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命题作文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名著阅读 1 题,句子默写 1 题,诗歌鉴赏 1 题,课内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风骚(sāo)   凝望(níng)   佝偻(gōu)    亵渎(dú)

    B. 惊骇(hài)   游弋(yì)     劫掠(nǜe)  筵席(yán)

    C. 恣雎(zì)    嗤笑(cī)     栈桥(jiàn)     箴言(zhēn)

    D. 停滞(chì)   豢养(huàn)    绾发(wǎn)   汲取(x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制裁     遵循     眼花缭乱     根深缔固

    B. 脏物     濡养     李代桃僵     相得益彰

    C. 赞誉     秘诀     鸠占鹊巢     断章取义

    D. 绸缎     冠冕     前扑后继     自惭形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先生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人的救济粮,这种不受嗟来之食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B. 投票的结果一出来,众人都傻眼了,面面厮觑,就连当事人杨林也没预料到会是这个结果。

    C. 他的作文写得很风骚,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而堪称一绝。

    D. 家教家风如种子破土,不可见却有千钧之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排列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与辞賦、律诗、词曲等诸多传统文体相比,对联在现代生活条件下依然保持旺盛的活力。

    ②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③随着对联试题进入中高考的语文试卷,对联文化越来越受到教学界重视。

    ④它是由汉字音、形、义特性发展出来的独特文体。

    A. ①④②③ B. ②④①③ C. ③①②④ D. ②①④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推举、讨论、表决等一系列程序,我校新一届学生会人选顺利产生。

    B.随着“复兴号”高铁最高时速提至350公里,标志着我国高铁技术已达到世界顶峰。

    C.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D.央视《朗读者》深受观众好评,是因为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辞“令”表示敬重,如“令郎”是对别人女婿的尊称,“令爱”是对别人妻子的尊称。

    B.阅读别人的文章称“拜读”,别人对自己的重视为“垂青”,请对方批评指正字画为“雅正”。

    C.我国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九十耄耋等。

    D.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其中“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作文

    怀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同学们叩开了初中这扇神奇的门扉。你会发现你开启了一片新天地,你正在体味着一种与过去不一样的生活。它是报名前父母,亲戚口中描述的样子吗?它是你小学毕业时憧憬中多姿多彩的生活吗?它是“三点一线”的重复还是“痛并快乐"的交织呢?

    现在,就请你以“不一样的初中生活”为题, 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请完成下列任务。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和张宝艳夫妻的颁奖词让人眼前一亮,其创作灵感来源于《诗经》《宋词》等国学经典。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到成长所需的养分。

    (1)(识国学)按要求填写书名。

    国学经典不仅有《诗经》《宋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赞国学)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读经典丰富人生

    下联:________________

    (3)(荐国学)你的同学小杨打算在中考结束后多看电视剧和流行网络小说,你将如何说服他多读一些国学经典著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他慢慢的掏出了手枪,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他把枪放在膝盖上,狠狠的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懦弱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意义而充实。”

    文章节选自____________,文中的“他”是指____________,他在疾病缠身、丧失战斗能力的艰难处境下,内心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节选部分表现了他由绝望、动摇到 ____________的心理历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按要求默写诗句。

    (1)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2)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5《沁园春 雪》的主旨句____________。

    (6)诗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无题》一诗,完成小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2.谈谈你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古今传诵原因的理解。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课内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非丝非竹 无丝竹之乱耳 B.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C.野芳发而幽香 舜发于畎亩之中 D.锦鳞游泳 滁人游也

    2.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夫”读为“fū”)

    B.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香)

    C.泉香而酒洌 (洌:清洌)

    D.伛偻提携 (伛偻:驼背,指老人)

    3.翻译下列句子。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底4期B,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上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和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2.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尽管《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作者对此持赞赏的态度。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引发的最大争议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缺乏关联性,且主题隐晦。

    C.“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两点:进行国家主义(家国意识)的教育;矫正快节奏、粗鄙的现代生活。

    D.作者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文人气质几乎消失殆尽。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主要运用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电视节目应当发挥教化的功能。

    B.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人们对‘舌尖’的评价”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引出议题。

    D.文章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珍惜“舌尖”的文人气质。

    3.第③段用什么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小扇轻摇的时光

    放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回乡下住几天。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种一些。待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在地里静静地躺着,十分诱人,专等我回家来吃。

    天气炎热,我懒在空调间里怕出来,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眼看着假期已过一半了,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母亲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你再不回来,那些瓜果都要熟得烂掉了。”

    再没有懒下去的理由了。于是带着儿子,顶着烈日,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村里的人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亲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远远地就递过话来:“梅,又回来看妈了?”我笑着答应。就听到他们在背后说:“这孩子真孝顺,一点不忘本.”我心里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啊,只是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想念我的母亲看看,就被村里人夸成孝顺了。

    母亲知道我回来,早早地把瓜摘下来,放在井里面冰着——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母亲又把家里唯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他吹风。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母亲兴奋地说:“地里面结得多着呢,你多呆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好。”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

     母亲诧异地问:“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儿子不屑了,说:“大电扇算什么?我家有空调。你看你家连卫生间还没有呢。”

     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笑:“妈,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母亲没再说什么,走进厨房,去给我们忙好吃的了。

     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屋里,有些内疚地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里热坏了。”

     我笑笑,执意要坐在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望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过来的蒲扇,慢慢摇着。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恍惚间,月下有个小女孩儿,手拿小扇儿,追扑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着话,唠唠叨叨的,都是些让她怀恋的旧时光。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睡过去了。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能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记得,长得粗眉大眼的,干起活儿来,大男人也赶不上她。”

     “她死了。”母亲语调忧伤地说,“早上还好好的,还吃两大碗粥呢。准备去地里锄草的,还没走到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人啊!”母亲叹一声。

     “人啊!”我也叹一声。心里面突然警醒: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几回呢?暗地里打算好了:明天,是决计不回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天,好好把握这小扇轻摇的时光。

    1.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

    2.你对选文中加方框的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3.选文中加横线部分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4.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

    5.选文中叙写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