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纨绔(kù)     追溯(shuò)   赝品(yàn)    狷介(juàn)     鞭苔

    B. 犷野( kuàng)  模样(mó)     麾下(huī)    负笈(jí)      搭讪

    C. 憎恶(zēng)   狼嗥(háo)    桎梏(gù)     藐视(miè)     田塍

    D. 字帖(tiè)    镌刻(juān)   摒弃(bìng)   猛鸷(zhì)     不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革开放以来,艺坛上出现了满园春色、百花盛开的新局面。

    B. 中国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四个现代化进军。

    C. 历史悠久的人文遗址和巧夺天工的山川湖泊,都是公共资源。

    D. 老董坚持原则,廉洁奉公,群众称他为一尘不染的好干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实施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主要目的是规范高校办学行为,遏制招生中介伪造学历证书的欺诈行为而采取的一种管理制度。

    B. 一个地区要推动产业发展,应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切忌不可盲目发展第三产业,陷入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

    C. 通过阅读,我们不仅能与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对话,而且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

    D.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GDP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只占全世界的18%,现在已经达到15.2%,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李老师,听了您的课后,我有一些问题,希望您能为我耐心细致地解答。

    B. 这是我从老家带回来的土特产,东西不值钱,一点心意,万望笑纳。

    C. 愚兄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作为他的弟弟,我很为他感到骄傲。

    D. 不管是药品,还是保健品,你都不要随便服用,最好先垂询一下医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记事实与传记材料相互关联,但本质上却不是一回事。混同这两者,而不能够把它们丁是丁卯是卯地分开处理,是传记文学创作和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误区。造成这种现象关键的一条原因是,传记作者和研究者没有把传记的自主性放在首位,常常有意无意地用传记来为某个目的服务。梁启超就是个显著的例子。他在历史这个大框架里来论述传记,实际上明确地给传记内定了位置:传记不过是历史的一个分支。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有一章概论五种专史,而其中“人的专史”里,合传、年谱、专传和年表又不加区分地平行而列,各占一章。如果我们具体落实到他的“专传的做法”,并把其中的“孔子传的做法”作为个案,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对他来说传记材料的重要性几乎是压倒一切的。尽管梁启超声称“做《孔子传》的头一步是别择资料”,但实际上这也是他传记做法的最后一步。通观全文,梁启超丝毫没有跃过这头一步。他先讲如何别择孔子言行方面的资料和采取资料的原则。对于那些制造孔子神话的伪材料,梁启超不忍丢弃,建议收录在《孔子传》正文之外的《附录》里。在言的方面,他详细论述了六经里哪些部分可以入《孔子传》。至于选择的理由,他承认“也无标准,只好凭忠实的主观武断”。接着,他讨论六经之外拣取传料的标准。最后,他说:

    今天只讲别择资料的方法,其实作《孔子传》的最困难处也在别择资料,至于组织成文,如何叙时代背景,如何叙孔学来源,如何叙孔门宗派,这无论叙什么大学者都是一样……

    不难想像,在这样的传记做法指导之下写出的只能是《孔子学案》,而不是生龙活虎的《孔子传》。传记资料应有尽有,而传主个性了无踪影。究其原因,只看重历史学家的搜求参证资料的功夫,而忽略传作家点铁成金的写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传记事实的发掘和打磨无疑是关键的一环。

    “一个真正的传记作家”,乔治·圣兹伯里指出:

    “作为一名有造诣和才智的艺术家,他应该把所有这业材料在头脑里过滤,然后再呈示在我们面前,不是让我们只见树木,而是让我们看到一幅完整的画,一件作品。”

    圣兹伯里的话击中了保罗·缪里·肯道尔所说的“巨型传记”的要害。这类汇编式传记对材料细大不捐,收罗无遗,但它们充其量也不过是“传记的研究而不是传记”,因为它们“日益屈服于事实”。

    不可否认,“屈服于事实”的传记材料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国家传记词典》里的“培根”词条。我们能从中看到一板一眼的内容,有条不紊的秩序,五脏俱全的罗列,但是我们感受不到任何生命的气息。而奥卜锐的《简传》却不同。在他的笔下,培根有一副“蝰蛇的眼睛”。他的餐桌上必备“香草野花”,他心爱豪宅美院,俊奴靓仆,可他一旦在朝廷失宠,这些人都作鸟兽散……

    这里,传记材料和传记事实的分野判若云泥。那么,什么是传记事实呢?

