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3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3 题
  1. 17—19世纪,英、美、法、德先后走上政治民主化道路,其主要共同点是

    A. 议会成员均由选举产生

    B. 国家元首均有实权

    C. 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

    D. 议会均拥有立法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汉朝的刺史

    B. 宋朝的通判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

    A. 公民的身份特权

    B. 公民的义务责任

    C. 公共事务的意识

    D. 参政议政的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史记•殷本纪》说,商王之继统,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史记•宋世家》也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这都体现了

    A. 严格的等级序列

    B. 禅让制的被取代

    C. 血缘纽带的强化

    D. 王位世袭的混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礼记》中讲,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毙”,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对于“死”的不同称谓体现了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汉高祖时丞相对皇帝敢于直言不讳,惠帝时丞相无所事事,惠帝婉转表达不满也遭到了“陛下垂拱,参等守职”的申诉与抗辩。文帝幸臣对当时的丞相礼意怠慢,丞相则直接对文帝表达了不满。以上这些信息主要体现了

    A. 汉初政治局势呈现混乱的局面

    B. 中央集权面临着较严重的危机

    C. 皇权与相权权力分配存在矛盾

    D. 中朝制度的实施导致丞相不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贾谊《治安策》:“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贾谊的这番言论意在

    A. 加强中央集权

    B. 集中皇帝权力

    C. 警告封国诸侯

    D. 变封建为郡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国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发生于

    A. 汉代匈奴侵入山西

    B. 唐代吐蕃入侵河西

    C. 宋代西夏入侵陕西

    D. 明代蒙古入侵河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同时又重用司礼监宦官,并给予宦官“出使、专征、监军”等大权,与内阁的权势相抗衡。明成祖此举

    A. 表明皇权渐趋衰弱

    B. 意在加强君主集权

    C. 促使内阁取代六部

    D. 造成首辅权力失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中国古代的某类官员,他们都是对皇帝不附和,总是对皇帝所有决策政事表示异议。其实这本就是他们的天职,也是他们升迁的途径。”材料中“他们”是指

    A. 太尉   B. 谏议大夫   C. 刺史   D. 御史大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在西方,权利概念形成于罗马私法,希腊人还没有权利观念,他们所谓公民权,只是指公民资格或身份而言,还不是一种个人权利。“公民资格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分享什么。这很像是处于一个家庭成员的地位”。为了拥有这一资格,公民需要承担的义务是

    A. 出席公民大会并参与辩论

    B. 自备武装服兵役

    C. 出席民众法庭的审判活动

    D. 定期缴纳农业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雅典公民在行使民主权力的过程中遇到有争执时,禁止公民保持中立,他必须随一派竞争,否则将被剥夺其公民的权利。这说明

    A. 公民之间不允许争执存在

    B. 城邦鼓励派别之间的竞争

    C. 法律不能保护公民的权利

    D. 雅典民主限制了个人自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按照罗马法的规定,人人都有当选官员的机会。但是衣食无告的平民,即使被选上了,也不能枵腹(空腹)从公。这从本质上说明

    A. 古罗马的社会成员地位平等

    B. 古罗马的平民阶级地位低下

    C. 罗马法实际上维护平民利益

    D. 罗马法实际上维护贵族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公元前367年,罗马通过法案:所有债务的已付债息折作本金计算,尚欠部分分三年偿清;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500犹格;取消军政官,重选执政官,两执政官之一必须由平民担任。该法案的通过

    A. 表明贵族已经失去制定法律的主导权

    B. 是平民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体现

    C. 军事斗争已不是罗马政治的重要任务

    D. 平民与贵族在共和国的政治地位一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要让世袭的王权过渡到民选政体,可用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先对王权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再逐步取消它的特权,最后使人民一步一步地习惯于即便没有王权的帮助也能生活。”符合这一描述的国家是

    A. 古希腊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经过19世纪三次议会改革之后,英国基本上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而一直到1918年,议会才通过法案,给予妇女选举权。1928年,妇女选举权的年龄资格才与男性相同。这主要反映了英国民主建设中

    A. 议会成为主要推动者

    B. 过于保守而成效不大

    C. 不断改革而逐步完善

    D. 男女平等是追求目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美国大选之日之所以放在秋天11月第一个星期二,最初是为了等美国人民先把一年庄稼收割完毕,临出发前的星期日上午还要进一次教堂再去距离最近的一个投票地点投票。这种惯例的形成从农业社会至今未变,这体现了美国政治

