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4 题,其中:
单选题 28 题,选择题 3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20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8 题
  1. 辛亥革命“使军阀统治不可能形成像清政府那样集权的全国一体化的严密政治统治,中国出现了近代以来少有的相对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 推翻了清朝统治

    B.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 建立了中华民国

    D.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古代雅典法律是不可随意更改的,若新法有害于民主,有害于城邦,任何公民可依“不法申述权”对新法提案人进行控告。控告成立的话,提案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虑。这表明雅典

    A. 民主制度随意性强

    B. 用法律来维护民主

    C. 法律至上主权在民

    D. 崇尚法治律法稳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重庆举行的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公开提出了“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事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的主张,获得广泛支持。中共这一主张

    A. 目的在于消灭国民党

    B. 改变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局面

    C. 提升了中共的声望

    D. 意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

    A. 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

    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C. 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

    D.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近年来,我国农村积极推行村民自治,每次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参选率都会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村委领导岗位,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 开辟了直选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 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 使农民开始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 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界设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会审公廨设正会审官1人,总管公廨事务,副会审官6人,办理刑民案件,另设秘书处、华洋刑事科、华务民事科、洋务科,管卷室。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这反映出列强在华享有

    A. 最惠国待遇

    B. 司法豁免权

    C. 领事裁判权

    D. 关税自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

    A. 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B. 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

    C. 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

    D. 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古罗马人已经意识到抽象的普遍的法律在应用于具体的案例时必须考虑具体的情况,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法律的公正。在执法过程中罗马城市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作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这说明

    A. 司法实践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

    B. 罗马法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C. 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的必然性

    D. 罗马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党。由此说明当时

    A. 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

    B. 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

    C. 布尔什维克政党获得了执政地位

    D. 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 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 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

    C.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 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27年9月中共中央的一项决议中指出工农暴动要在“左派国民党旗帜之下”进行,而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明确指出“党的主要口号就是苏维埃”。对这一重要战略口号的改变,认识合理的是

    A. 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 说明党组织思想混乱的状况

    C. 体现了对俄国革命道路的照搬

    D. 反映出党独立领导革命的方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A. 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 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 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 奉行国家利益至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枢。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

    B.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C. 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

    D. 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某版本历史教材在描述近代西方某部宪法时,这样写道:“内阁起初由总统任命组成,后来改由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它对议会(参议院)负责。”“这部宪法体现了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材料中的宪法最有可能是

    A. 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

    B.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 美国1787年宪法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题文)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A. 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 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C. 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道光帝曾下达如下谕旨:一、烟价在广州已付,军费和商欠不准赔;二、平行礼可以通融;三、香港“暂行赏借”(不是割让),闽、浙沿海暂准通商,但不许长久居住。该谕旨表明清廷

    A. 认可增开香港岛为通商口岸

    B. 坚持通过朝贡贸易与英国通商

    C. 拒绝《南京条约》赔款要求

    D. 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受到冲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自罗斯福新政以来,面对联邦政府在国计民生各项事务中的影响且益加深,比如:组建规模庞大的联邦官僚机构,进行种类繁多、耗资巨大的联邦资助项目,以至于有些美国政治学者惊呼:“旧的联邦制已经死亡了。”这表明美国

    A.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B. 三权分立的机制遭废除

    C. 联邦政府权力扩大

    D. 地方政府丧失了自主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题文)1702年威廉去世,玛丽的妹妹安妮继承王位,她讨厌辉格党,出于个人的好恶把大批辉格党人解除职务,代之以托利党人担任要职。这表明

    A. 君主立宪制遭到破坏

    B. 政党政治尚未形成

    C. 国王仍有独立的行政权

    D. 责任内阁制已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题文)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宋代

    A. 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

    B. 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

    C. 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

    D. 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题文)1912年《清帝逊位诏书》写道:“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反映了《清帝逊位诏书》

    A. 有利于加速南北和谈的进程

    B. 确保了中华民国的领土完整

    C. 一定程度遏制民族分离主义

    D. 实现了“五族共荣”的理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题文)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 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

    B. 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

    C.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D.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下图为1954年第9期《人民画报》封面,展现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正在讨论宪法草案的场景。由此说明

    A. 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

    B.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

    C. 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题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A. 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 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 “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题文)下表是《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年份

    贵族阁员

    非贵族阁员

    1832—1866

    64

    36

    1867—1884

    35

    23

    1885—1905

    40

    29

    1906—1916

    25

    26

    1918—1935

    25

    82

    A.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

    B. 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 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

    D. 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题文)巴黎公社使无产阶级“社会共和国”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共和国的“社会性”在于:废除了常备军,而代之以武装的人民;警察也被立刻免除了政治职能,而不再是中央政府的工具。这表明巴黎公社成立的伟大意义在于

    A. 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

    B. 清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色彩

    C. 创立了人民自治的政治模式

    D. 实践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美国政府提出了两项计划:一是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一是援助亚非拉地区的“第四点计划”。其中1948至1952年向西欧提供了131.5亿美元;1950—51年、1952、1953年分别向亚非拉提供了3900万美元、1.27亿美元、1.45亿美元。其目的是

    A. 防止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B. 帮助西欧和亚非拉各国发展经济

    C. 与苏联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D. 与苏联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对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A. 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 两极格局已被打破

    C. 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D. 世界格局已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2015年12月下旬,美国公开了1959年核攻击目标。列明了一旦与苏联交战,美国携核弹的轰炸机可能攻击的目标,标注了苏联、东欧和中国领土上的目标数量和类别。这份文件是目前美国解密最详细、最全面的核目标清单。它反映出

    A. 美苏力量对比美国处于劣势

    B. 美苏全面对抗,世界饱受核战争威胁

    C. 两极对峙格局带来“热战”的危险

    D. 美国一直奉行与中国敌对的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 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 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C. 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 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因为如果有价值之人发言并且担任议事会成员,这对于和他们同样的人会有好处,但对大众却没有好处。现在任何人只要愿意就可站出来发言,当穷人发言时,他就会寻求他本人以及和他相同之人的利益。……他们(雅典人)认识到尽管穷人无知而贫穷,而有价值之人出色而智慧,但前者的好意要比后者的恶意带来更多的益处。这样的方式也许不能建成理想的城邦,但却非常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该观点

    A. 肯定了雅典的直接民主制

    B. 指出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C. 奠定了代议制的理论基础

    D. 说明了其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 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十七部首东西两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议事听讼,选官聚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

    ——摘编自(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以前曾被(法国)君主体制视作奇闻的美国各项创制,应当成为共和政体的法国的学习对象……美国社会呈现的画面覆有一层民主的外罩,透过这层外罩随时可以看到贵族制度的遗痕。

    ——摘编自(1848年)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夺的自由。

    ——摘编自(1958年)中国历史教科书《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  (美国政体)意味着一种有限的政府,即政府只能拥有和行使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能为人民同意的目的去施政。

    ——摘编自(1996年)美国法学家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外交事务》

    根据以上一则或多则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单极加多极世界对美国政策将产生下述影响: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第三,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与欧洲保持良好合作是消除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所患的孤独症的良药。

    ——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

    材料二在当前的国际政治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团结起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的夭折和美国多次企图在联合国通过谴责中国人权的决议遭到失败都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政治多极化应该把这些力量都考虑在内。政治多极化的真谛应是:世界是丰富、复杂和多样化的,世界上的事只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

    ——张毅君《全球化与多极化、单极化、美国化》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亨廷顿的国际格局观,并概括这一格局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与张毅君对国际格局认识的相同之处。

    (3)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国际关系格局特征。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特征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