    权威的论述没有直接涉及传记事实这个术语,但吉光片羽往往闪烁出难得的洞见。富有哲学眼光的普鲁塔克对传记里如何选择事实成竹在胸。在他看来:

    人的品德和劣迹并不总是体现在他们最杰出的成就里。相反,跟最大的围攻或至关重要的战役相比,不大显眼的行为,片言只语,一句玩笑却常常揭示出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选自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记事实与传记材料在本质上并不相同,所以在处理二者时,应区别对待。

    B. 梁启超声称做《孔子传》的头一步是别择资料,然而他也只做到了这一步。

    C. 作者鲜明地反对将孔子神话的伪材料和六经之外的资料收录在《孔子传》中。

    D. 传记写作如果只看重搜求考证资料而忽略发掘打磨,传主个性就会了无踪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梁启超做《孔子传》为反面例证,批评传记作者和研究者不把传记的自主性放在首位。

    B. 文章使用引用论证,引用乔治·圣兹伯里的话,指出汇编式传记细大不捐,只是传记研究而非传记。

    C. “屈服于事实”的传记材料也有其价值,它们往往客观全面、实事求是,比如《国家传记辞典》。

    D. 文章明确了“传记事实”的概念,即是对传主的个性起界定性作用的事实,尤其是传主最杰出的成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启超在历史的大框架里将传记当作历史的一个分支,而作者认为这必然丧失传记写作的自主性。

    B. 虽然普鲁塔克对传记写作中如何选择事实成竹在胸,但作者只是把他的意见作为参考却不置可否。

    C. 收录制造孔子神话的伪材料,作者认为这样做使本该生龙活虎的《孔子传》变成了刻板的《孔子学案》。

    D. 比起《国家传记辞典》,作者更欣赏《简传》中的培根形象,因为它更富有生命气息,血肉丰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研究者的足迹

    张冠生

    1997年的春天,费孝通先生在专题调查太湖水资源的污染、治理和开发问题的行程中,访问了江苏宜兴。他走进紫砂村村民顾秀娟家,坐在工作台一侧,饶有兴趣地观看紫砂壶的手工成型过程,眼光随着壶的旋转,流露出了由衷的羨慕。现场非常地安静,费先生压低了声音问道:“你收不收徒弟啊?”顾秀娟答道:“收过好几个年轻徒弟,现在他们都可以自己去干了。”费先生又问:“你收不收老徒弟?我想学。这工作多好啊!”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费先生说的是真心话,他这一生都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临走时,主人请费先生在刚刚制出的壶上留字纪念。费先生一笔一画地写道:“陶然忘机。”

    1998年冬,在深圳迎宾宾馆,费先生拿出了新出版的《行行重行行》(续集),送给前去看望他的深圳市长。市长翻阅片刻,问道:“费老,您书里的这些例子和数据都是从哪儿来的?”费先生说:“都是我走到实地一点一点问出来的。我的老师遍天下啊。”在费先生外出做实地调查的一次次座谈会上,许多地方领导和基层干部都听他说过类似的话,“我现在老了,没有学校肯收我这个学生了。我只好出门找老师,找农民,找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很多新事情,我不知道,他们知道,我只有向他们请教”正是这样一种精神,费先生才获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费先生的请教,让农民觉得亲近可敬,也曾使那些平时不够深入基层生活的干部陷于尴尬之地,与他比起来,他们所做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一次,一位县级官员对费先生讲起当地用地窖储藏、实现水果保鲜的事。费先生问:这办法是谁最先想到的?是怎么想到的?这个事是谁最先做起来的?是怎么做起来的?要投入多少钱?钱是自家的还是借的?借钱都什么渠道?私下借钱要不要保人?保人要有什么资格?……这一连串问题,这官员一个也答不上来,只好表示“我们一定会了解清楚”。而事实上(也许他还没来得及布置下去),费先生就在当天下午已经为此走进了农户。

