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0 题,其中:
单选题 17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7 题
  1.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

    A. 篆书

    B. 隶书

    C. 楷书

    D. 行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理性是激情的奴隶”——抱持这样的认识,形成于18-19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极大地丰富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下列项中属于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的内容是

    ①人的情感

    ②人的个性

    ③尊重自然

    ④宽容心态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卓尔不群的雅典,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其民主制的“得”与“失”表现明显。下列选项中属于其“失”的是

    ①公职选举

    ②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

    ③民众组成陪审法庭

    ④城邦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 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 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 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 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题文)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 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 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 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判决的不同目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以儒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