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情景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1 题,其他题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演讲辞作为演讲时的文稿,除了具有观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鼓舞听众的情绪和听众的共鸣。

    B. 在新加坡举办的首届“亚洲垂直城市”竞赛活动中,来自亚洲、北美和欧洲十个著名建筑学院的年轻学生,提出了他们对解决亚洲高密度城市发展带来的拥挤、污染等问题的未来构思。”

    C. 由于《古文观止》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自问世以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D. 电视剧《花千骨》中的杀阡陌是一个桀骜不驯、破坏力极大却率直坦诚的人,这类形象常常会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贤弟太客气了、愚兄只不过陪你走了一段远路,尽了些绵薄之力罢了,这点小事,又何足挂齿。

    B. 放心,此事包在兄弟我身上,等到你结婚那一天,花车、酒店等事情的安排,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C. 到了离别的时刻,张悦拿着李楠送他的照片说:“老同学,你送我的这张照片见证了咱俩的友情,我一定惠存。”

    D. 他虽拜在吴师父门下,却终日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过是忝列门墙罢了,这与俄国力士比武之事,怎能交付给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②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五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③班主任工作细致,学生们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思想活动,他都洞若观火。

    ④走近壶口瀑布,只见一股洪流直冲而下。轰隆的巨响,振聋发聩,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地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

    ⑤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的那首《哭诸葛》真是长歌当哭,让人潸然泪下。

    ⑥美国就有亨特兄弟哄抬银价而招致交易所限制措施惨遭滑铁卢的事例,所以,期货市场根本就不存在大户战无不胜的神话,小户亦不必存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无力感。

    A. ②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书院起源于唐代的民间书斋和朝廷整理经史典籍的官衙,是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宋代书院兴盛起来,与理学相结合,奠定了发展的学术基础与学养根基,基本上确立了讲学、藏书、祭祀、学田相结合的制度。明代书院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推广阶段,总体上是由先进发达地区向边远落后地区推进。清代书院大量普及,形成了从民间乡村书院、家族书院到官方支持的省城书院的全网络覆盖规模。近代书院的改革,目的是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强调现代与传统的一眯相承。但在西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冲击下和自身深刻的危机意识的影响下,改革变成了“争毁”。于是,书院改制成了学堂,产生了历史的断裂,传统书院的内在精神并未传承下来。

    书院首先要继承传统,要尊重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先哲们。书院又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程颐提出“天理”这个新儒学核心概念,打破了千余年来解释儒家经典的范式,具有极高的理论创新价值。有了这个基础,朱熹才能成就理学思想集大成的伟绩。传统不仅在于传承,也在于创新。没有传承,文化就如无源之水;没有创新,文化就如一潭死水。

    书院能自觉运用传统的反思意识与批判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精神孕育于夏商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宋代学者们不仅批判秦汉以来的政治,认为从无善治,也严厉批判现实科举制度和官学教育,认为纯为利禄而行。这种批判精神与反思意识,正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创建书院这种新型文化教育组织的驱动力。

    书院办学的另一个宗旨是求“为己”之学,为了成就自己健全完满的人格,这也可以说是书院建在山林之间的一个重要原因。书院讲学有严格的程式,书院讲学的程式与规定体现了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与尊重,对创造和传播文化知识的师长的尊重。书院的创建者们又忌讳文化传统僵化、书院像官学一样成为赚取功名利禄的工具。书院在先生讲学规范与生徒求学自主之间的平衡,使书院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因而焕发出无限生命力。

    当前的学校教育学科专业化,学问碎片化,学生只有专业知识,缺少人文关怀,没有很好的传道精神。又加上社会发展过速,物质刺激太强,权力诱惑太大,这些都会造成人丧失对自身存在的思考,追求知识,拼命学习,结果却完全忘记了自己应该学习什么追求什幺,纯粹变成了“为人”、“逐物”的工具,丧失了“为己”的目的。因此,传统书院的传道与为己相统一的办学宗旨,对于今天处理好为学做人的关系,仍旧是可以借鉴的。

    (摘编自郑明星《书院传统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院起源于唐代,是在民间书斋和朝廷整理经史典籍的官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

    B. 书院在宋代与理学相结合而奠定了发展的学术基础和学养根基,基本上确立了讲学、藏书、学田等相结合的制度,到明代得到很好的推广。

    C. 书院到了近代为了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彻底改制成为学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堂就是书院,但未能继承书院的传统。

    D. 书院在清代得到了大量普及,有民间组织的乡村书院和家族书院,有官方支持的省城书院,从而形成了全网络覆盖的空前的规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程颐打破了千余年来解释儒家经典的传统模式,创造性地提出“天理”这个新儒学核心概念,对后来儒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B. 宋代的学者们认为,现实科举制度和官学教育就只是教会人们追求功名利禄,所以他们不遗余力地创建书院这种新型文化教育组织。

    C. 朱熹在程颐的基础上取得了理学思想集大成的伟绩,说明传统文化的发展,只有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才能做到源远流长而又富有生命力。

    D. 书院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循环,根本原因在于书院既注重先生讲学的程式和规范,也注重生徒求学的独立自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院教育在强调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要求生徒做“为己”之学,即成就自己健全完满的人格,因此,书院大都建在远离喧嚣城市的山林之间。