    提出类似的问题,费先生是在求教,以增进自己的知识;而另一方面,也是在点拨,以促进基层干部的务实精神。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身边的工作人员。求知之举本身,就有“诲人”之益。在外出做实地调查旅途中,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在纵笔挥洒的字里行间,在私下闲谈时,费先生时常会有富于诗意的妙语或痛定思痛的心绪,这些话语带着深切的生命感受,味道十足,若能有所会意,自不乏接引之缘。

    1986年,费先生当年的学术奠基之作《江村经济》的汉译本终于得以问世。他面对隔着近半个世纪时光的英文版本和中文版本,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愧赧对旧作,无心论短长。路遥知马力,坎坷出文章。毁誉在人口,浮沉意自扬。涓滴乡土水,汇归大海洋。岁月春水逝,老来羡夕阳。阖卷寻旧梦,江村蚕事忙。”这又是怎样一种豁达爽朗的心境啊!

    在太湖调查活动的最后一站,费先生对家乡的官员说:“我想为家乡再做点事情,做一篇‘小’文章。中间的一竖是长江,左右两点是太湖和洪泽湖。‘小’文章是要以水兴苏(江苏)。我已经把太湖跑了一圈,有了一个点。打算再去洪泽湖,不能让‘小’字少一点,少一点就成‘卜’了,就前途未卜了。我这些年一直在做‘小’文章。小商品,小城镇,都是‘小’。现在做水的文章,还是个‘小’字。老小老小,老了又变小了。这次围着太湖转了一圈,就是当小学生,一路请教,知道了很多新知识。”结束环太湖考察活动后,在回北京的火车上,费先生说:“我在想‘太湖精神’,想了八个字:汇纳百川,润泽万民。我想多懂一点水。汇纳百川,滋润人家,并不一定要人家感激你。让别人都懂得你,哪里可能啊?太湖就是这样。过去水多好啊,润泽万民,没有去想让人感激。有时候,不光没有感激,还要污染它。可是太湖并没有因为被污染而停止润泽万民。”这段话,正是费先生一生的写照,一路都在走,一路都在学,更是一路把自己所见所学都又化作更大的成果回报了培养他教育他的广大人民和那一片片寄托了他无限热望的土地。

    在费先生考察太湖的途中,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小笔记本。那上面写有他准备做的文章的题目,分为两类,一类是“做人之道,有人缘、涵养功夫、性格素质、抑制冲动、规矩与出格、为别人着想、调适自己的感情、感受别人的感受……”;另一类是“新城加旧城、运河新貌、生态循环、效应交织、垃圾处理、农民要有书读、现代化的负效应……”。新的正文、新的旁白正在费先生大脑中酝酿着。他仍继续着田野调查,仍在认真地“补课”。

    (《文汇报》2002年1月23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费孝通(1910.11.2—2005.4.24)原本不是搞社会学的,他本来想学医,到了北大之后才开始学社会学,这是他学术生命的开端。费孝通在学术上,主张“百家争鸣,坚决反对惟书、惟上、脱离实际的风气”。

    ②费孝通曾说:“21世纪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各种不同文化的人,即怀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人,怎样能在这个经济上越来越息息相关的世界和平共处。”费先生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理想,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首先得通过理智的探索,去认识不同的由来”,只有明白了各有各的理,才能求同存异,而多元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和平格局。

    ③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在做学问上反对脱离实际的风气,注重下基层向当地老百姓了解情况、请教问题,在耄耋之年还亲自做实地调研工作。

