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1 题,其中:
单选题 20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0 题
  1.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

    A. 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B.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C. 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D. 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 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 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分封制度被废除

    B. 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C. 等级制度被破坏

    D. 贵族特权被废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列对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 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 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 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 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适当的是(   )

    A. 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 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 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 周天子和鲁伯禽各为一族,在宗法上毫无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B. 政权与族权互为表里

    C.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D. 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新书》中说:“夫君者,民之父母也。”《周易》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每一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 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 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C. 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D. 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出西周政治

    A. 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 “家天下”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C. 具有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D. 实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 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 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有历史必然性

    C.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礼记》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

    A.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B. 使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

    C. 确立了以天子为至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使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郡国并行制

    B. 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C. 设立刺史巡行郡县

    D. 分封同姓诸侯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有关两汉刺史制度的介绍,正确的是

    A. 刺史开始时没有固定的治所,但级别很高

    B. 刺史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C. 东汉地方行政区划包括州郡二级

    D. 西汉末年刺史执掌州军政大权,成为州最高长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郡县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他们各自的理由。

    (2)材料二从哪些视角分析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进步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对此,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