    A. 历史的传承性

    B. 重视人民权利

    C. 联邦至上原则

    D. 僵化不得变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道,“美国的行政结构既不是逐级分权的,也不是中央集权的。它在行使时不为人察觉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此。虽然行政权存在,但是不知道它的代表在那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A. 美国政体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 美国的行政权在三权中权力最小

    C.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互对立

    D. 美国的行政权代表不为人民熟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875年法国制宪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时各派争执不休,共和派议员瓦隆提出一项修正案:“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绝对多数进行,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该修正案以353:352票获得通过,以迂回的方式肯定了共和制度。这反映了

    A. 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   B. 各派别间有斗争有合作

    C. 共和派内部的团结合作   D. 共和制度最终得以巩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从1640年革命爆发以来,经过了几次反复曲折,终于在“光荣革命”时找到了一个新的重心。以后的英国历史就以这个重心为新的起点,以徐缓渐进的方式向前发展起来。这里的“新起点”指的是

    A. 《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 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 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A. 建立联邦制并实行分权制衡

    B. 总统和议员实行任期制

    C. 建立总统制并确立共和政体

    D. 确立两党制并轮番而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意义是

    A.确保民主政体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B.保证所有民众的利益不受侵犯

    C.公共权力的使用应以社会共同体的同意为基础

    D.代议制实现了议会和国王集体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历史有什么用?》中引用了比利时历史学家皮雷纳的一句话:“如果我是文物收藏家,眼睛就会只盯着那些古老的东西,可我是个历史学家,我热爱生活。”由此可知布洛赫认为研究历史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

    A. 局限于历史的情境中

    B. 关注原始文物的价值

    C. 具有理解生活的悟性

    D. 只注目现实世界即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斯图亚特王朝前期(1603—1688年),依托于枢密院而设立的“外交委员会”,是一个完全依附于君主、辅佐君主处理外交事务及其他重要国务的秘密机构。由于会议地点在王宫密室之中,而所议国务又颇为隐秘,故“外交委员会”又被时人称为“密室会议”、“内阁会议”或“内阁”。到斯图亚特王朝后期,即1689—1714年间的威廉三世与安妮女王统治时代,内阁已成为一个公开的、合法的政治机构,并事实上承担着中央政府的职能,这标志着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据材料二,指出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内阁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政治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帝国宪法以北德意志联邦宪法为蓝本,保证了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专政;帝国的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大权独揽;首相是帝国唯一大臣,总领政务,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立法权虽然属于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但是议会的实际权力很小——唯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

    ——孙炳辉等编著《德国史纲》(1995年版)

    第一,新建立的德意志帝国是各种力量妥协的产物,宪法既要照顾到德国人民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愿望,又要考虑到各邦的利益,因此,该宪法在行政结构上体现为联邦主义。第二,新建立的德意志帝国传承了普鲁士模式,在政治体制上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是一个用议会装饰着的君主专制国家。

    ——齐世荣主编《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2005年版)

    这是一个融分治与统一、传统与现代、专制与民主为一体的政治混合体,体现了俾斯麦既保守又面向现实的政治手腕。

    ——孟钟捷《德国简史》(2012年版)

    根据以上关于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我国史学界对该宪法研究观点的演进趋势,并指出影响这一研究的因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收揽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打击门阀贵族,提拔普通地主做官,大力求访人才,除了经常督令朝臣推荐才能以外,还允许官吏和一般人自荐人才。对于有些不称职的官员,予以黜退,甚至诛杀。武则天在朝堂设置铜匦,奖励官民上书言事,对于“民间善恶事,多所知悉。”在武则天统治的五十年中,户口增加得很快。武则天在巩固边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为了对吐蕃作战的需要,唐在鄯州、甘州、凉州一带兴置了大量的屯田。武则天时,甘州、凉州的屯田连岁丰收,所积军粮可支数十年。这为唐打败吐蕃,收复龟兹、碎叶、于阗、疏勒等安西四镇积累了物质基础。

    ——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整理

    (1)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朱德,1886年12月1日出生于四川,幼年入私塾,在塾师的影响和启蒙下,开始接受革新思想。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使他萌发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1909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加入云南新军。1915年他参加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开始成为川滇军界人人皆知的名将。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朱德逐渐认识到有必要学习俄国。1922年,为寻求革命真理,他放弃了高官厚禄,离开云南,来到上海,拜访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向他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陈独秀认为像他这样的旧军队的高级将领,要参加共产党,必须经“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拒绝了他的请求。朱德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决定到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去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同年11月,在柏林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德“将自己的一生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朱德“逐渐认识到有必要学习俄国”这一思想转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