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5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5 题
  1.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 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 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 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 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某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在超出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做决策”。与这一“错误”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 个人决策

    B. 直接参政

    C. 公民意识

    D. 法律至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 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 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 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 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 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49年(英国)国会废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这一决议从1850年开始生效……1840—1860年间,英国继续削减关税,许多商品的关税甚至被取消。……1863—1866年间,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的‘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网络。”材料反映了

    A.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 自由主义思想被多数国家接受

    C. 英国殖民霸主地位动摇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西周末年,幽王宠爱妃子褒姒,废掉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申后之父申侯联络犬戎举兵,杀了幽王。申侯起兵的理由应该是

    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 得民心者得天下

    C. 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D. 顺乎天而应乎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问题,政府实施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农业集体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A. 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B. 从海禁到实行闭关锁国

    C.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D. 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台湾作家李敖指出:“毛泽东精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就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活得顶天立地的精神……是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保国、保种、保教三重危机的挑战而激发出的勇敢的应战的精神,它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他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A. 说明毛泽东思想是台海两岸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

    B. 强调毛泽东思想是在国共合作过程中形成的

    C. 超越了台海两岸国共历史恩怨与社会制度的局限

    D. 说明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近代历史没有密切关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启蒙思想家们深信: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这说明

    A. 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B. 科学技术是走向理性的唯﹣条件

    C. 自然科学推动理性发展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下列能体现新文化运动思想核心的是

    A. “德先生”与“赛先生”

    B. “打倒孔家店”

    C. 提倡白话文

    D. 文化平民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作家周立波写于1957年的《山那面人家》讲述的是湖南农村一对青年男女的婚礼,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基本情况。以下情节(场景)有可能出现在此书中的是

    A. 男女同工同酬,参加人民公社的劳动

    B. 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

    C. 亿万农民庆祝三大改造的完成

    D. 报纸报道某地粮食亩产上万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某中学的四位学生在学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内容后,各自撰写了一篇关于20世纪50年代国际关系的小论文,下列选题中正确的是

    A. 论国际关系的一超多强

    B. 简论北约欧盟双东扩

    C. 浅谈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D. 小议两极格局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钱穆所指的历史时期是

    A. 秦朝

    B. 汉朝

    C. 隋唐

    D. 宋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上述说法

    A. 全盘否定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

    B. 主张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 认识到原有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D. 试图改变所有制形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今人只知道地下党通常都用化名,殊不知当年抗联战士的姓名也要保密,因为敌人一旦知道了姓名,家人都难逃屠杀。抗联战士大多以外号或号码称呼,因此抗联战士牺牲后大多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1941年记载的抗联将士阵亡统计只能用“不知姓名者”多少名、“全部壮烈牺牲”等登记。这反映了

    A. 残酷的斗争环境导致统计不准确

    B. 日伪对东北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C. 队伍是自发组成的,组织不够严密

    D. 抗联在东北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某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中,他们提到“欧共体的成立”“不结盟运动兴起”“日本经济实力增强”等关键信息。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

    A. 美国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动摇

    B. 世界两极格局的结束

    C. 世界“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班固《汉书》记载:“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沟)。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后稷始甽田,以二耜为耦,广尺、深尺曰甽,长终亩。一亩三甽,一夫三百畎,而播种于甽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其土以附苗根。”下列对代田法解读正确的是

    A. 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B. 是由个人推广的新的农业生产技术

    C. 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

    D. 是一种适应南方旱作农业区的耕作方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出现了一批触及尖锐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被称为

    A. 浪漫主义文学

    B. 现实主义文学

    C. 现代主义文学

    D. 解冻文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据1978年11月19日的《华盛顿邮报》报道:“仅1978年上半年,欧洲共同体对中国的出口比美国高3倍,日本对中国的出口比美国高5倍。”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美国经济实力已低于欧共体和日本

    B. 美国政府欲制裁欧共体和日本

    C. 美国政府要求中国对美扩大进口

    D. 美国希望扩大对华贸易是推动中美建交的重要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近代法国某一思想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 天赋人权

    B. 自由平等

    C. 社会契约

    D. 分权制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 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 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 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 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念起来很顺口,多与时事有关。以下某地曾流行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②踢得好,踢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③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④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A.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判决的不同目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

    材料二  从唐玄宗时期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中,可见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如绢行、布行、米行、生铁行、肉行、油行、果子行、靴行等等(见《房山石经题记汇编》)唐代的“飞钱”、宋代的纸币,明清的商号会票,清代票号、钱庄的钱票等异地汇兑也在一些地方出现。

    材料三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000万两白银,一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4)你是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