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炒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幕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妾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而欧洲的古建筑相较而言则显得伟岸华丽。

    B. 中国古代的寻常起居少用砖石多而用土木材料,并不是我们缺少石材或技术不行,而是我们的先民对土地有深沉的依恋。

    C. 与对待文字的情感态度不同,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 西方人力求把建筑打造成“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使得一切艺术门类都为建筑服务,这显示了建筑在西方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予以明确否定。

    B. 文章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这一论题,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迫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2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后,最终成功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据介绍,嫦娥四号着陆地是从未实地探测过的处女地,或将取得突破性发现。

    探月工程自2004年正式启动以来,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再到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对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乃至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嫦娥四号任务于201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其工程目标,一是研制发射月球中继通信卫星,实现地月中继通信;二是研制发射月球着陆器和巡视器,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嫦娥四号的科学任务主要是开展一系列的月球背面探测研究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2月10日第2版、2019年1月4日第2版)

    材料二:

    月球背面像一个“盾牌”,为地球挡住了陨石的直接撞击。因此,月球背面陨石坑的数量远远多于正面,而且,月面布满沟壑、峡谷、悬崖,平坦区域极少,如何实现软着陆是月球登陆的技术性挑战。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科学岛”上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以下简称“固体所”),自主研发出软着陆用关键产品“缓冲拉杆”,为此次月背软着陆提供了关键保障。

    自2007年起,固体所就开始承担拉杆材料的研制任务。经过了无数次实验,历时六年,最终研制出一种新型缓冲吸能拉杆材料,命名为高效吸能合金。据介绍,目前商业应用的金属材料最高塑性只能达到50%,而高效吸能合金的塑性可达到80%~110%。也就是说,一根1米长的缓冲拉杆,最大可拉伸至2.1米。“这种材料的吸能特性远远优于现有的金属材料,在国际也属于领先水平。”

    就这样,固体所项目组研制的高效吸能合金,为着陆机构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也填补了我国地外天体探测器着陆缓冲用拉杆材料的空白。而利用高效吸能合金材料研制出来的缓冲拉杆产品,塑性达到70%以上,能够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在月面着陆时提供重要的保障。

    除了科学岛上的固体所,还有多个研究机构,为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月10日第8版)

    材料三:

    《日本经济新闻》12月29日报道《中国探月领先世界一步》称,月球正面与背面的地形和构造等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实际着陆展开调查,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有望在水资源等调查上取得成果。进入21世纪后,成功让探测器在月球着陆的只有中国,此次通过挑战月球背面着陆,中国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一步。

    在截至目前的各国探月研究中,有关月球背面的数据不断积累,这是因为“着陆需要地形等详细的数据”。以2007年发射、在环绕月球的同时调查详细地形等的日本探测器“月亮女神”为代表,2010年前后美国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印度的“月船1号”相继对月球进行了探测。中国则先后在2007年2010年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提出再次将人类送上月球的计划,随后全球对探月的关注出现升温。不仅是国家,民营企业的月球旅行和月球资源开发等计划也浮出水面,但都没有明确的时间和具体的计划。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3日报道《中国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开创历史》,称中国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开创世界先例,标志着中国成为太空大国和科研强国。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专家认为中国登月说明中国科技已经达到高度成熟水平。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嫦娥四号探测器从成功发射到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成功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B. 固体所研制出的缓冲拉杆产品的塑性达到80%~110%,是目前商业应用的金属材料最高塑性的一倍左右,其吸能特性远超现有金属材料。

    C. 月球背面与正面的地形和构造等存在明显差异,在月球背面着陆并开展探测研究,在水资源等方面的调查上可能会取得成果。

    D. 进入二十一世纪,各国探月研究不断加强。近年来,全球对探月的关注出现升温,甚至有了月球旅行和月球资源开发等计划。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2004年探月工程正式启动以来,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事业持续发展,嫦娥四号在从未实地探测过的月球背面登陆,可能取得突破性发现。

    B. 月球背面遭受陨石直接撞击的次数多于正面,陨石坑数量众多,地形复杂,平坦区域极少,增加了嫦娥四号软着陆的难度。

    C. 日本的“月亮女神”美国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印度的“月船1号”在月球着陆,为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提供了参考。

