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 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

    B. 南京大屠杀惨案

    C. 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

    D. 重庆大轰炸惨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

    A. 鲁迅——《狂人日记》

    B.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C. 茅盾——《愚公移山》

    D.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00年10月11日,议和大臣李鸿章在俄罗斯军队的护送下,从天津来到北京,开始与西方列强谈判。与李鸿章此行相关的背景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与材料描述有关的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19年4月23日,为纪念新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我国在青岛海域举行了海上阅兵备受世界关注。我国海军近代化开始于(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皇帝座下同意,英国臣民及家人仆从,从今以后获准居住广州、厦门、福州府、宁波和上海的城市或镇,以进行通商贸易,不受阻挠和限制……”材料描述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打下了清王朝的大半江山……领导者内讧,加之清政府的围……最终以失败告终。”材料描述的是(   )

    A.林则徐查禁鸦片 B.太平天国的兴亡

    C.英法火烧圆明园 D.义和团反帝斗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西安事变爆发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

    A.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

    B.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

    C.开始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D.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后人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其“兴国之梦”体现在

    A.提出“自强求富”,创办汉阳铁厂

    B.提出“实业救国”,创办一系列企业

    C.提出“救亡图存”,进行维新变法

    D.提出“师夷长技”,掀起洋务运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史学家常把1916年至1927年成为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其主要依据是这一时期

    A. 帝制复辟

    B. 军阀混战

    C. 日本侵华

    D. 东北易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巴黎悲失火,怎比百年前。圣母犹能圣,圆明不复园。”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    )

    A.英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美英联军 D.八国联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839年,一位在广东的外国人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他所说的事件是(   )

    A. 戚继光抗倭 B. 虎门销烟 C. 太平天国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A. 废除科举制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创办福州船政局

    D. 颁布剪辫法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描述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国家地位非常低落”表现在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C.清政府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12年1月6日,《时报》发表了一幅名为《元宵庆贺灯》的漫画,其中一个灯笼上写着“总统万岁、共和万岁”。这是为了庆祝

    A. 同盟会成立

    B. 武昌起义成功

    C. 中华民国建立

    D. 新文化运动开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黄埔军校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创立的著名军校,为国共双方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它的校址位于

    A. 上海

    B. 广州

    C. 南京

    D. 北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毛泽东选集》写道:“由于国共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指的是

    A.中华民国创建

    B.黄埔军校创办

    C.北伐战争胜利

    D.抗日战争胜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日本学者伊豆公夫说:“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和投降,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绵延14年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起了决定性作用。”这场“民族解放斗争”的起点是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皖南事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宣传画可以代表政府或某政府组织的态度。下列宣传画体现的政治态度是

    A.踊跃参军,抗美援朝

    B.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C.联合英美,坚持抗战

    D.发动民众,支援北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对下列四副图片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全民族抗战

    B. 敌后战场的抗战

    C. 正面战场的抗战

    D. 第一次国共合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此后漫长的8年时间里,举国上下无论是何民族,是何立场,不论男女老少,不管身处何地,都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最终以热血和生命换来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材料说明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 国际援助

    B.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 全民族抗战

    D. 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43年,中国政府先后与美国、英国签署新条约,取消了近代以来美、英在华的许多特权,随后荷兰、比利时等国相继放弃在中国的不平等权益。这说明(   )

    A. 抗日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战争主动权

    C. 中国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D. 美英等国建立了公正的国际秩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材料强调了

    A. 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 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 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据资料统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共有96万人参军,此外还有民兵71万人,承担过运输等任务的民工超过1000万人次。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是

    A. 人民群众的支持

    B. 解放军战略战术正确

    C. 解放军作战英勇

    D. 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以下史实不能反映这种变化的是(   )

    A. 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 B. 落第举人王长益到京师大学堂报名

    C. 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教科书》 D. 滨州杜氏家族一门十二进士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尝试过种种改造的方案。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   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顾维钧曾回忆道:“以前我们也曾想过最终方案可能不会太好,但却不曾料到结果竟是如此之惨。”中国人民彻底清醒地认识到“公理难伸,强权未已”,爱国风暴汹涌而至。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钟轩理《五四精神与中国道路》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都有谁?

    (3)材料三中的“结果竟是如此之惨”指的是什么?由此而引发的“爱国风暴”以什么人为先锋“汹涌而至”?根据材料四,阐明五四运动的时代价值。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

    (5)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认识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以揭示历史发展的进程。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革命壮观而辉煌,一个个神奇而真实的故事,充满了智慧,扭转了革命形势,使革命成功成为现实。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走了整整28年。“日出东方”“军旗升起”“星火燎原”“力挽狂澜”“赴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朽的历史功绩。

    (1)材料一中与“军旗升起”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材料二   毛泽东尊重苏联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但不迷信苏联的经验,……他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是在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观点、新思想。

    ——据蔚力《〈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内容概要》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开始探索这条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材料三  陈云在1935年10月15日向共产国际报告遵义会议情况时就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与此同时,在长征途中和毛泽东一起劈波斩浪的一批领袖人物,也在这危难时刻的风头浪尖上经受了锤炼。”

    ——蒋健农《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遵义会议纠正了什么错误?这次会议具有怎样的标志性意义?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领导红军在长征途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军事胜利,请举出一例。

    材料四  如下图

    (4)材料四的图片反映的会议确立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5)从上述中国革命和实践的发展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中国历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因素有哪些?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与第一次合作在目的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二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恢复抗战前“一党专制,一人独裁”的局面,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较量。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随后,通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合法地位,领导人民当家做主。

    (2)材料二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的是哪一事件?“三年的军事较量”中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哪一军事行动?从材料看,通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特点。

    (4)通过对以上材料和问题的探究,请你写出从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得到的启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