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的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调取得领土。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这描述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观察题1图片,可以获得的信息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文明

    A. 采集、狩猎文明

    B. 农耕文明

    C. 海洋文明

    D. 游牧文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不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 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 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 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关于中央集权制度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史实

    推论

    A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

    奠定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西汉颁布“推恩令”

    儒学成为历代的正统思想

    C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明废丞相,权分六部,清设军机处

    加强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A. A

    B. B

    C. C

    D.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魏书》:(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地,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主旨在说明

    A. 徙居平城的必要性

    B. 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C. 文武兼治的必要性

    D. 移风易俗的必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

    ①唐与吐蕃的“和同一家”

    ②玄奘西行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一国两制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于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它的对手。”下列事件中,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 戚继光抗倭

    B. 郑和下西洋

    C. 哥伦布发现美洲

    D. 郑成功收复台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西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近代以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一直成为国人的梦想并为之苦苦求索。中国海军近代化开始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中华民国时期

    D. 新中国成立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图是某次战争的形势图,对于这场战争的危害描述正确的是

    A. 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 日本直接入侵中国获得巨大的利益

    C. 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资本输出

    D. 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898年,光绪帝按照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是

    A. 裁撤冗员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训练新式军队

    D. 开办新式学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服饰,自古受到中国人的重视,与人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密切相关。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统一着装。体现了

    A. 自由思想

    B. 专制思想

    C. 博爱思想

    D. 平等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美国某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 实现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 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日本仍有否认发动侵略战争历史真相,否认“南京大屠杀是不存在的”的声音。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评论此事件时指出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请你为此提供如山铁证

    ①幸存者的证言

    ②当年日本侵华老兵的证言

    ③文学作品中的记载

    ④屠杀现场遗迹

    ⑤当年的照片及新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中原、冀鲁豫等解放区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征集担架20万副,大小车88万辆,挑子30万副,牲畜76万头,总共筹运粮食达96000万斤。这段材料出现在哪一场战役中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79年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

    A. 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

    B. 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 使农业收入得到平均分配

    D. 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中记载:“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材料中的“这些原则”指的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独立自主

    C. 求同存异

    D. 不结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印度的男女青年纵使青梅竹马,相互爱慕,但如果双方等级不同,最终也不成眷属,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是历史上印度实行

    A. 《汉谟拉比法典》

    B. 种姓制度

    C. 人权未普及

    D. 佛教的规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民主法治是近代以来世界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下列对《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民法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英国从人治走向法治

    B. 《独立宣言》的发表使得美国摆脱殖民统治

    C. 《人权宣言》是拿破仑打碎等级制度的工具

    D. 《民法典》是为欧洲提供了制定法律的蓝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列选项对下图中史实共同特征的表述最恰当的是

    A. 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作出的回应

    B. 都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应变

    C. 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 都促进了政治改革取得了成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新式交通工具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加速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下列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的新式交通工具是

    A. 火车

    B. 汽船

    C. 飞机

    D. 飞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世纪中期,西方迈向工业时代的同时也伴随着工人斗争不断发生,他捣毁机器和罢工示威等,后来工人由单纯的经济斗争上升为取得普选权参与国家管理的政治斗争。促使这种转变的关键是

    A. 西方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B. 空想社会主义诞生

    C. 马克思主义诞生

    D. 斯大林模式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33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某国的领导人寄去一封信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端的人们的委托人。”据此可以判断收信人应该是

    A. 美国罗斯福

    B. 德国希特勒

    C. 苏联斯大林

    D. 中国蒋介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2013年2月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75周年纪念活动时,高度评价斯大林格勒战役说:“全世界命运在此决定!”。请问“决定”是指

    A. 斯大林格勒战役标志着二战进一步扩大

    B. 斯大林格勒战役制止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浪潮

    C.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欧洲战争结束

    D.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万隆精神、非洲独立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反映的主题是(   )

    A.亚非拉的奋起          B.拉美的独立运动

    C.冷战中的对峙          D.经济全球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富是民之本,强乃国之基。民族复兴,富强繁荣,始终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洋务派提出自强先“求富”,强调以“富”为基础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的主张……但因为企业受到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其生产规模、利润分割要听命于清王朝,带上了浓厚的封建性。企业能否发展,与封建势力的控制往往成反比。

    ——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然而人们殷殷向往、已在招手的建设机会很快丧失了,中国并没有出现随政治革命而来的“产业革命”。个中缘由,过去只强调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帝国主义没有支持南京临时政府,这是事实。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封建政治势力的破坏,革命党人非但没有能力制约封建军阀,反而一步步受到封建军阀的制约。胜利的辛亥革命推动了实业的发展,而随之而来的军阀统治和军阀混战,又窒息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按不变价格计算),农业和工业的增长量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征是明显的加速度。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流动性。中国发展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挑战美国经济主导地位,并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民主的国家发展模式。

    ——(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

    (1)根据材料一回答,洋务派为什么要“求富”?概括指出“求富”路上最大的阻碍因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一个“求富”企业。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并没有出现随政治革命而来的‘产业革命’”的原因。

    (3)对比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促使“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征是明显的加速度”的原因。举出一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工业成就。

    (4)材料四中,“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是谁?中国的“发展模式”指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科技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深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81年的世博会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博览会上自豪的向世界炫耀“荣光,无限的荣光”

    英国学者安德鲁•波特说:“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那将是世界大国命运的又一次兴衰消长。”

    材料二美国和德国的煤炭、钢产量变化表

    国家类别时间

    美国

    德国

    煤炭

    煤炭

    1870-1879年

    4900万吨

    38万吨

    4600万吨

    31万吨

    1910-1914年

    47400万吨

    2657万吨

    24700万吨

    1479万吨

    材料三1960年,日本政府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计划实施中,通过积极采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到1970年,日本人均个人收入年增长率实现了翻番。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电视机、微波炉、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消费比重加大。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四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2年增至6.1%。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有很大增长。如1977年与1946年相比,美国对欧洲的投资增长60.6倍,而同一时期对亚、非、拉的投资只增长5倍。……在1980年的国际资本总流量中,3/4以上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新的太阳”在哪一历史事件后出现的?

    英国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在这种变化导致了哪一灾难的出现?

    (3)日本消费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电脑”与计算机网络连接成国际互联网,从而推动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所述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5)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应该怎样应对科技发展的潮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