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0 题,非选择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年)在《广笑府叙》中说:“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反映出当时

    A. 传统道德观念正统地位动摇

    B. 社会对个性解放的憧憬

    C. 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排斥

    D. 思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0 题
  1.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反映当时

    A. 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B. 市民阶层的追求和价值取向

    C. 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

    D. 封建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镇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段文字可用来作为

    A. 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 研究明代市镇经济发展的一手资料

    C. 考察明代传统农耕经济结构变化的有力证据

    D. 观察明代文学发展特点走向的重要参考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为《红楼梦》中的部分描述,由此表明《红楼梦》

    第三回

    黛玉进入“荣禧堂”……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多高的青绿古铜鼎……一边是玻璃盆。

    第三十九回

    “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第四十回

    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十锦珐琅杯。

    第五十二回

    贾母便命鸳鸯来“把昨儿那一件孔雀毛的氅衣给他吧……这是俄罗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

    A. 属于历史演义小说体裁

    B. 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C. 描写情节均有事实依据

    D. 否认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水浒传》中凡涉及打点官差狱头、收买人心等都离不开银子;据史料记载,宋初全国白银总产量维持在20多万两的年产水平,当时每年全国财政收人有数千万贯,换算成白银达数千万两甚至,上亿两,GDP更是这个数字的数倍。据此可知

    A. 白银在北宋已是主要货币

    B. 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C. 北宋并没有出现财政危机

    D. 明朝可能广泛流通白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狼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管弦,南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浅俗可嗤。”这表明

    A. 中原百姓排斥北方民歌

    B. 政权并存引发艺术转型

    C. 宋词高雅易于谱曲传唱

    D. 民族融合推动文化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圣杜甫所歌颂的这一盛世的开创者是

    A. 唐太宗

    B. 唐高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曹操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在战乱的时代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作者

    A. 为迎合读者篡改了历史

    B. 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素养

    C.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D. 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汉族下层人民和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趣味有机结合,以酣畅、本色、绌野为主要审美特征。”下列体现这一特征的文学作品是

    A. 《离骚》

    B. 《子虚赋》

    C. 《窦娥冤》

    D. 《水浒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宋代话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A. 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D. 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

    A. 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 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C. 《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

    D. 《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16世纪始,人类社会开始从国别的、地域的历史进入“世界历史”。在西方和东方文明内部都先后生长出现代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世界历史”的因素,并按照体现着这一总趋向的各自特殊发展道路而走向对于人类普遍价值的认同。在中国,从明代嘉庆初至清道光二十年,即16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正是一个使古老文明汇入世界历史的特殊发展时期,它既体现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心灵发展的一般規律,同时又因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既往的特殊性而使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发展和思想启蒙的道路具有格外“坎坷”的中国特色,

    ——萧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

    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论述须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