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1 题,非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美国学者芬利指出,在雅典“国家的权力在理论上是不受限制的,没有任何行动或个人行动的范围是国家不能合理干涉的——只要公民大会认为这一干涉是正确的。自由意味着法律的统治和参与决策过程,而不是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表明雅典

    A. 国家权力制约个人自由

    B. 主张法律至上

    C. 公民大会保护个人权利

    D. 强调主权在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1 题
  1. 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 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C. 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

    A. 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 密切了中央与地方联系

    C. 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D. 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A. 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B. 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C.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 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关于百团大战,日军在记录中写道:共军“一齐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进行奇袭,炸毁铁路、桥梁及通讯设施。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这说明了百团大战

    A. 延缓了日军“南进”的速度

    B. 收复了华北广大的失地

    C. 增强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

    D. 迫使日本改变侵略策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61年,邓小平负责起草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企业对国家要实行“五保”:保证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由此可知,该条例的主旨是

    A. 减轻人民公社化带来的损失

    B. 调整企业生产秩序

    C. 阐明国家实施计划的必要性

    D. 优化工业经济结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一方面通过给予资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选举权,赢得了新兴社会阶层的忠诚;另一方面,成功地抵制了来自中下阶层的压力,令工人阶级的激进运动陷入孤立境地。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 民主政治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B. 工人的经济状况没有改变

    C. 工业革命的开展助推社会进步

    D. 社会阶层裂痕进一步拉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85年,欧盟委员会制定了盟歌和盟旗。盟歌采用欧洲人熟悉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盟旗以蔚蓝为底色,中间由12颗金星环绕成一个圆,“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这反映了欧盟委员会

    A. 采取宗教措施促进欧洲联合

    B. 努力构建欧洲文化认同

    C. 借用古罗马法宣扬法制精神

    D. 试图兼顾欧洲各国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21 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A. 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 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 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

    D.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由此可以推论

    A.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 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表: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表。推动下表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A. 清王朝实施银本位制度

    B. 政府镇压农民运动

    C. 民众对制钱需求量增大

    D. 白银大量流向外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在德才方面有严格要求。汉武帝时期,逐步实行“独尊儒术”,改革选士制度,开创太学。唐代推行“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宋太祖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并规定:“进士须通经义,尊周孔之礼。”中央设国子监,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孙。”据统计,宋朝书院共有203所。长江流域占74.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民办多于官办。南宋朱熹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唯生员不可建言”。“生员所作文章,不许妄行刊刻,违者治罪”。

    ——摘编自郭家齐《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科,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手工科,应加重视。中学以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大学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之知识技能为目的”。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191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教育相比,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制度有哪些发展,并加以简要评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川幕府为巩固统治,防止外部势力的侵入,从1633年起多次发布“锁国令”。1854年,美国强迫日本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日本国门洞开,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在推翻幕府统治后,明治天皇颁布一系列泽令,破除封建主义旧制度和旧文化,大力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人才发展新经济,发展近代教育及自主科技等。19世纪末,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二战后,日本经济几近崩溃。日本政府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过“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科技立国”等口号。1955年,日本由经济复兴期进入持续高速成长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据孙秀玲《一口气读完日本史》等

    材料提供了日本近现代国家发展的简要过程,蕴含了国家兴衰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其它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代刑罚制度的改革是汉文帝、汉景帝当政时期所进行的废除肉刑的活动,又称“文景废肉刑”。汉初统治者建立政权后,认为秦以“专任刑罚”、“重刑制民”的做法,使民生积怨,愤而反抗。因此,将“黄老之学”作为治国施政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采取轻摇薄赋、约法省刑、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据《汉书•文帝记》记载,文帝二年和十三年两次实行收“今年田租之半”,有时甚至“除民田之租税”,以至于“天下殷富”,百姓安居乐业。西汉初年的《九章律》虽然废除了秦朝的一些严刑峻法,但继续对犯人使用鲸、劓、斩左右趾等肉刑。文景之治时期,进一步革除了以上肉刑,接着废除“连坐收孥法”,坚持只惩罚犯罪本人,不株连亲属。后又废除“诽谤妖言法”,使皇帝能听到各种不同意见。

    ——摘编自孙光妍《论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背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于谦,明景帝统治时期的当权重臣。土木之变后,于谦坚决主战,加强防御,使明朝转危为安。1450年,大同参将许贵上疏主张与瓦刺讲和。于谦指出“和不足恃”,主张“选将练兵,养威蓄锐。贼若来侵,则相机而剿杀”。他告诫边将:“中国之驭夷狄,不论彼之强弱,顾我备之有无。”在防备瓦刺当中,于谦重点加强北京附近关隘的防守,放弃明初设置的东胜诸卫,使大同、宣府等关孤悬塞外。在严密防范的同时,于谦也主张对瓦刺采取适当的怀柔政策,“振之以兵威,抚之以恩信,所以折其强而结其心也。”恢复与瓦刺的通贡互市。1449年,贵州苗族起义。于谦派遣吏部尚书何文渊前往贵州宣布“朝廷恩威,赏劳土官土人。候西北胡寇宁息,另行计议”。1456年,湖广武冈州苗民起义,于谦即令右都御史王来等“调度官军,设法剿捕”,“不许顾望迁延,致贻害一方之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谦的边防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谦的边防政策作简要评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