    D. 国外媒体对我国嫦娥四号成功发射并登陆月球背面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科技水平已高度成熟。

    3.嫦娥四号成功发射与着陆的原因有哪些?请联系材料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采菊东篱说道今

    古禾

    自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金句横空出世,菊花就和东篱结下了不解之缘。仿佛此前居无定所、被屈原先生当作夕餐的“秋菊之落英”,终于在陶渊明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以后的诗人,再见菊花时,也总会想到它已名花有主,心有所属。比如唐代的元稹在表达对菊花的偏爱时,先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再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而诸如“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等以“东篱菊”称呼菊花的诗句,就更数不胜数了。

    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们喜欢以花草自喻,托物言志,菊花在他们的笔下,一般被用来比喻某种与众不同的气节。所谓“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这种不畏严寒、傲霜而生的品质,也让菊花跻身“花中四君子”之列。

    菊花是高颜值的观赏植物,曾被誉为“芳薰百草,色艳群英”。观其外貌,其花型可分为翻卷型、莲座型、飞舞型、龙爪型等。是的,菊花都是一簇一簇的,重重叠叠,丝丝絮絮,环抱成团,正是这股向心力和“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的品格,才成就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壮阔之美。当然,菊花的颜色也有多种,或“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或“孤丛色似霜”,都带着一种高冷范儿。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赞美的菊花的孤绝和冷艳,恰似一个人的少年意气和伶牙俐齿,譬如“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宁可枝头抱香死”等。人们随着年岁增长,见过更多的风霜严寒,终将与自己、与世界和解。就像莫言对自己年少气盛时抢白老师深感愧疚,那种争强好胜的面红耳赤,终将变为容忍、宽和的慈眉善目的模样。即便秋天开花时“蕊寒香冷蝶难来”又能如何呢?和菊花气质颇相近的林黛玉曾问菊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然万物有时。有的喜欢在春天里争奇斗艳,就随它热闹吧。有的偏爱“凌寒独自开”,就随它去吧,何必非要“报与桃花一处开”呢?

    在中国,因为菊花盛开的时节与重阳同步,所以在一些诗词里,菊花和重阳常携手并肩出现,重阳节也一直有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宋代还举行一年一度的赏菊大会,菊花被视为吉祥和长寿的象征。汉朝《神农本草经》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汉《西京杂记》中还有制作菊花酒的记载,菊花酒被当时的皇帝后妃们称为“长寿酒”,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今天,菊花茶仍是备受欢迎的清热降火饮品。

    在书画和陶瓷等艺术作品里,我们也常常见到菊花风姿绰约的身影。菊花高雅幽静,低调又绚烂地开放在圆圆的盘子里,开放在精巧的杯盏上,开放在硕大的碗盆里,我们赞叹它繁复精细的纹路,它也终于放下“隐逸”之态,融入我们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皇家的家族徽章也是菊花纹,日本甚至被称为“菊花王朝”,菊花纹也被印在日本的护照上。有一种说法是,日本皇朝深受我国唐宋文化的浸染,推崇菊花的绝世之美和高洁之气。

    一千年前,辛弃疾曾期待自家的新居轩窗临花,遍种竹梅菊兰,他在《沁因春·带湖新居将成》中写道:“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载。”直到今天,菊花的美艳,仍是令人喜欢的;菊花的药食价值,也是颇受肯定的。还是《红楼梦》中魁夺菊花诗的林黛玉说得好:“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选自《月读》,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吟咏菊花的诗句众多,有的描写菊花的颜色等自然属性,有的歌咏菊花不畏严寒、孤绝冷艳等内在品质。

    B. 作者认为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早把菊花写进诗词中的文人,此后才有了众多文人骚客托菊言志的诗歌。

    C. 文章结尾引用林黛玉的诗句既巧妙回扣标题,又高度概括全文内容,自然收束文章,使文章余味无穷。

    D. 文章围绕菊花行文,论及菊花的品质、价值,以及菊花与爱菊者的关系,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人和事。

    2.菊花有哪些价值?请结合全文概括。

    3.请简要分析文中“随着年岁增长,见过更多的风霜严寒,终将与自己、与世界和解。”这句话的含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绍兴三十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时金主亮死,众皆言可乘机进取。克家移书陈俊卿,谓:“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郊祀有雷震之变,克家复条六事。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执奏无隐。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苟且循默、奔竞。

