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0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0 题
  1. 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

    A. 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B.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 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

    D. 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政府官员会指导集体农庄的农民具体种什么、何时种、施多少肥、何时收割等,但统计收成(见下表)时,结果却不令人满意。这主要是因为

    类别

    土地面积占比

    粮食产量占比

    集体农庄

    97%

    75%

    私人土地

    3%

    25%

    A. 农民丧失生产分配自主权

    B. 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

    C. 集体农庄机械化程度偏低

    D. 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代英国国王财力不足,这在宫廷服饰上有明显的表现,1691年英国史学家盖伊·米吉这样写道:“英国宫廷内服饰朴素文雅,谦虚内敛,让人觉得之前的英国人那般模仿法国人的着装,是相当愚蠢的。”导致英国王室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的展开

    B. 英国国教建立

    C. 君主立宪制确立

    D. 受到法国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6.9%的速度递增,到1926-1927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苏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政府

    A. 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B. 普遍建立集体农庄

    C. 全面推行余粮征集制

    D. 在农村实行粮食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反映了宋代

    A. 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   B. 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

    C. 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   D. 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体”、“用”范畴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这反映出

    A. 中体西用已被彻底抛弃

    B. 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D. 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表是1576—1602年由菲律宾运到中国某物品的估值统计表,该物品最可能是

    时间

    1576

    1586

    1596

    1602

    估值

    30万比索

    50万比索

    100万比索

    200万比索

    (注:比索是一种主要在西班牙殖民地国家所使用的货币单位)

    A. 玉米

    B. 茶叶

    C. 鸦片

    D. 白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马丁·路德的亲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两者都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B. 后者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

    C. 两者斗争的形式基本相同

    D. 前者反封封建的力度更彻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对外宣传是国家塑造海外形象,推进外交政策的重要方式。太平洋战争期间,罗斯福总统专门成立了美国官方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美国对日宣战后,战争信息署在中国相继设立了重庆、昆明等八个办事处,通过报纸、图片展、电影和广播等媒介,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把美国描绘成“自由民主的典范”、“国际主义斗士”和“中国人的忠实盟友”。20世纪40年代,当大部分中国民众对美国和美国人尚无清晰概念时,战争信息署在形成中国人的“美国印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一摘编自王容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塑造的美国形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决策者在华塑造正面光辉的“美国形象”的原因。

    (2)抗日战争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做了哪些不符合其塑造的“美国形象”之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第一次在鸦片战争后,主要围绕“中体西用”论进行;第二次在甲午战败以后,宣扬“西体中源”;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三次文化反省的“西体西用”论,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但也刺激了现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开端于1928年的文化反省则因规模不大,后又爆发了华北事变,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就此结束。

    ——摘编自李晓语《钱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材料二  约翰·密尔说,英国人“生而自由”。这指引着英国把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看做是“自由”的传统,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英国人极为尊崇经验的理性思维使他们追求政治的实际内容而并非形式。他们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推动了纺织业的近代化和经济的自由化。但英国尊崇传统的风尚也阻碍了后期的革新。如钱乘旦所言。“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却相对困难。”

    ——摘编自吕文辉《浅析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不断反思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英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取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百日维新”和“新政”比较

    “百日维新”

    清末“新政”

    甲午战后,列强纷至沓来,光绪痛感国事危艰,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画上了黑色休止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设立制度局,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旧机构,裁撤冗员,提高行政效率。保护和奖励工商业,设立农工商机构,编制预算决算。裁汰旧军队,训练新式海陆军。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派人出国留学。建立法律制度等。

    庚子国变后,慈禧太后恐民心丧失,统治难以为继,于1901年1月,颁布上谕,实行改革。五大臣出洋、仿行立宪、皇族内阁接踵而至。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新政终究“花开不复久”,走到了尽头。“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整顿吏治。提倡和奖励私人资本办工厂,承认私人财产合法。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改革军制。废除科举,设立新式学堂,提倡出国留学,颁行癸卯学制。编纂新法典,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仿效西方建立司法制度。

    从材料中提取“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