    B. 在作者看来,费孝通先生在不同场合时常会有一些带着深切的生命感受的妙语,听者一般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得到教益。

    C. 费孝通的学术奠基之作《江村经济》的汉译本问世后,他写了一首诗,清楚地表达了他看待自己学术成就的态度。

    D. 费孝通认为各种不同文化的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上实现和平共处,需要通过理智的探索,需要互相尊重,求同存异。

    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文中称呼费孝通为“费先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成就斐然的研究者由衷的崇敬之情。

    B. 作者在文中多次引述费孝通的话,这些内容让人物更真实,能凸显人物鲜明的特征和思想境界。

    C. 作者将自己的评价融入到传主事迹的叙述中,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突出了费孝通的精神气质。

    D. 文中写一官员回答不出费孝通的问题,目的是要突出某些基层干部平时不够深入基层生活的问题。

    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费孝通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蒐①秋狝②,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弊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馀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③,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锺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雠,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弊靡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详察之,少加意而熟虑焉。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注解)①蒐;春季狩猎。②猕:秋季狩猎。③蜚刍挽粟:飞遠转运粮草。蜚,通“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B. 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C. 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D. 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短纵横”中“长短”指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游说术,“纵横”是合纵连横的简称。

    B. “钟”是古代计量单位,春秋时齐国的“公量”以四升为豆,四豆为瓯,四瓯为釜,四釜为钟。

    C. “孤寡老弱”包含死了父亲或失去父母的儿童、没有或失去妻子的人、年老的人和体弱的人。

    D. “和亲”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父偃十分贫困,借贷无门,且在燕、赵、中山等地作客艰难,因而向西进入函谷关面见卫将军。

    B. 天下太平时,诸侯为了不忘战争,在春天训练军队,秋天整治武器,然而圣明的君王会慎重地发动战争。

    C. 主父偃认为,战争时间长会导致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而产生背离之心,将军和官吏们互相猜忌而与外部勾结。

    D. 主父偃朝奏援引秦始皇与高皇帝分别不听李斯与御史成劝谏而失败的事例,试图增强谏伐匈奴的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

    (2)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老樵

    吕南公

    何山老翁鬓垂雪?担负樵苏清晓发。

    城门在望来路长,樵重身羸如疲鳖。

    皮枯亦复汗淋沥,步强遥闻气呜咽。

    同行壮俊常后追,体倦心烦未容歇。

    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①高扉厉声唤。

    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刻才蒙酬与半。

    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

    (注释)①和袖:两手笼在袖子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樵夫“城门在望来路长”的感喟中,可以感受到两鬓如霜的他负重前行时的疲惫不堪。

    B.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表现樵夫步履稳健、强劲,要与同行壮俊一比高下的不服输的精神。

    C. 刘熙载曾言:“代匹夫匹妇语最难。”而吕南公却把老樵夫的痛苦、不幸写得真实可感。

    D. 这首诗的语言平白如话、质朴无华,但富有表现力,这点与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诗相近。

    2.这首诗的后六句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明作者以古代圣贤为榜样,愿意为正道而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的别宴情景独具异域风情。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杜甫《春望》中,表现作者因忧愁而日渐衰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____________。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____________。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柴静在《看见》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材料二:在埃塞俄比亚空难中,一位来自浙江的女大学生不幸遇难。有网民在女大学生的微博上留言:“当我看你住着几千块钱一晚的酒店,看个长颈鹿要去非洲肯尼亚的时候,(对你的死)虽然我不会幸灾乐祸,但也绝对同情不起来。”

    材料三:最近,流浪汉沈巍出名了,原因是26年来他边捡垃圾边读书。各路网络主播纷纷观看他、直播他。有人觉得沈巍被当成了动物园的猴子,有人觉得那些主播才是猴子。

    世间众生,有各种各样的“看”。综合以上材料,展开联想与思考,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