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8 题,其中:
基础知识综合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句子默写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对比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基础知识综合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信念是一座经岁月洗礼的山峰,永远耸立在坚实的土地A信念是一对受风雨chuí liàn的翅膀,永远áο xiáng于广阔的天空。人生没有信念,就会在前进的航程中迷失方向,生活就会变得步履蹒跚。生命需要信念,如同土地需要养分一样。其实,人生的道路难以  B  (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它布满荆棘,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看到希望、收获wēn xīn。传说中的夸父以近乎疯狂的执著与信念,用生命酝酿了一曲追求者之歌。

    人生如歌,信念如曲。愿信念伴随着每一个人的一生前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材料中A处应填的标点为:__________

    3.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B处横线上。

    B处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通城中学拟举行“坚定信念•不忘初心”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1)(从汉字中汲取正能量)活动中,同学们从中华汉字结构入手,发现将某些汉字拆开并加以联想可以有新的理解和人生感悟。

    如:选——走在前面的人,更有选择的余地。

    舒——善于取舍,乐于给予,才能安然快乐。

    请你从“拓”“劣”“教”三个字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实践中践行价值观)活动中,初二(1)班学生向同学们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做法,呼吁大家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昂扬向上的热情参与“文明校园”创建。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名著中获得新养分)“不忘初心”强调我们在经受各种挑战困难的时候不能迷失方向,不能被各种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模糊视线。请简述一个《红星照耀中国》中英雄“不忘初心”的感人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_。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

    (3)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5)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狐兔翔我宇。

    (7)《三峡》中侧面渲染山峰高俊,江面狭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赠从弟》中一问一答揭示松柏耐寒不凋,坚贞本性不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1.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对比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念无与乐者 (此句标一处)

    (2)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此句标两处)

    2.解释下面句加点中字的意思。

    (1)怀民亦未寝(______)

    (2)盖竹柏影也(______)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______)

    (4)虽兵阵相接(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4.甲文中“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术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术付出了一生。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为了给他补充点营养,家里养了一只母羊,他在下课后带着女儿放羊,父女闲聊着走过山间小路,那是他难得的愉悦时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远在美国的胡适把西方医生的最后诊断结果写信告知陈寅恪。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写此信。很觉悲哀。”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在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他在文末题诗: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柳如是别传》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1.文章题目说“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联系全文,说说他的一生是怎样奉献于学术的?请分点简要概括。

    2.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3.“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及作用。

    4.陈寅恪一生为学术而活着,关于治学,他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和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蒸饭匠

    李靖

    ①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的院子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大家赞不绝口,你一言我一语。“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烧。”我扒了一口米饭在嘴里,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A)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②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秘密。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见底的米饭掀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别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B)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土地松土那样自然。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

    ③第二天,我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孙家圩一带的人。问到他年龄,我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他说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蒸饭),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做出了名。除了农村里的红白喜事,还有教堂里的做礼拜。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最多的时候600人,每年圣诞节24、25号两天,他要蒸180斤的米。一个木桶最多60斤,从凌晨开始,一桶一桶地依次蒸,到中午11点半,准时开饭。蒸一桶米,“规规矩矩要两个半小时,”他说。老人当然有自己的章法。他说什么事都要有规划、讲原理。掌握了原理去做,才会做得好。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都是学问。

    ④此时,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院子里做菜的厨师,需要料理不同食材,煎炸烹煮,轮番上场;而78岁的老孙只面对一样东西:米;只用一个手法:蒸。这就是我感到最特别的地方。蒸一桶米饭,需要耗费的人工不小。别看他最后的成果就一样,但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

    ⑤老孙说他当了二十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曾经读过一整本《水浒传》给村里的瞎子听,至今他还能流利地背出许多诗词。他最不屑的,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人。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自学会计怎么算账、学习蒸饭怎么蒸得好,都是因为自己摸索出了规律。而规律来自于一样东西:实践。他也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践。写东西的人,只有经历了,才能写得好。练字也是一样,必须天天练。在老孙的说法里,什么都是“对称”的。对他来说,最对称的是个“人”字,也最难写。

    ⑥在我们交谈的三天里,爷爷葬礼上的哀乐和悲鸣声不断,一直是我们对话的背景。那场面是有点奇特的,在一位老者死亡的仪式上,和另一位老者谈论人生。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吧。专注去做好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下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也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转移我失去他的痛楚。我们俩就在这样一个悲哀的场合,找到了许多共鸣。

    ⑦走的时候,老孙收拾好自己的铁锅和木桶,放到了小三轮车上。我把小本子还给了他,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他说他看到我好学,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在爷爷的葬礼上,认识了这名蒸饭的老人。(C)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作为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1.文章以爷爷的葬礼开篇,有何用意?

    2.品味语言。

    (1)第②段中“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一句中的“干”字极富表现力,请品析其妙处。

    (2)试从修辞的角度,在(A)(B)两句中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3.文中的蒸饭匠老孙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概括其人物形象。

    4.除了写老孙,文中还写了葬礼上做红白喜事的众人和厨师,有何作用?

    5.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文末(C)处划线句的理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总是在羡慕别人,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却常常视而不见:幸福、坚强、快乐、自信、勇敢、爱心,澄澈的蓝天、温暖的眼神……只要用心去感受,你会恍然发现,原来,我拥有的也很多!

    请以“原来,我也有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半命题作文,请把文题补充完整后再写一篇记叙文;(2)不得抄袭试题中出现的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3)至少6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