动涉及41所学校,举办过67场会议、11次培训,组织过15次专家旅行等,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州。

    爱丁堡大学校长提摩斯·奥谢赞赏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由外方先提出申请,双方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这种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校长、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主任纳普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摘编自杨桂青等《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2013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2006~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分布情况

    (资料来自高永安《十年来孔子学院的布局及其相关性报告》)

    材料三: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2010年至今,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成立了一系列特色孔子学院和特色课程,其中包括中医孔子学院、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饮食文化孔子学院、茶文化孔子学院等,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和对外文化的传播。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也面临着缺乏中国文化品牌、传播理念不够创新、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同时也被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成“中国威胁论”的说辞。未来,应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摘编自《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材料四:

    创建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无疑是本千年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有人将其比作是“语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该工程创建于2004年,被描述为“中国公权强力参与的文化攻势最亮的名片”。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从现在到2020年,该学院将拥有1000个分校,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1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让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中国日报》2007年3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文章,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的将来,汉语将位居第一。

    (摘自让·路易·鲁瓦著、袁粮钢译《全球文化大变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在美国建立首个孔子学院的时间最迟不会超过2005年。

    B. 到2020年,汉语将会超越英语,成为国际社会第一通用语言。

    C. 2009~2014年亚洲孔子学院数量的增长加速度落后于北美洲。

    D. 中医孔子学院以中医为特色开展汉语言教育和中医文化推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有较多引语(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间接引语使得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

    B. 材料一报道孔子学院事业发展与促进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说明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 根据材料二可知,欧洲、北美洲、亚洲的孔子学院数量明显高于非洲、中美洲、大洋洲,说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D. 材料三先肯定孔子学院创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努力方向,遵循了报告类公文撰写注重逻辑性的要求。

    3.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四在表达观点时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下面小题。

    粱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秭归县,再迁著作佐郎。知吉州,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黥面徙远郡。太宗尤赏其强干,代还,赐绯鱼,旧例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赐之,记其名于御屏。

    至道初,鼎建议兴三白渠,及陈、许、邓等数州用水利垦田,事具《食货志》。徙陕西。二年,五将分道击李继迁,李继隆擅出赤柽路无功,还奏军储失期,鼎坐削三任。复为殿中丞,领职如故。以母老求郡,历知徐、密二州。真宗践位,复旧官。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按籍详定,多所蠲免。逾月,拜右谏议大夫。

    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鬻,诏从之。议者多言:“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今若禁解池盐,与内地同价,则民必冒禁复市青盐,乃资盗粮也。”时刘综为陕西转运使,鼎奏罢之。综归朝,亦密陈其非便。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庆州郑惟吉皆不从规画。

    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上封章密陈其烦扰者甚众,鼎始谋多沮,遂令林特乘传与鼎等同议可否,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

    鼎伟姿貌,磊落尚气,有介节,居官峻厉,名称甚茂。好学,工篆、籀。尝著《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

    (选自《宋史•梁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 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B. 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C. 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D. 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做官。古文中“徙”“拜”分别表示职位调动和授予官职。

    B. 食货志:古代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纪传体史书一般分为本纪、列传、书志、箴铭、辞赋几种体例。

    C. “丁内艰”文中指遭遇母丧。古代父母去世要为其守丧,守丧是一种孝顺的礼仪,有一定的时间规定。

    D. 篆、籀:文中指书体。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主要形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八大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粱鼎为民除害,得到赏识。他在吉州任职时,奸民萧甲为非作歹,他流放了萧甲;皇帝赏识他,给了他不一样的赏赐。

    B. 梁鼎关心民生,体恤百姓。他建议兴修水利,利用水利开垦荒地;他被朝廷派去核查赋税的情况,他从百姓利益出发进行了合理的处理。

    C. 梁鼎力除弊政,遭遇挫折。他建议禁止私人买卖解池盐,舆论都不认同他的意见,但朝廷还是下令照他说的办理。后来朝廷通盐商,他遭到处罚。

    D. 梁鼎文才突出,为政有声誉。他考中进士甲科,擅长书法,写有三卷《隐书》等大量文章;他光明磊落,为官严厉,声名很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按籍详定,多所蠲免。

    (2)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鬻,诏从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踏莎行•山居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B. 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C. 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 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2.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采用对偶,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句子句诗是:“_______,_______。”

    (2)《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最能体现农民在烈日下的田间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6)《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__________;曹操当时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四十多年前,在贵州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曾经跟着两个年长的朋友匆匆到过一趟昆明,事后却没有对这个毗邻省份留下任何印象。到了现在,我对这个“彩云之南”的历史知识,依然匮乏得很。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     ),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迭、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支离破碎。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生活世界,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深入考察和仔细描述。

    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     ,对中国学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关注重心与传统中国学者     。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     的解释,也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虽然对“主流”的儒家     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对历史叙述中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和历史文献中缺席的“下层”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这种对于“边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领域中。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对历史叙述中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但更对过去历史文献中缺席的“下层”文化

    B. 对过去历史文献中缺席的“上层”文化,与对历史叙述中占据显著位置的“下层”文化应引起重视

    C. 对历史叙述中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缺席的“下层”文化却更为关注

    D. 既要关注历史叙述中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又要关注过去历史文献中缺席的“下层”文化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宋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唐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

    B. 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

    C. 宋代它被划出国境之外,而唐代又“不在文化区域之内”

    D. 唐代它被划出国境之外,而宋代又“不在文化区域之内”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纷至沓来   大相径庭   别出心裁   一如既往

    B. 接踵而至   大相径庭   别出机杼   始终如一

    C. 纷至沓来   泾渭分明   别出机杼   一如既往

    D. 接踵而至   泾渭分明   别出心裁   始终如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各种P图软件盛行的今天,网络和各种社交平台上出现了许多漂亮而相似的面孔,这种“网红脸”图片只需“一键美颜”几个简单步骤就能美化人物,简单便捷的美化大行其道。与此相反,摄影师小李却是先拍摄黑白照片,又用类似工笔画的手法在电脑上一层层上色,每幅照片的后期处理大约都要二十多天,他从不省去任何一个步骤,不怕麻烦与复杂,一笔一笔地“画”出了极具中国古典韵味的作品,他走了一条很窄却独树一帜的路。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