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10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西班牙、英国、法国

    B. 意大利、法国、荷兰

    C. 英国、意大利、荷兰

    D.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地理大发现之后,大量低价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而当时靠固定地租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大地主感到,同样的土地收入,购买力却下降了。这主要反映了

    A. 商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   B. 殖民扩张增加了土地供应

    C. 价格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   D. 工业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0 题
  1. 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这反映了

    A. 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B. 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 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

    D. 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西方向全球扩张的起点是

    A. 文艺复兴

    B. 新航路开辟

    C. 宗教改革

    D. 英国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

    A. 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B. 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C. 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D. 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4世纪末,欧洲市场的利息率为20%到30%,而到了16世纪中期,利息率己不及这个数字的一半;到了18世纪,利息率有时甚至降到3%以下。上述历史现象

    A. 促使了欧洲物价的急剧下降

    B. 加快了西欧社会性质的转变

    C. 导致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D. 提高了封建地主的社会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学者认为,国际关系中的基准时间被视为临界点,用于判定更为长期宏观历史变革的出现。一等基准时间是指那些可以代表宏观历史变革中主要进程的事件集中期。二等基准时间是指一些次等的重要变革集中期,其影响力较为局部。按此可知,下列可作为“一等基准时间”的是

    A. 1500年

    B. 1777年

    C. 1871年

    D. 1931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6世纪最后几十年,对于一名西班牙人来说.似乎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在英格兰1500—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波兰则是400%。这种现象导致

    A. 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B. 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

    C. 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剧增加

    D. 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550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以至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中南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16、17世纪白银的这种流动

    A.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B. 动摇了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C. 引发了西班牙社会的“价格革命”

    D. 终致西班牙在与英国斗争中失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从图a到图b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A. 欧洲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B. 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C. 殖民主体和对象发生改变

    D. 人类文明进程加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5至17世纪的欧洲海外扩张,首先意味着巨大的空间革命,同时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及文化国际权力的中心从伊斯兰世界移向基督教世界。这场“空间革命”的意义是

    A. 东西方贸易壁垒被打破

    B. 基督教对世界文化征服的成功

    C. 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加强

    D. 世界近代政治文明得以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