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3 题,其中:
单选题 15 题,选择题 4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5 题
  1. 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这些现象包括

    ①新潮青年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②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③西装开始传入

    ④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19年末《大公报》报道了一则故事: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以下表述最符合上述报道主题的是

    A. 中国政治无比黑暗落后

    B. 青年学生思想前卫开放

    C. 社会进步促进女性解放

    D. 婚姻自主成为社会时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59年,英国人呤唎在广州街头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地,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这反映了

    A. 广州是五口通商的主要城市   B. 广州社会风气开放

    C. 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   D. 沿海地区的开放使女子地位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表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这表明

    项目

    年代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23.5%

    15.5%

    13.9%

    学历

    11.7%

    12.6%

    25.3%

    A. 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

    B. 时代发展影响择偶标准

    C. 西方文化影响婚姻习俗

    D. 家庭社会因素不断下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认识不断提高

    B. 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 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载,江苏宜兴“民国以来……新郎之戴顶履靴者仍属有之。然亦有喜学时髦,著大礼服,戴大礼帽,以示特别开通者”。这说明宜兴

    A. 民众思想保守   B. 新旧婚俗观念对立

    C. 婚俗变革剧烈   D. 社会风气渐趋开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

    A. 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 B. 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

    C. 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 D. 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口者。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该言论表明

    A. 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

    B. 五四运动促进国人思想解放

    C. 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

    D. 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题文)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

    A. 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B. 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 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D. 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题文)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中,家中除岁方式依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当时春节习俗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 辛亥革命改变传统的社会习俗

    B.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C. 民国政府实行移风易俗的政策

    D. 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礼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列宁装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女孩子喜欢穿俄国风情的“布拉吉”。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建国初期,物质生活不丰富

    B.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

    D. 国际政治环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作为个案,这折射出

    A. 辛亥革命之民族民权思想影响巨大

    B. 国家意识和公共观念深入人心

    C. 传统女性观的变化与新思想的传播

    D. “教育救国”的主张被大众接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题文)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

    B. 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 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D. 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材料表明

    A. 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

    B. 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

    C. 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

    D.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2009年6月1日,在“限塑令”走过整一年之际。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的调査结果显示,77.8%的市民认为“限塑令”实施后对减轻白色污染有帮助,82.2%的市民认为“限塑令”应继续实施。而如今,很多人认为“限塑令”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呼吁进一步修改这一法令。这说明

    A. 国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

    B. 国家大力扶植商品零售业

    C. 注重环保成为新的社会时尚

    D. 塑料购物袋不方便人们的生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清朝“预备立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保护民权、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材料表明

    A. 习俗演变受到政治环境影响

    B. 传统习俗转变为西方礼仪

    C. 礼仪革新为了维护革命成果

    D. 政体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60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变化体现出

    A. 苏联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

    B. 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

    C. 国家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

    D. 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1931年北平某报纸上刊出这样一段文字“文秀入宫后,与溥仪情意不投,迄今八九年,独处一室未蒙一次同居,而一般阉臣婢仆见其失宠,竟从而虐待,种种苦恼,无从摆脱。于是,文秀一纸诉状将溥仪告到了天津地方法院,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私下调解离婚”。材料从侧面反映了民国时( )

    ①人们婚姻观念发生一定变化   

    ②人们民主法治意识增强

    ③妇女获得彻底解放        

    ④国家注重用法律手段调整婚姻关系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之输入品。夜间取光,农家用篝(俗称油盏),城镇用陶制灯檠,家稍裕者,则用瓷制或铜锡制者。有婚丧事,则燃烛,光绪中叶后,多燃煤油灯,而灯檠遂归淘汰。……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箱箧之类,乡间盛行板箱,中上人家则用皮制者,嫁妆内所备多用硃漆,余则用广漆;光宣之间,西式提箱仿造于沪地,于是旅客多购用之。

    ——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材料二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所以别内外而防淫欲,意至深也。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目贻不禁。……此风日甚一日,莫能禁止。

    ——载《申报》,1872年6月4日

    材料三五四时人们认为,婚姻自由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恋爱自由。恋爱是“男女结婚的中心要素”,“必定先有恋爱,方可结为夫妇,必定彼此永久恋爱,方可为永久的夫妇”。

    (2)婚姻自主。……他们强调婚姻要“完全凭着男女两人自由的意志,互相结合”。

    (3)离婚自由。……“自由结婚与自由离婚并行齐进”。

    (4)再嫁自由。……强调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强调夫妇双方在自由同意基础上的婚姻的道德性,无疑是切中封建婚姻的实质,是对传统婚姻观的有力冲击。

    ——陈文联:《论五四时期探求“婚姻自由”的社会思潮》《江汉论坛》2003年第6期

    请回答:

    (1)依据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中国近代社会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妇女在思想和行为上受到的束缚比过去严紧得多,反映在婚姻制度上,有关男女初婚以及丈夫"出妻"七出的条规,几乎一沿《唐律》而在具体实施上则更为严格;再就是对妇女贞节的强调被发挥到了极致。有清一代,由朝廷旌表的节妇、烈妇、贞女人数竟高达百万以上,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至于够格而因故未得旌表者,当更多于受旌者。在清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十分普遍,但不可否认,妇女读书识字人数的比例还是大大增加了,而且不限于中上层家庭,有的贫苦之家也有要求女儿能认字算账的。经济发达、文化积淀深厚的江南地区,女子识字者更加普遍。由于识字妇女较多,一些自恃有文采而又稍有闲暇者,便去写诗作画,甚至还有创作长篇弹词小说和从事其他书籍编纂工作的。

    ——郭松义《清代的社会变动和妇女的思想行为》

    材料二1931年北平的《晨报》上刊出这样一段文字。“文秀入宫后,与溥仪情意不投,迄今八九年,……而一般阉臣婢仆见其失宠,竟从而虐待,种种苦恼,无从摆脱。于是,文秀一纸诉状将溥仪告到了天津地方法院,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私下调解离婚。”10月22日,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与淑妃文绣正式签订《离婚协议书》,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皇帝离婚案尘埃落定。

    ——《百年法律进程中的人和事》

    材料三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全文分为8章,共27条。内容以调整婚姻关系为主,同时涉及家庭关系方面的各种重要问题。“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就是该法在原则问题上所做的重要规定。为了肃清封建婚姻制度的残余,该法还明确规定禁止重婚、纳妾、收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借婚姻关系索取财物等。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特别是1953年贯彻《婚姻法》后,我国出现了第一次离婚高潮,1953年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高达117万件。据统计,1951年—1956年期间全国大约就有600万对夫妇离婚。

    ——《中国妇女》(2010年第5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文化方面来分析清代女性地位形成的主要因素。

    (2)“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根据材料二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阐述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50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历史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服饰变革源远流长。第一次服饰变革是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第二次服饰变革在汉朝。汉代染织工艺、刺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确立。第三次服饰变革是在唐朝,中国服装受胡服和西域服饰的影响,自觉吸纳异族服装,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第四次服饰变革是清朝时期,从一开始就以剃发改装作为政治统治与压迫的手段,使满族的服饰形式大规模地成为中国服饰的主流,满清的服饰长辫、马褂、凉帽也成为大多数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中国服饰变革进入崭新时期。西服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西服渐渐得以流行。西服东进,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服装审美、着装观念等。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旗袍又一次得到改革,进入广大中国女性的衣橱。

    ——以上均摘编自《中国古代服装变革》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变革的特点和影响服饰变革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简析辛亥革命后中国服饰变革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