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A. 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 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 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D. 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表反映了中国早期的铁路工人斗争情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结果

    1912—1920年

    只是一部分人参加的斗争,大都是在被逼无奈或被教唆利用的情况下发生的,没有其他产业工人的声援

    1921—1923年

    罢工持续时间长,牵涉方面广、斗争复杂、组织严密,斗争策略娴熟和胜利成果(经济、政治诉求)全面

    A. 工人斗争由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

    B. 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C.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

    D. 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罗马法规定:并不是罗马法上所有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买卖契约的主体,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被排除在买卖契约主体范围之外。这表明罗马法

    A.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B. 注重当事人的行为能力

    C. 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D. 重视契约保护私有财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 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美国1787年宪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各州对其他州的公共法令、记录和司法诉讼程序应给予完全的信任和尊重。”第二款规定:“每州公民应享受其他各州公民所有之一切特权及豁免权。”这些规定

    A. 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B. 有利于黑人奴隶的解放

    C. 保障了地方各州的权力

    D. 有利于美国人口的流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学者指出:“中国较早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这就使得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像日本这样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引进了也无法运作。”该学者强调

    A. 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 日本缺乏实行科举制的经济基础

    C. 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与图片对应的说明正确的是

    A. ①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B. ②中出现“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是从商代开始的

    C. ③反映了唐代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艺

    D. ④反映了原始时代高超的彩陶技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汉至隋唐,弹琴的儒者多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琴者,禁也”和“以琴正心”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这表明

    A. 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

    B. 儒学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C.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 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面是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图。出现下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产生巨大影响

    B. 清末新政鼓励创办报刊

    C. 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

    D. 革命过程注重舆论宣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巴黎公社是在法国战败情势下的城市自治,今天很多法国人对这一事件还是肯定的,他们肯定的是

    A. 国际无产阶级斗争大团结

    B. 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尝试

    C. 暴力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

    D. 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69年.尼克松总统同法国领导人戴高乐谈及中国问题,并希望从戴高乐那里得到一些建议。戴高乐认为:如果美国开始发展同中国的关系,那么意味着中国将可能进入联合国。这会产生很大的国际影响,但是他不相信这会有什么糟糕的结果。这说明

    A. 法国极力阻挠中美关系改善

    B. 中美关系事关国际格局演变

    C. 中国崛起改变美法外交战略

    D.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石油价格由美元标注。这造成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反向运动的逻辑关系。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为油价上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由此可知,当时国际油价上涨的直接原因是

    A. 美元持续贬值

    B. “滞胀”现象的出现

    C. 石油危机的冲击

    D. 西欧、日本经济的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5年5月7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在给美国驻苏联大使威廉·布利特的电报中明确指出,德国重整海军军备虽然侵犯了美国的条约权利,但并不直接影响美国的利益。美国主要关注的是英、日等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军备。美国认为,欧洲大陆国家舰队的规模与英国的利益更为直接相关,因此,英国和德国海军之间的比例问题应该主要由英国自己作出决定。美国的支持态度无疑给了英国巨大的鼓舞。此后,虽然法国表示强烈反对.但英国仍于1935年6月18日与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德国海军军力同英联邦各成员国的海军军力比例为35:100;这一比例是永久性的比例,即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联邦各成员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有权拥有潜艇,且潜艇的吨位可与英联邦各成员国潜艇吨位的总额相等。

    ——摘编自程文进《美国对德国1935年重整军备的反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英法三国对德国重整海军军备的态度,并分析各自态度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德国重整海军军备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

    ——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1215年.英国颁布《大宪章》,重申王公贵族的封建权利和防止国王侵夺这些权利。《大宪章》宣布国王不可擅自征税,强调除传统捐税贡赋外,任何赋税的征收都必须得到以大贵族为核心的大会议的同意;国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大会议有权成立一个由25名男爵组成的常设委员会监督国王和大臣的行为。1238年,大会议的全体会议改称议会。13世纪中叶,平民代表(乡村骑士和城市平民)先后进入议会。议会成为制定法律的重要机构,成为各阶层同国王斗争、争取权利的合法工具。国王定期召开议会逐渐制度化。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在中世纪,议会的立法权实际上是不完备的。因为,法律的动议主要来自国王。1688年确立议会主权后,法律的创置权由议会控制。但是,国王仍然拥有法律的审批权。1703年,安妮女王最后一次动用否决权。此后,英国国王再也没有行使过否决权,议会完全确立了最高立法权威的地位。在中世纪,上院地位高于下院。但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打击,特别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下院的地位更加重要,重要的法案几乎都来自下院。1911年,一项议会改革法案规定,经下院通过的法案被上院否决后,只要在两年内连续通过三次便可以直接呈国王批准。这样,上院的否决权实际上只剩下两年延搁权。到1949年,两年延搁权改为一年,议案在下院重新通过的次数由三次改为两次,上院权限的下降使下院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定。

    ——摘编自《西方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社会晚期中英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议会立法权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的工厂工资改革延续了东北解放区公营企业从苏联搬来并最早开始推行的所谓八级工资制。和民国期间混乱的工薪制度的分等、分级不同,它在计算工资时首先按照行业技术的复杂程度和工人平均工作效率,由高到低划分八个工资等级,并制定工人技术标准,按照工人技术等级和工作好坏评定工资等级。由于标准明确化使得等级上升有了固定尺度,让一部分工人树立了“翻身”信心,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水平。

    为了体现产业之间的工资差别.各大区又确定了各产业的工资“等级”,产业所分类别越高,工资标准越高。根据国家要求,各区将重工业放在重要位置,将矿山、冶铁划为一类产业;机械制造、电力为其次;轻工、纺织则更低一些。政府实际是想改变民国时期产业的关系.体现了国家政策对产业工人水平施加的非经济力量。

    ——摘编自孙洁《1950年代工厂工资改革的利弊及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资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宋代诗人整体对屈原的关注,造成大规模对屈原的评价是以往任何朝代都不能相比的。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执著于屈原呢?……宋代诗人通过对屈原之死、之醒、之流放、之离骚的评价,来表明自己对生死、醉醒、贬放、诗歌的认识。宋虽立国未久,各种危机已暴露出来。这些都激起了士大夫的焦虑和社会责任感。中国历史上文官官僚制度在这时已经成熟,文人士大夫既完全依附于国家政权,又是这一政权的支柱,使他们更具有政治热情,并积极表现自己的欲望。

    苏轼在《屈原塔》一诗中盛赞屈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李觏在《屈原》一诗中却写道:“秋来张翰偶思鲈,满筋鲜红食有余。何事灵均不知退,却将闲肉付江鱼

    ——摘编自游筱《屈骚精神与宋代诗人心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诗人整体关注屈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诗人对待屈原自杀问题的态度,并作简要评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为了避免霹雳所造成的损失,遂发明了避雷针,其作用在于用微量的、局部的放电代替一次性的大放电。在探讨阶级社会的社会发展效益与积累能量的释放方式时,也存在一个“避雷针效应”。它指的是有些社会问题如能通过社会上层的争辩、斗争加以解决,人类为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就低:如果上层中的外壳过于坚硬,能量得不到释放,积累得多就要用大规模的、社会范围的一次性释放的方式;如果本民族、本国的外壳坚硬如钢铁.无论如何都释放不了能量,那就会招致外力释放的方式。在后两种情况下,人类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就会比较大。

    ——摘编自胡如雷《一个值得努力研究的重大史学课题——人类历史上的社会发展效益问题》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