    B. 书院讲学的程式与规定体现了对创造和传播文化知识的师长的尊重,这反映了古代师道之尊严,从传承和创新来说,师道尊严也有一定的意义。

    C. 现在的时代,物质刺激太强,权力诱惑太大,使得有些人丧失对自身存在的思考,传统书院传道与为己相统一的办学宗旨仍然值得借鉴。

    D. 当前的学校教育学科专业化,学问碎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专业知识,没有人文荧怀,更没有传道精神,远远不如过去的传统书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E.小说主要叙写了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情节起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主题鲜明。

    A. 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B. 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C. 小说除塑造老木这一形象外,还直接通过老木的言行刻画了一个与老木形影不离的阿黄的形象。

    D. 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感叹。

    2.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分)

    3.小说以“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结尾有什么好处?(6分)

    4.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10·17”世界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多贵认为,消除贫困并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财富多少,而在于执政者的责任感和决心,以及强大的调控能力,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6年时间减贫7000多万,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平均每月减贫100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艰巨。“为实现这个目标,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都铆足了劲,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系列政策,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特别指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手段,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各个措施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关联的,需要多种措施共同发力。”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说。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记者了解到,今年扶贫日前后,教育部等部门将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精确对准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摘编自新华社2015年10月17日讯)

    材料二:

    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公布了一组数据,意味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回看历史,以7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已经艰苦奋战将近40年;面向未来,到2020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对此,《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成绩“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归功于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改革方面做山的努力。”

    (摘编白2017年1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提问:现在很多人唱衰中国经济,您如何看待现在的中国形势?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去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现了平稳健康的发展。以下几方面特别突出:第一,经济平稳增长。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都在6.7%,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了6.8%。中国经济的总量大概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左右。去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占全球经济增量将近33%。第二,就业稳中有增。新增创造了1000多万的就业岗位,去年安排了新增就业人口1300多万。第三,千万人口脱贫。去  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12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放眼全球,可能中国是唯一能够做到的。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深度进展,为去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为今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也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夯实更好的基拙。

    (选自2017年3月5日中国网,略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五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以每年至少下降1200多万的速度稳步推进。

    B. 2012-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最少的是2016年,最多的则是2013年。

    C. 至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了将近一半,计划2017年脱贫人数仍在1000万以上。

    D. 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至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面实现脱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简要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关减贫与发展的演讲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解读,突出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决心和目标规划。

    B. 材料二着重介绍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有关扶贫、减贫的报告,附以外媒报道,突出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成因及其世界影响。

    C. 材料三采用访谈形式,如实报道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从新增就业岗位、脱贫人数巨大两个角度说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D. 在大数据时代,以上三则材料都充分利用了相关统计数据。以事实说话,不加任何主观评价,突出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E. 从以上关于扶贫、减贫情况的新闻,可以看出国家脱贫攻坚的决心,也可以看出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斐然成绩。

    3.如何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幕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这是一首仿拟同类题材的古诗面创作的诗歌.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诗十九首》,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

    B. 开头两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明净澄澈,春风轻柔温和,构画出一幅自然春意融融、人物心旷神怡的沐春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C. 在这美好的清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直到天明。良辰美最赏心乐事,四美并具,写足了“信可乐也”的情绪,也为后篇的抒情蓄势。

    D. 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酒出种种复杂的思绪;如此的美丽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

    E. 这首诗具有隐喻的意味,结尾处佳人发出的对世间美好事物难以恒常的感喟,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显见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仍然难忘世事,内心并不旷达超脱。

    2.“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崤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之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入图之。”

    鞠武谏曰:“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

    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B.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C.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D.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傅,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一职,太傅是太子的师傅,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B. 爵位,是中国古代帝王对亲族和功臣授予的称号。春秋时期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

    C.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东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D. 席,古时坐具,也可做卧具,用草或苇子编成。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避席”指起立让席,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国太子丹曾经在秦国做人质,从秦国逃跑回燕国后,因为自己做人质时受到侮辱而心怀怨恨,想报复秦国。

    B. 鞫武认为燕国在西边与韩、赵、魏三国结盟,在南边与齐国和楚国联合,在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然后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

    C. 田光认为自己虽然年轻时深谋远虑,勇敢沉着,但是现在已经年老了,精力消亡,所以向太子推荐了与自己交好的荆轲。

    D. 太子怀疑田光会泄露机密,这让田光觉得受到了侮辱,所以就在见过荆轲、完成太子嘱托后自杀身亡。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再别康桥》中写我与康桥离别时“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为国捐躯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评论“真的猛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内容连贯。

    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感情需要选择词牌,按照词牌决定韵脚。_____,对词的情感基调影响较大。一般来说,______,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韵字的开口度越小,音阻越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_____。我们在朗读、吟诵时,要充分尊重词的音韵搭配规律,注意字音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随着各地陆续将体育纳入了中考科目,并不断增加体育分值,初三的体育课开始受到各初中的普遍重视,学生锻炼的热情也高涨起来,体育成绩也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只有考试才是学校教育最有力的指挥棒。于是,有人提出体育也必须进高考,这样家长和学校才会真正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学校重视了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就能培养起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和运动机能。

    ①并非只有考试才是学校教育最有力的指挥棒。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在人类世界里,有着超越其文字本身的含义。人们往往用它来表达最纯粹、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我们内心最热切、最在意的期盼。

    十九大报告中,涉及“心”的词语约有数十个,如初心、核心、决心、衷心、心态、重心、放心、主心骨、心灵、民心、信心、同心、齐心等等。

    请从以上含“心”字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来表达你的看法,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