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null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4 题
  1. 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

    A. 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

    B. 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

    C. 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D. 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塞提出,国家对经济调节的最好方式是计划化,所谓“法国式计划化”就是寻求一条中间道路,把人对自由的追求、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方向统一起来。马塞的“法国式计划化”

    A. 把“计划”定义为计划经济

    B. 是国家协调所有社会力量的发展方式

    C. 主张实行完全的市场调节

    D. 是对“滞胀”引发经济危机的反思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材料意在说明达尔文主义

    A. 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B. 成为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借口

    C. 推动了亚洲国家的社会变革

    D. 加快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进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据此可以推断美国

    A. 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B. 体力劳动者逐渐退出劳务市场

    C. 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

    D. 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问题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了第一部反托拉斯法,即《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但在随后的10年里,美国的工业垄断组织却从24家增加到157家,资金总额增加了近7倍。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 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B. 国会力图维护美国中小企业的利益

    C. 反垄断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D. 垄断组织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A. 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B. 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

    C. 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

    D. 美国电影不断摆脱政府控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 适应两弹一星的战略目标

    B. 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 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 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文中的“它”最有可能指

    A. 宗教信仰

    B. 启蒙思想

    C. 西方商品

    D. 民主制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

    A. 传承了商朝的统治体系

    B. 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C. 形成三类不同等级地位的诸侯国

    D. 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台湾学者许悼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A.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B. 君主专制和官员任期制相结合

    C. 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D.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A. 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   B.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 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宋代泉州港市舶司官员每年都要会同地方官去西郊的延福寺,共同为中外海舶的安全航行举行祈风仪式,祭海神通远王以祈求顺风。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佛教的祈福观念深入人心

    B.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

    C. 东南沿海社会影响力上升

    D.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A. 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B. 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 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明朝理学家王艮认为“百姓日用即道”。“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这表明王艮的思想

    A. 体现出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B. 有利于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

    C.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形成了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民法大全》编纂时参考了许多法学著作,罗马法学家从理论上探讨了法的本质,对法律做了精辟的定义,他们还担负着解释和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编纂合法证书、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这表明罗马法学家

    A. 注重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B. 重视罗马法在现实中的运用

    C. 热衷于法学理论的阐释论证

    D. 乐于担任罗马法的普及工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A. 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B. 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C.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 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针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严复主张“体用不二”,提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此主张的目的是

    A. 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B.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C. 完整系统引入西学

    D. 中西体用完全对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A. “价格革命”的影响

    B. “商业革命”的影响

    C. 意大利不重视技术革新

    D. 英法重视技术革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871年宪法作为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学者认为.作为一部“约定性的宪法”,不乏“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1871年宪法

    A. 赋予人民选举权

    B. 规定成立联邦制国家

    C. 限制了皇帝权力

    D. 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据学者饶斯基估算,1914-1934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2.5%。按此推算,1933-1953年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应增加1.63倍,而实际上这一时期只增加了28%。这说明

    A. 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共内战对经济影响不大

    B. 日本的侵略导致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转型

    C. 日本的侵略战争打断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D. 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中共创始人李大钊曾说:“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90%以上,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扪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此材料意在说明(  )

    A. 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是农民 B. 农民将是中国革命的最大障碍

    C. 中国革命必须铲除封建小农经济 D. 中国的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20年12月,列宁说,“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济建设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会落空”,也“不应该奢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的过渡”。这说明列宁

    A. 试图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B. 看到了当时经济政策的一些弊端

    C. 认为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机不成熟

    D. 在经济政策取舍上明显过于保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据统计:1950-1964年,西德、意大利和法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7.1%、5.6%和4.9%,而美国只有3.5%;1948-1962年,西欧在自由世界的黄金中所占份额从15%上升到44%,而美国已从71%下降到40%。这一现象的出现

    A. 表明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

    B. 表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C. 加剧了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渗透

    D. 主要和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2006年,《经济学家》周刊不仅把某两个国际组织比作“共享诸多内脏器官却有不同头部的连体双胞胎”,而且更称其中的一个组织为“美国和25个小矮人”。这两个国际组织是

    A. 世界贸易组织与亚太经合组织

    B. 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欧洲联盟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北美自由贸易区与“关贸总协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颇早,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授时颁历一直是历代君主的要务,北宋确定了西夏的附属地位后,宋真宗将新历和冬服赐予西夏。在元政府的支持下,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历法的优点,创立《授时历》。它所确定的地球公转时间比实际相差仅26秒。明朝建立后不久,政府对《授时历》进行了微改,并将其命名为《大统历》。清朝政府也将修改历法为头等大事,传教士汤若望参与制定的《时宪历》很快被颁布实行。

    ——摘编自张培瑜等《中国古代历法》

    材料二  民国建立之初,以新历(西历)为官方历法,行政机关、城市采用新历,乡村民间可依旧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继续推行中西(新旧)合历。1928年至1934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集中力量废除旧历。政府查禁旧历书、颁行新历书,取消“二十四节气”求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等;废止旧历节日,代之以新的纪念节日。此后,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成为商界主流。但在推行新历时,政府遇到了许多阻力,特别是禁过旧历年节的做法,遭到百姓的抵制。1934年后,政府不再干涉民众过旧历新年,也渐少提及“废除旧历”。

    ——摘编自左玉河《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旧历运动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西合历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其基本精神是彻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和阻力。有的群众对《婚姻法》持怀疑和抗拒的态度,认为《婚姻法》就是“离婚法”或“妇女法”,婚姻自由是败坏风俗;有的干部担心《婚姻法》会导致社会混乱,贯彻《婚姻法》时放不开手脚;婚姻登记在某些地区流于形式,在党和政府开展了宣传与贯彻《婚姻法》运动后,新民主主义的新型婚姻制度终于逐渐建立。包办买卖的封建婚姻制度被废除,自主婚日趋增多,蓄婢、纳妾、童养媳等落后的婚姻习俗几近绝迹,青年男女不再以对方的“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是以“能劳动、爱学习和思想进步”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婚姻纠纷和婚姻案件逐渐减少,民主和睦、团结生产的新家庭逐渐增多。妇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经济生产,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摘编自马翼《新中国成立初期贯彻婚姻法运动述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年《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困难和阻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的《婚姻法》推行的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一一《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