    八年,诏更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一日,上谓宰执曰:“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怿,朕退不胜喜。”克家奏:“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允文奏:“尧独高五帝之寿以此。”上曰:“然。”允文既罢相,克家独秉政,虽近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张说入枢府,公议不与,寝命,俄复用。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

    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陛辞,上以治效为问,克家劝上无求奇功。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洲,敌不从,遣泛使来,举朝震骇。后二年,汤邦彦坐使事贬,天下益服克家谋国之忠。

    淳熙八年,起知福州,在镇有治绩。赵雄奏,欲令再任,降旨仍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九年九月,拜右丞相,封仪国公。十三年,命以内祠兼侍读,赐第,在所存问不绝。十四年六月,薨,年六十。手书遗奏,上为之垂涕,赠少师,谥文靖。

    (选自《宋史·梁克家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

    B. 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

    C. 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徵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宁府/

    D. 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廷试,也称殿试、御试,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B. 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是中国古代君王为百姓和国家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

    C. 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下设户部、礼部等六部。

    D.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克家深谋远虑,很有主见。他认为虽然金主完颜亮已死金兵败退,但宋军实力不足,冒进功金,终会后悔。

    B. 梁克家忠于圣上,敢于劝谏。任给事中时遇到不对的事坚持上奏没有隐瞒;还劝圣上不要以说空话为名惩戒大臣,否则堵塞言路。

    C. 梁克家维护同僚,稳定朝局。在张说恼怒士大夫不附和自己,阴谋诬陷他们时,他全力调开张说,保护士大夫。

    D. 梁克家政绩优异,宠命优渥。任福州知州时,获得连任;任宫观使兼侍读时被赐予府邸,慰问没有间断;逝世后皇上为他流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怿,朕退不胜喜。

    (2)张说入枢府,公议不与,寝命,俄复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老杜诗集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①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

    B. 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C.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 “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2.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写到,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一个人要懂得舍生取义。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天空颜色的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和容貌的美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8年10月8日,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正式在中央一套开播。节目设计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格言、经典名句为切入点,制作精妙,通过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和经典诵读等形式对总书记经典名句进行解读和阐释,将总书记用典     地呈现出来。这些看似     的经典话语,句句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告诉我们做人修身的道理;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更好的人。“(   )”告诫党员干部,群众生活无小事,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名言      道出了家族兴衰的道理;决定一个家庭兴衰的并非财富多寡,如果没有良好的家风、门风,再多的财富也传不下去。总书记的用典实例,不仅体现出他个人丰富的学识,而且体现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更为我们树立了坚定文化自信的行动表率,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B.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D.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抽丝剥茧    脱口而出    言简意赅    只言片语

    B. 抽丝剥茧    信手拈来    言简意赅    寥寥数语

    C. 深入浅出    信手拈来    微言大义    寥寥数语

    D. 深入浅出    脱口而出    微言大义    只言片语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节目设计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格言、经典名句为切入,制作精妙

    B. 节目设计制作精妙,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格言、经典名句为切入

    C. 节目设计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格言、经典名句为切入点,制作精妙

    D. 节目设计制作精妙,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格言、经典名句切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以下是《红楼梦》中描写“湘云醉卧”的一段文字,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一组四字词,展现这一幅诗意的画面及史湘云的性格。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洁生动。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包芍药花瓣枕着。……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卧具:青石为床、   ①  

    睡态:香梦沉酣、   ②  

    环境:红香满身、   ③  

    性格:  ④     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某商品网络购买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明将于2019年参加全国高考。最近,他开始思考自己高考志愿的专业填报问题。在和家人朋友的探讨中,形成了四种意见和建议;一是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专业,二是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专业,三是选择最热门、前景最广阔的专业,四是选择社会最需要的专业。

    其实你也将面临同样的选择,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